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石家庄养殖场出租信息(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7|点击次数: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一、养猪

猪是传统的肉用家畜,铜冶区域和永壁区域内农户个人喂养猪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一直持续到21世纪。过去农村养猪的传统方式是村民分户喂养,养猪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积圈肥(也叫农家肥),村民称作为“沤粪”;二是杀猪吃肉,改善生活;三是卖肉赚钱,补贴家用。圈肥富含氮磷钾等多种元素,肥效高,在没有化肥的年代里,村民以农家肥作为底肥耕种收获。因此,农村中家家户户都建有猪圈。猪圈呈四方形,大小不一,深2至3米,由猪窝、晾猪台、猪槽、石头阶梯、猪圈坑几部分组成。猪圈坑与茅房相连,以便于猪吃人屎(村民俗称为猪“吃脏”)。由于猪圈与茅房相连在一起,村民称之为“连茅圈”。一般村民都在自己的猪圈中喂养一头猪,多则三四头。“连茅圈”卫生状况极差,很容易造成人畜交差感染发生疾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号召农村茅圈分离,但村民习俗难改,收效甚微。进入21世纪,在文明生态村和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铜冶镇境内各村的“连茅圈”被全部改造,很多村民也因此不再个人养猪。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1983年以前,铜冶区域和永壁区域内的村民习惯于过年杀猪。通常是,春天购买一头小猪仔,养到腊月宰杀,自家留一部分肉过年,余下部分到集市上出售或卖给别的村民,故有“小寒大寒,杀猪过年”之说。从每年的腊月初十开始,境内各村杀猪过年的热闹场面就出现了。杀猪是门技术活,养猪户得找专门的杀猪人来宰杀猪。杀猪过程大致包括绑猪、放血、薅猪鬃、“挺膛”、退毛、开膛、取内脏等几个过程。杀猪完毕,养猪户付屠宰费,猪鬃归杀猪人。基本上,绝大多数农户一年中只在年底杀一次猪。猪在饲养的过程中,长到1至3个月时要阉割,老百姓叫“劁猪”。也有极少数农户喂养母猪,通过配种,生的小猪仔满月后将其卖掉赚钱。

养猪得有猪饲料。1983年以前,猪饲料主要是刷锅水、蒙糠、青草、野菜等,宰杀前三个月内会增加些好饲料,主要是胡萝卜、各类劣质的水果等,几乎不喂粮食。60年代至70年代,铜冶和永壁境内个别喂猪户会通过关系,到石家庄市华北制药厂拉泔水。泔水很稠,营养丰富,是喂猪的上等饲料。还有村民通过关系到石家庄市酒厂、获鹿酒厂拉酒糠,到获鹿食品厂拉醋糠喂猪。过去,由于猪所食饲料经常得不到满足,所以农户喂养的猪出栏时间较长,并且猪长的也不是很大,100斤以上就算是大猪了,但猪的肉质口感好。改革开放后,猪饲料的种类、质量都有了明显改善,增加了玉蜀黍等饲料,也有农户购买专用猪饲料喂食家猪。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从古时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铜冶区域和永壁区域各村农户养猪方式始终是个人分户喂养。1949年,境内农户养猪数量为2836头,1950年到1956年猪年存栏量在4000至5500头之间,1957年猛增至7716头。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后,铜冶人民公社和永壁人民公社掀起集体养猪热潮,即境内各生产大队和下属的生产队分别建立起集体猪圈(村民习惯称之为“大圈”),购买猪仔,各安排专人饲养。1958年,铜冶人民公社和永壁人民和公社共养猪7789头,其中集体养猪1460头,占境内养猪总数的18.7%。由于没有集体养猪经验,加之管理方法不当,集体猪场养猪效益很差。此后,境内集体所养猪的数量逐年下降,到1961年境内集体猪只仅剩232头。从1964年起,铜冶公社和永壁公社集体养猪情况开始好转,所养猪的数量也逐年增多,1970年集体猪只达到4400头,占全境总猪数的30.7%。1971年,铜冶公社和永壁公社推广了大河公社创造的“一人一猪”经验(即按全公社总人口数平均每人养一头猪),境内掀起养猪高潮。当年,铜冶公社和永壁公社养猪总数达到19294头,其中集体养猪7904头,占总猪数的41.0%。但由于养猪准备工作不足、饲养密度不当、防疫灭病措施不力等原因,集体养猪给集体经济造成很大损失。因此,“一人一猪”养猪经验很快就销声匿迹了。1972年,铜冶公社和永壁公社养猪总数下降至12926头,其中集体养猪3299头,占25.5%。此后,境内养猪总数始终处于1.2万头到1.6万头之间,其中集体养猪在2200至3500头之间。1980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集体所养猪的数量也逐年锐减,1983年集体养猪的历史彻底结束。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速效肥和复合肥等化肥的广泛应用、秸秆还田新技术以及农民经商搞企业等就业渠道的拓宽,在集体养猪的方式消失后,农民分户饲养猪的数量也逐年减少。1985年后,在党的致富政策指引下,农户分散养猪开始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出现养猪专业户并逐年增多,随之境内猪年存栏量也逐年增多。1986年铜冶镇和永壁乡猪年存栏总数为17024头,1995年达到26890头,2006年全镇养猪总数高达89300头,达到全镇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2007年,由于猪蓝耳病大面积发生,养猪专业户所养猪大批死亡,加之粮价偏高,猪饲料提价,养猪成本增大,猪存栏数迅速减少,当年铜冶镇猪存栏数下降到43913头,还不到2006年的一半。这造成市场猪肉紧缺,猪肉价格暴涨,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为此,铜冶镇根据河北省当年出台的《河北省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50元,2008年提高到每头100元)规定,开展了全镇能繁母猪的核实、补贴工作。镇政府成立了由镇农业办和防疫站全体以及各村防疫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对境内25个村能繁母猪数量进行了核实,确定全镇共有244户1979头能繁母猪,养殖5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92家,对其中的能繁母猪进行了公示和补贴。养猪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养猪专业户的养猪积极性。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此后境内农户养猪的数量始终没有大的增长,2008年至2015年全镇年猪存栏量维持在2.5万头到3万头之间。2016年至2018年,由于全镇养猪数量明显减少,导致2019年至2020年猪肉价格暴涨,人民生活受到较明显影响。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1986年至2006年这三十年,是铜冶镇(含原永壁乡)养猪专业户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铜冶镇各村养猪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所养猪的数量少者三五十头,多者六七百头,使许多农户脱贫致富。1986年,莲花营村村民张建芳开始养猪,年出栏量达到100多头;1996年,南任村村民王小田,在村南老家建起村里第一个大型养猪场,养猪200多头,并通过自繁自养的方式,使猪的数量发展到600多头;2000年,南铜冶村在村西建立起养殖小区,发展了很多养猪专业户;同年,桥门沟村村民冯士坤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搭建起猪舍40多间,养猪100多头;2001年后,北铜冶村逐步形成以邢建平、郄聚刚和梁春叫为带头人的一批养猪专业户,北甘子村形成以解清华为带头人的多个养猪专业户等。到2006年,铜冶全镇养猪专业户发展到92家。在这些养猪专业户的示范和带动下,一批农户走上了通过养猪发家致富的道路。2007年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铜冶镇内的养猪专业户数量虽有所减少,但仍有许多农户坚持养猪。北铜冶村退伍军人邢建平,2005年开始从事养猪事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形成自繁自养、自配饲料的经营模式,每年出栏均在800头以上,并与双鸽集团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2010年,莲花营村村民李丙群开办养猪场,数量达到200多头,能繁母猪20多头;西任村村民王建荣养猪十几年,直到2020年仍养猪200多头,效益不错,等等。改革开放后,铜冶镇养猪专业户的大发展,在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同时,也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铜冶镇所养猪的品种也在不断更新换代。1962年以前以本地黑猪为主;1962年后相继引进巴克夏、约克夏、芦白、长白猪、内江猪、荣昌猪等;1980年引进北京黑猪、杜洛克猪等;1990年后引进大白猪、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等。猪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了境内养猪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猪肉的产量和质量。

二、养羊

铜冶区域内的农户饲养羊的历史也很悠久。羊和猪一样,也是传统肉用家畜,是铜冶区域内过去居民喜欢饲养的肉用家畜品种之一。铜冶区域内中部、西部、南部的任村、故邑、岭底、桥门沟一带为丘陵半山区山区,有着面积广大的植被丰富的山场,这为境内村民牧羊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场所。农户养羊有三大目的:一是杀羊吃肉,改善生活;二是卖肉、卖羊、卖羊毛,增加收入;三是积肥壮地,为农作物提供优质农家肥,俗有“一茬羊粪养三年地”之说。当地羊耐旱耐热,抗病性强,繁殖很快,有“母见母三年五”之说,意思即一只母羊若生下一只母羊,三年后就可繁殖增加到五只羊了。养羊多以自繁自养为主,由少到多,逐渐繁殖成群,故一个“羊倌”(放牧羊群的人)饲养的一群羊,少则二三十只,多则达到百十来只。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养羊一般以放养为主,也有自家圈养的。境内处于平原地带的永壁区域和铜冶区域内一些村庄,农户虽有养羊传统,但由于田间地头都有户主,羊吃任何东西都可能伤着别人家的利益,养羊只能在家圈养,主人从地里干活回家时,顺便拔一把青草回来扔到羊圈里喂食即可,故而成群饲养羊的户很少。而境内处于山区丘陵地带的村庄,既有自家圈养的羊,也有很多放牧羊群的“羊倌”,集中放养管理自己的羊群。

从封建时代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化以前,铜冶境内丘陵山区村庄农户养羊的方式通常如下。许多农户将自己的羊交给一个羊倌集体放牧,年底给“羊倌”发放“鞭钱”,剪下的羊毛归“羊倌”所有,生下的羊羔归羊主人所有。在养羊的过程中,夏季要“淡羊”,即夏季每个月各户要携带食盐,喂食自家羊一次,一次大约2两盐。到冬季,放牧的羊群只靠山上的枯草吃不饱,每户傍晚都要去羊圈,将自家的羊叫出来,喂食一些山药蔓、胡萝卜秧、树叶等饲料,喂饱后再将其送回羊圈,临宰杀前两个月会加喂一些粮食。一般情况下,夏季羊群有固定的羊圈,用“羊网”围成,“羊倌”每天往羊圈地面上垫土,土与羊屎尿混合就可成为羊粪;冬季羊群要进“暖圈”,多是土窑洞或其他较暖和的地方,同样需要天天垫土积羊粪。麦收后,有的农户会请“羊倌”将羊群赶到自家地里过夜,这叫“卧地”,目的是把一群羊一夜的屎尿留在耕地上,以此增加土地肥力,报酬是户主给“羊倌”提供一天的饭食。

1947年11月获鹿县解放时,铜冶区域和永壁区域内25个村农户散养和群养羊的总数量还不到700只,1949年底达到767只。此后,境内所养羊的总数量逐年增多,1955年达到1202只。1956年初铜冶区域和永壁区域各村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境内各高级社(生产大队)开始实行集体放牧羊群,社(大队)指派专人放牧由各农户家中的羊组成的羊群。从1960年开始,各生产大队所属的生产队开始管理放牧本队的羊群,即各生产队将本队各家各户中的羊集中起来,指派一名“羊倌”统一放牧羊群,为的是为本生产队提供优质羊粪,饲养方法同上所述。个别农户也在自家种饲养一两只羊圈养,自己抽空割草喂养。1960年至1969年,铜冶公社和永壁公社每年羊的存栏数处于1500至3000只之间,期间的1963年达到3240只,1967年仅为1200只。70年代初期,境内一些生产大队为了防羊群啃吃所栽植的林木,制定了一些限制放牧羊群的“章程”,许多生产队的羊群被解散。这种做法由于遭到广大农户的反对,时间不长就又恢复到原来的生产队集中放牧羊群的养羊方式。1970年到1981年,境内所养羊的年存栏数在1000至2000只之间。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1982年生产队解散后,集体不再派人集中放牧羊群,羊群被变卖。随着改革开放后党的各项富民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从1986年起,铜冶镇和永壁乡涌现出一批养羊专业户。养羊专业户绝大部分分布于境内丘陵山区一带如岭底、西任村、南任村、南故邑、北故邑、南甘子、西铜冶等村庄中,少部分平原地带村庄农户也搞起了专业养羊。1987年后,南任村村民胡志军、胡景明、王爱平、王建荣等先后成为养羊专业户,其中胡景明从1987年起一直到2020年坚持养羊,规模保持在40至60只之间,持续时间很长;南甘子村养羊专业户有张平贵、任铜银、郭志文、郭文书等,养羊30至50只;西铜冶村李四友、张振江、郭风雷、李计革等也先后成为养羊专业户,规模在几十只左右;平原村庄南张庄村民邓明义、邓建增、邓树云、全联义等人也搞起山羊绵羊养殖,少者几只,多者五六十只等。值得一提的是,铜冶镇南任村、东任村和西任村由于地理环境植被丰富,素有养羊的传统历史,其羊肉味美细嫩,远近闻名。改革开放后,三个村的养羊进入大发展时期,成为闻名整个石家庄市的养羊专业村,90年代石家庄市曾多次在铜冶镇南任村召开杀羊比武大会,以此推动铜冶镇、鹿泉市以及石家庄市养羊业的发展。由于境内养羊专业户的逐年增多,铜冶镇所养羊的年存栏量也逐年增多。1986年至2016年,铜冶镇羊的年存栏量在2000至3000只之间。由于受政策、疾病防治、饲养技术、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个别年份羊的总数量有所减少。自2013年起,国家强力推行封山育林禁牧政策,但许多养羊专业户并没有严格执行政策。2016年,鹿泉区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政府对每只羊给予200元补贴,取消羊群,所有养羊专业户一律实行圈养,不得放牧。这项政策实施后,铜冶境内一些养羊专业户由于种种原因,改养猪、奶牛等,境内羊的年存栏量从2017年起有所减少。但许多养羊专业户始终在坚持养羊,通过革新提高养羊技术和效率,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养肉,羊肉已成为广大民众餐桌上很受欢迎的一道肉菜。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铜冶区域和永壁区域内农户所养的羊分为山羊和绵羊两种。 1957年以前,农户所饲养的羊均系本地羊种。1957年境内引进克历代、新疆美利奴、茨盍等细毛和半细毛羊,通过与本地绵羊杂交,提高了羊毛质量和羊肉产量。改良后的绵羊在本地饲养数量不断增多,原有山羊数量逐渐减少。1980年后,境内引进小尾寒羊、波尔山羊、杜泊肉用绵羊等新品种。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三、养兔

家兔也是肉用家畜之一,民间饲养的家兔是由野兔驯化而来,铜冶区域和永壁区域内农户饲养家兔的历史也很长久。家兔全身都是宝:兔肉细嫩味美,营养价值较高;兔毛、兔皮是高级纺织工业原料,可制成各种衣帽用品;兔须是制作保养精密仪器不可缺少的刷子和高级画笔的原料;兔屎尿也是一种肥效高、肥力好的有机肥料等。1958年以前,铜冶区域和永壁区域民间饲养家兔多以玩耍为主,偶尔也出售或杀兔吃肉。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1958年,毛用安哥拉兔、皮用力克斯兔(獭兔)和皮肉兼用青紫蓝兔传入获鹿县,获鹿县城大集和各基层乡镇集市开始有种兔和仔兔交易。从是年始,铜冶区域和永壁区域内各村村民饲养家兔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多,饲养家兔成为一项家庭副业。一些村民喂养家兔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繁自养,出售后增加经济收入;偶尔也吃上一顿兔肉,调剂改善一下膳食。60年代至70年代,境内一些生产大队也建起养兔房,搞起集体养兔,以增加集体收入。1975年,获鹿县畜牧管理部门引进日本大耳兔、比利时兔在全县民间推广,同时利用本地狐皮黄兔与引进兔种进行杂交、筛选、提纯,培育成功优良品种——“鹿泉黄”,并大力推广,铜冶公社和永壁公社个人和集体养兔进入到一个较快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在各类养殖专业户纷纷涌现的同时,铜冶镇和永壁乡各村也出现少量的养兔专业户,但饲养兔子的数量都不是很多,最多的户能达到500多只。80年代初期,平山县老黑、石家庄市振头四街彦平二人,在南张庄村租地养殖獭兔,年出栏400余只。在他们的带头下,南张庄村民杨振芳、杨振美、郭秀梅等人也纷纷建起养兔场,成为养兔专业户。1984年,铜冶镇和永壁乡兔年存栏量达到5100只。此后呈逐年增多趋势,1987年至1990年连续四年境内兔年存栏量达到1.3万只以上。1991年后,随着其他养殖专业户的增多,养兔专业户在减少,境内兔年存栏量也在减少。进入21世纪后,铜冶镇多数养兔专业户转向饲养其他家畜家禽,仅有极个别农户仍在饲养家兔,年存栏量在1500只左右。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鹿泉铜冶镇的肉用家畜养殖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