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如何养殖螳螂(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七))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2|点击次数:

第二章 蝎子的生态学特性

第一节 蝎子的生态环境

现在蝎目种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多在干燥的环境营隐居夜行生活。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了北极、南极及其它寒带地区没见蝎分布的报道以外,在大部分地区,均有各种蝎目动物发现,如埃及的五条纹蝎(此蝎毒性最强)分布较广。此外,还有分布在美国南部的长若莱尼蝎、欧洲及北美的意大利蝎、墨西哥的墨西哥蝎及苏夫斯蝎、巴西的赛茹那特蝎都是世界上著名的蝎子种类(包括我国的东亚钳蝎)。

在我国,蝎的分布也很广。据有关考察研究表明,我国的11种蝎,主要分布在北纬32°~42之间的华北、东北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也就是雨水相对较多、气候相对暖湿的温带、暖湿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而在水分较少的西北内陆则分布较少。

蝎子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较为隐蔽的地方,如石下、岩隙、土穴、树皮下或缝隙之间。东南亚钳蝎喜欢生活在中性的土壤中,环境不干不湿。蝎子对水分的要求也很挑剔,蝎子很耐渴,但也需要适当的水分,如果环境过于干燥,则蝎子脱皮困难,可能会因脱水而死亡。环境过于潮湿对蝎子生长很不利,会引起蝎子多种病害发生,泥土还可堵塞书肺孔,造成窒息死亡。在冬眠阶段,湿度应更小一点,土壤含水量以12%为宜。

此外,蝎子胆子小,尤其怀孕、产仔期的蝎子最怕惊动(扰)。蝎子还怕风、怕水,最害怕农药,极少量的六六六、1605、敌百虫等农药足以引起蝎子大量死亡。卫生球、碳酸氢铵等的刺激气味都可以引起蝎群骚动或惊慌逃窜。

自然界的野生蝎喜栖于背风向阳的岸畔,坡地的洞穴、缝隙、砖摞、瓦摞和瓦砾堆下,以及树皮内、树叶下和古老建筑的墙缝土穴内。土壤母质为石灰岩的山地蝎子较多,尤其是有片状岩石混杂以泥土的山坡地,有些草和灌木、植被稀疏的地方;而土壤母质为花岗岩的山地蝎子较少。所以有“青山石上长钳蝎,沙山石上不长钳蝎”的说法。

蝎子的窝穴多在土质肥沃、松散的坷坎、崖畔,一般距地面20~120厘米,深浅不等,在30~80厘米之间,多为平行走向。由于蝎子经常出入活动,窝穴口的左右两侧被磨损而加宽,窝穴口还经常有蝎子排泄出的白点状粪便。另外,也有栖息在垂直缝隙内者。

蝎子喜群居,好静不好动,有识窝性和识群性,从来不会走错窝、认错群,但也不准其它蝎子闯进自己的家,一旦有外来蝎,它们会合力斗争,将“入侵者”赶走或杀死。蝎子认识群主要靠“嗅觉”识别自己的窝和同伴的气味,因为每一群蝎子和窝中都留有特殊的气味,它们一嗅便可知晓。在人工饲养时,不同地方来的蝎子要合群时,在窝内喷上米酒或喷一口烟,使其气味一致,这样它们就难分彼此了。在一个蝎窝里居住的蝎子数目不等,一般大群蝎窝里能有10只或者更多;小窝、新窝里还有土鳖虫或其它昆虫伴居,窝内只有两三只野生蝎。群蝎中蝎子有大有小,一般很少发生互相残杀的现象。但是,在人工养殖的蝎子里,由于蝎窝及环境的限制,分群、分窝就不像野生蝎那样严格,随意性大了,即不一定在固定窝、固定群内栖息。

第二节 蝎子的生活习性

一、蝎子的食性

各种动物都有它的特殊食性,蝎子也不例外。所以,人工饲养工作必须在充分了解蝎子食性的基础上,根据其营养需要对食物供应及调制、饲养工具配备和饲养制度的建立等,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保证蝎子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当然,动物的食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动物在野生状态下,其食性在不同季节、不同发育阶段有变化。另外,大量的事实证明,动物的食性在人工训练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这一点,对蝎子来说就是:在其捕食肉食性食物基础上,增加植物性饲料,补充维生素及其微量元素等;或者通过训练改变其食性,扩大其食物范围,如训练使用全价配合饲料,促进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解决蝎子饲料单一营养缺乏的问题。

1.肉食性

自然野生状态中,蝎子喜食昆虫、蜘蛛、蜈蚣等,是一种捕食性食肉动物,也偶尔吃食风化土和多汁类植物。通过人工喂养试验,发现蝎子爱吃米蛾幼虫、玉米螟幼虫、土鳖虫若虫和黄粉虫幼虫。此外,小蝎爱吃的还有洋虫幼虫、印度谷螟幼虫和螳螂的若虫。至于蝇蛆、家蚕、鼠妇,仅在没有其它食物时勉强取食,因此不可作为主要食物饲喂。

通过喂养试验总结如下几点。

①食物体内的水分含量超过80%和低于60%以下者,蝎子不吃或不喜欢吃。如家蚕、柞蚕以及鼠妇、蝇蛆等,水分含量都很高,蝎子不喜欢吃。各种甲虫的成虫,含水量都在60%以下,蝎根本不吃。

②蝎子较喜欢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它们在进食时,先吸血浆,再吃肌肉部分,而剩下的是脂肪组织,尤以小蝎最明显,但成蝎取食高脂肪的食物仍能正常生殖。

③虫体过大或过小都能影响蝎子进食。一般虫体的大小以蝎干体重的10%25%为宜。当年初生小蝎不吃黄粉虫的老龄幼虫,大蝎则不喜欢吃黄粉虫的幼龄虫和洋虫。

④对鞘翅目的昆虫,蝎喜欢吃其幼虫,不吃成虫。对鳞翅目的昆虫,成虫较幼虫对蝎更具有引诱力。对直翅目的昆虫,若虫较成虫对蝎更为适宜。对蛛形纲和多足纲动物,蝎则按体形大小进行选择。

⑤幼蝎的食性与成蝎不同,因捕食能力弱,主要捕食小蜘蛛、小型蛾以及身体与幼蝎相当的昆虫。幼蝎不但捕食不了蜈蚣,有时反被蜈蚣吃了。

2.捕食活动

蝎子在捕食时,先用尾刺将猎物毒死,然后用螯肢将其撕裂,与此同时注入大量的消化液,将捕得的饲料虫消化为汁液,然后吮食;最后在中肠进行消化吸收,并将多余的液体食物流入盲囊中贮存;未消化的残渣进入后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完成捕食活动及消化吸收过程。捕食活动一般在窝外进行,也有时带部分残体回窝继续取食。

蝎子感觉器官特点决定了其捕食能力相对较弱,只会捕捉那些即将撞上角须尚在活动的昆虫和一些在其附近飞翔时空气发生振动的昆虫。对那些小昆虫等很快就能钳住,同时用毒针将其蜇刺麻醉。因为蝎子的眼睛是一个只能感光而不能成像的器官,在距蝎子10厘米处设置障碍物,蝎子视而不见,还是一直往前走,只有接触到障碍物,行动受阻时,它才会改变行走路线。

对蝎子捕食饲料虫活动做了试验。观察发现:黄粉虫处于静止状态,在蝎子3厘米的地方,蝎子也发现不了只有双方互相接触时,蝎子才能将它捕食。把舍蝇和鼠妇一起放入蝎池内,舍蝇飞翔时空气发生振动,蝎子马上就捕捉到它,鼠妇则能长期生存而不被蝎子攻击。这说明活动灵敏的饲料虫容易被蝎子捕食,活动量不大的饲料虫反而难以遭到蝎子的捕捉。即蝎子捕捉饲料虫,主要靠感觉身边空气振动来发现目标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试验中,蚯蚓根本没被捕食。用蚯蚓、黄粉虫及土鳖虫若虫组成的混合动物料分组投喂蝎子,从最先捕食和捕食量的结果看,蝎子喜欢捕食蚯蚓,其次才是黄粉虫和土鳖虫。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两个试验中的蝎子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和饲养管理情况不同引起蝎子食性改变造成的。所以,要注意对蝎子食性的研究,改善蝎子的营养,提高人工养蝎的效益。

3.捕食量

蝎子的捕食量情况与蝎子生活环境的温度和生长发育及繁殖有很大的关系。观察小蝎发现:初产1龄仔蝎不进食,出生12天后,先后爬下母蝎背部,营独立生活,开始寻觅食物在晴朗的天气,气温在25~28℃时,1只小蝎1天可吃8-10毫克的食物,相当于自身体重的30%(未吃食物的2龄小蝎,体重为25毫克);3天以内不再吃任何食物;到第6天又可吃1只小虫,11天以后再吃1只,以后每隔10天吃1只。1个月内共吃6只,重约60毫克,同时小蝎的体重增加24毫克。

如果条件正常,出生1个月的小蝎便吃得肥胖,进入蜕皮前的半休眠状态。7天后蜕下第二次皮,蜕皮4~7天,开始进食,但食量比以前并没有增加,这是气温渐低的原因。蜕皮第一次进食后的第5天,吃第二只小虫,以后每10天吃1只,一般30天的时间可吃4条小虫。此时已接近10月下旬,气温渐低,其进食量大幅度下降。

从上可看出,温度适宜时,蝎子的捕食量大,一般每次可以吃掉与自己同等体重的食物,一次饱吃后则可以于3~5天后再进行捕食。温度低时则捕食量少,且两次捕食间隔时间长。

观察母蝎则发现:小蝎离开母体后,母蝎食欲大振,一次可吃掉100毫克的小虫(约相当于1只老熟的黄粉虫幼虫),而且连续2天,可吃2只幼虫,此时腹部已显饱满。10天后逐渐消化,接着再吃1只。以后由于气温下降,20天才吃1只,至10月底,共吃6只小虫,而进入冬眠。这表明不同时期蝎子捕食量有所不同,刚与仔蝎分离的母蝎,由于母蝎生产后,体内的营养被消耗,更因在半个月的繁殖期内未吃任何食物,一旦仔蝎离开,便大量捕食,饱吃一顿。

蝎子的耐饥饿力较强,饱食一次可维持10天左右,30~60天不吃东西还能照常发情、交配,活动正常。在湿润环境中,一年不食不至于饿死,但过不了第二年的冬天。

二、活动规律

蝎子有冬蛰的习性,一般在谷雨(4月下旬)前后出蛰,立冬(11月上旬)前后入蛰,一年之中活动6个月,而南方地区可有7个月左右的活动期。蝎子昼伏夜出,白天躲在石下、窝内,黄昏至前半夜出来活动,但必须是湿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有风时较少活动。行走时,尾平展,仅尾节向上卷起;静止时,整个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中体第5节的背面,毒针尖端指向前方,有时尾卷起,在体的一侧平放在地上。受惊吓时,尾部使劲向后弹,作刺物状。

蝎子夜出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日落的早、晚影响蝎子夜出活动起始时间的早、晚。气温的高低影响蝎子夜出活动时间的长短。蝎子夜出活动规律与光和温度有关。

三、趋性

①蝎子对弱光有正趋性,对强光有负趋性。夜间把马灯放在饲养池内,蝎子有慢慢靠拢过来的现象,若用手电筒突然照射,它们会很快逃走。

②蝎子对声音有灵敏的负趋性。轻微的声响能使蝎子受惊而逃。蝎子对噪声表现烦躁不安,严重时还发生异常行动,如互相残杀、咬斗。人工养蝎子时,噪声能使正在进行交配的感子终止交配,并能使正在产仔的母蝎遗弃幼蚂,从面降低幼蝎的成活率。在选择养殖场地时,一定要避开噪声,将养殖场建在较安静的地方。

③蝎子对烧焦昆虫的气味无明显反应,但对一些半翅目格象(如臭屁虫)的特殊气味有厌恶感,常避而远之。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汽油、油漆)以及各种化学药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会产生强烈的回避反应,惊慌而逃。在饲养和运输蝎子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而采收蝎子时,用酒和烟喷也正是利用这一点。

四、相互残杀

竭子因争夺食物、配偶或栖息场所等,会导致相互咬斗残杀的现象。防止相互残杀,提高蝎的成活率,是人工养殖成功的关键之

①相互咬斗、残杀表现在公蝎之间。每当公蝎、母蝎发情之时,公蝎为了争得与母蝎进行交配,公蝎之间就会发生争斗、残杀,胜者才能同母蝎交配繁殖后代。因此,在人工饲养时,公蝎与母蝎要搭配好。由于公竭在短期内可以同时与几只母蝎交配,而母蝎一旦怀孕之后就会拒绝与公蝎交配,故母群中公蝎数比母蝎少。一般公蝎、母蝎比例为1:3,而有些人认为是2:5,原则是既能保证母蝎都能配上种,又不至于公蝎过多,产生互相残杀。

②成蝎饥饿时,常残食幼蝎和弱蝎、未蜕皮的蝎子,吃食正在皮或刚蜕皮的子。繁殖期母竭背负幼蝎阶段,是其它蝎子残食幼蝎的主要时间。这种咬斗、残杀多出现在饲养密度大、饲料不足或者是生活条件(如温度、温度)不适宜的情况。所以,管理中首先要按大小分群,按强弱分群,饲养密度要适中;其次,还要按蝎子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分群、调整密度;第三,要为孕蝎备足产房,防止互相干扰;第四,注意饲料多样化及量足够,调节好温湿度等生活条件。

③体质相同的蝎子之间发生残杀多是因为饲料不足,为了争吃必然会有争斗,同时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如噪声、有害气体刺激引起蝎子行动异常而发生互相残杀。所以,首先要给竭子充足适口的食物,让每只蝎子吃饱、吃好;其次改善蝎子的生态条件,免噪声、有害气体的污染。

第三节 蝎子的冬眠

蝎子有冬眠的习性,冬眠完全是由于天气寒冷引起的蝎子的适应性反应。每当冬季到来之时,蝎子的活动逐渐减弱,当地表(离地面5厘米)的平均温度降至10℃以下时,它便沿着石缝钻至地下25~70厘米的深处进行冬眠。

冬眠的特征是:不吃不动,新陈代谢微弱。即冬眠期间,蝎子的外部行为、活动完全停止,蛰伏于窝内,静静地消耗着冬眠前贮存的大量营养,此时只有内部必要的代谢活动维持在最低水平。在4~6℃时,蝎子的附肢和后腹蜷曲,反应退缓,腹面向上多不能自行翻过身来。在0~1℃时,则全身松弛,失去知觉,在此温度下时间过长,升温后常不能复苏。-2℃以下,即冻僵,化冻后已死亡。

人工常温养殖时,蝎子冬眠时的死亡率一般为10%~20%。造成冬眠死亡有3个因素:冬眠前饲料不足,导致体质欠佳:蛰伏处的土过湿:温度过高造宜的条件是。虫体健壮无损伤;土壤湿度在15%以下;温度2~3℃.。

蝎的冬眠与温度有极大关系,温度保持为26~33℃,它继续进食,蜕皮,生长。在平均温度29℃时,有些2龄幼蝎当年连续蜕皮3次,进人5龄,母蝎在12月份能繁殖一胎这充分说明,蝎子的冬眠习性是可以改变的。

全蝎的冬眠是在常温人工养殖时或温寒带地区的野生山蝎的自然规律。冬眠时间的长短,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在10~39℃以内的时间越长,全蝎的冬眠时间就越短;气温在10℃以下的时间越长,全蝎的冬眠时间就越长。

蝎子-高效养殖技术(七)

记得关注,每天都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我养蝎子的一些心得。谢谢大家!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