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全国牛养殖基地(特稿丨盘点中国四大肉牛核心产区,各自都“牛”在哪?)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我国肉牛养殖的历史十分悠久,区域资源禀赋各有千秋。原农村部在2009年发布的《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当中,首次提出建设西北、中原、东北、西南4个肉牛优势区域,并对每块区域做出了明确的发展规划。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总结了十余年来中国肉牛产业的优异成果,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四大肉牛优势产区的品种、规模、养殖模式都形成了哪些优势?如何打造具有优势的产业链,形成区域品牌?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牛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中国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肉牛产业链必定会和健康食品、高端餐饮联系越来越紧密。发展肉牛品牌要以优良品种为基础,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加工产品,通过区域文化赋能,把牛产业真正变成农民的事业,百姓的幸福。

西北:草地广农业强,规模更“牛”

西北肉牛优势产区集中在新疆、甘肃、宁夏三个地区,在2009年《规划》中,提出西北地区的肉牛养殖优势资源为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面积较大,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拥有新疆褐牛、陕西秦川牛等地方良种,经过杂交改良后效果明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荷斯坦牛存栏达50万头,规模养殖比例达65%以上;牛奶产量达300万吨,规模场奶牛平均单产达8.5吨以上,奶源自给率达70%以上。肉牛饲养量达1500万头,存栏达800万头,规模养殖比例达50%以上,牛肉产量达90万吨。

2023年甘肃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上指出,2022年底,全省肉牛存栏、出栏和牛肉产量分别达到531.8万头、247.8万头和27.2万吨。全省肉牛存栏量达到10万头以上的县区有15个,饲养量超过10万头的县区有29个。这些成绩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以张掖-武威为核心的百万头大众型肉牛产业带、以平凉-庆阳为核心的百万头高品质特色红牛产业带、以甘南-临夏为核心的百万头高原特色牦牛产业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加强“三大体系”建设 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在未来5年建设“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目标到2027年,肉牛饲养量稳定在270万头。

特稿丨盘点中国四大肉牛核心产区,各自都“牛”在哪?

以张掖肉牛为例。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中段,南靠青藏高原,北依内蒙古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是天然的动植物疫病隔离带,可利用草原面积3237万亩,牧草量和玉米产量都非常稳定。张掖市大力推广种养、农牧、林牧相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深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肉牛产业。

加大政策扶持,强化配套措施。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支持牛产业发展。有的县对从省级种畜场购买良种母牛的养殖户,每头给予500元补助。强力推进“百万头肉牛基地”工程建设,不断促进良种繁育、饲养、育肥、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综合配套与衔接。

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数字化农场,实现精准饲喂、销售端可溯源。“张掖牛肉”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同时借助区域形象品牌“甘味”品牌中心的资源和平台,建立完善张掖肉牛的管理体系,聚合优势让特色牛肉产品“走出去”。

西北肉牛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都有很大的优势,但还存在养殖技术薄弱、产业链待延长的发展瓶颈。未来,应将科技育种保种放在首位,加强数字化、一体化的规模养殖,做更精深的加工产品。

中原:畜牧基础成熟,产业更“牛”

中原肉牛核心产区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四省,具有丰富的地方良种资源,也是最早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本土良种丰富,如南阳牛、鲁西牛、郟县红牛等。

中原肉牛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紧靠“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销衔接紧密。《规划》提出结合当地资源和基础条件,加快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肉牛养殖,提高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山东 、河北曾多次出台肉牛养殖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养殖基础母牛,提供技术辅导等扶持。安徽省提出“秸秆变肉”工程,在利辛县连续召开专家座谈会,促进肉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去年4月,《河南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发布,以秸秆饲料化、现代种业提质、规模养殖提升、养殖大县培育、母牛扩群倍增等十项行动为抓手,力争到2030年,全省肉牛产业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特稿丨盘点中国四大肉牛核心产区,各自都“牛”在哪?

以南阳牛为例。南阳牛是著名的河南特产,有我国五大黄牛之首的美誉,主要特征是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1998年南阳黄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2年通过国家原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制定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实施并推广繁育配套技术。因为耕地富足,秸秆饲料供应无压力,还会给牛吃豆饼、玉米等高热量的谷物类精饲料,“吃得好”促进牛增重增脂,改善肉质口感。

南阳市积极弘扬黄牛文化,举办首届黄牛节,将传统文化、品牌故事、地标美食相结合,打造独特的肉牛品牌产业。南阳市将持续加大南阳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力度,加强新品种培育,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市肉牛存栏量突破100万头,一产产值突破1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

中原地区是我国传统的肉牛养殖区,先天条件优越,产业链成熟,规模成优势。目前,像南阳牛这样的优质黄牛品种还在不断开发、增值的过程中,保持品质和风味,增加品牌影响力是未来中原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

东北:天然生态牧场,品牌更“牛”

东北肉牛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河北北部的地区,其气候湿润,牧草茂盛,草原广阔,适合放牧,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较早、近年来成长较快的一个优势区域。

区域内肉牛良种资源较多,拥有五大黄牛品种之一的延边牛,以及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红牛等地方良种,毗邻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牛肉进口国。近年来,自主培育的科尔沁牛、华西牛等新品种,对标市场上对健康、绿色牛肉的需求,打造高端优质牛肉品牌。

东北牧区的草饲资源足,且饲料价格低,《规划》强调重点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改变养殖方式。2021年《方案》中再次提出加快北部牧区生产方式转变,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牧区的肉牛 养殖要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进步。

2022年,《黑龙江省生猪和肉牛屠宰加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中规定,对年涉及加工屠宰量超10万头的肉牛企业,按投资额10%进行补贴,最高补贴100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规划(2021-2025)》提出扩大标准化养殖主体推动绿色健康养殖,产出高品质产品。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畜牧业发达的内蒙古自治区就开始了对当地蒙古牛的改良,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扎实开展肉牛品种的改良选育,经过70多年的传承发展,培育出了性能优良的通辽肉牛。2022年通辽市年度饲养量达到500万头,实际存栏385万头,位列全国地级市第1位,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特稿丨盘点中国四大肉牛核心产区,各自都“牛”在哪?

近年来,通辽市全力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前全市已有知名企业品牌30余家,产品品牌百余个,供港澳活牛年均2万头以上。下一步通辽拟实现不同品种,特殊饲养,用专门的饲养方案、饲料和加工方式,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牛肉产品,打响“通辽肉牛”和“通辽牛肉”双品牌。

东北肉牛产区是四大产区当中最大的草原牧区,也是我国生产高端牛肉的“后花园”,肉牛绿色养殖的发展,一头关系着国家的食品安全,一头牵动着边疆乡村的持续增收,是未来畜牧行业的新天地。

西南:牛种资源优良,育肥更“牛”

肉牛的西南产区包括湖北、云南、四川、广西以及重庆。相比于北方产区,具有自然气候温暖,草山草坡较多、恢复快等优势。我国南方的牛种资源也更加丰富,其中地方黄牛品种共有38种(部分已灭绝),南方土黄牛养殖时间长、大理石纹和雪花牛肉的产出量很高。《规划》中明确南方牧区应加强现代肉牛业饲养和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在提高出栏肉牛的胴体重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方案》中也明确了挖掘南方省区牛羊肉增产潜力,把牛羊产业培育成为巩固南方省份脱贫攻坚的增长点。

2020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云南省支持肉牛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针对云南牛业规模分散、繁育体系薄弱等短板提出了九条推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措施,并发布了《2021年度云南省肉牛产业发展报告》。广西农业农村厅多次发文对新建肉牛生态养殖场予以补贴。

湖北省围绕品种良种化、规模适度化、养殖标准化、防控高效化、粪污资源化、产业融合化“六化”途径,立足资源禀赋、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在湖北宜昌召开的2023中国肉牛产业发展大会上,对枝江夷陵牛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和研讨。

特稿丨盘点中国四大肉牛核心产区,各自都“牛”在哪?

保护开发育品种,打造“华系”肉牛。从2015年开始,枝江市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对当地的特有品种夷陵牛展开调查研究,夷陵牛与日本和牛、安格斯牛等用于生产雪花牛肉的肉牛品种体型相似,通过改进配套技术大概率能生产出品质上乘的雪花牛肉。经过不懈地培育改良,2018年,夷陵牛”正式成为国家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其主要特征是牛肉质细嫩鲜美、脂肪如雪花。

联农带农,强链延链。为了让肉牛产业真正惠及当地百姓,枝江市一头抓终端,一头抓生产,探索出“公司+扶贫车间”的肉牛养殖模式,提供标准化牛舍即“扶贫车间”,被扶村出资购买“扶贫牛”,公司每年按不低于6%的利润率给村集体分红。建立自动化屠宰分割生产线、牛肉精深加工车间,生产牛肉干、牛肉包等各类加工产品。让“夷陵牛”成为枝江市名副其实的“黄金名片”,带给当地百姓实在的收益。

西南地区尤其是在云贵川高原地区,适宜对大型优良牛种进行育肥。由于多山地,养殖规模以小型家庭农场为主,能够对当地山区的贫困少数民族具有极大的扶助作用。

结语

经过梳理我国的四大肉牛核心产区和典型案例,西北肉牛区重规模,东北放牧区打品牌,中原地带产业强,西南地区则适宜黄牛育肥,发挥牛业扶贫脱贫作用。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指出,农产品的品牌化、产业化收益最终都要流向乡村振兴,要用市场反应来检测品牌的好坏。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北牧南移”正在发生,但同时北方牧区也调整良种和技术加速发展。未来,我国的肉牛产业将会越来越强,彻底摆脱进口低价牛肉的“止痛剂”,让牛业惠及更多的农民和消费者。


参考资料:

[1]观张掖:张掖肉牛凭啥牛——数字赋能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2]河南日报: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南阳牛又“牛”起来了

[3]内蒙古日报:通辽:共商肉牛产业品牌发展大计

[4]经济日报:湖北枝江“夷陵牛”成特色品牌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