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昆虫养殖

大麦虫养殖效益(大麦虫,蛋白虫的简介和养殖前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9|点击次数:

第一节大麦虫的简介及养殖前景

一、简介

大麦虫在昆虫分类学上隶属于鞘翅目,拟步行甲科,粉甲属。别名超级面包虫、超级黄粉虫、高蛋白虫。其也被誉为“蛋白质饲料宝库”,国内外著名动物园都用其作为繁育名贵珍禽和水生动物的肉食饲料之一。

大麦虫是人工养殖理想的饲料昆虫之一。大麦虫的幼虫含粗蛋白质51%,脂肪含量29%,还含有多种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酶及矿物质磷、铁、钾、钠、钙等。每100克干品,含氨基酸高达874.9毫克,其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可作为高蛋白鲜活饲料用于饲养蛙、鳖、蝎子、蜈蚣、蛇、优质鱼、观赏鸟、药用兽、珍贵毛皮动物和稀有畜禽等。

饲养大麦虫也不受地区气候条件限制。大麦虫虫体大,生长周期及速度与黄粉虫相同,食性杂,适应性广,以麸皮、蔬菜、瓜果为主,饲料来源广泛,饲养成本低廉,适合我国各地居民饲养,其产量是黄粉虫的5倍,经济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第二节大麦虫的形态特征

一、大麦虫的形态特征

大麦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类,其一生要经历卵一幼虫一蛹—直至羽化为成虫。

1.卵

卵长1.5~2毫米,卵外表为卵壳,内层是卵黄膜,里面充满乳白色的卵内物质。长圆形,灰白色,卵壳较脆软,易破裂。卵外被有黏液,能黏附上一层虫粪和饲料,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2.幼虫

幼虫一般体长35~55毫米,身体前后粗细基本一致,体径约为5~6毫米,体壁较硬,无大毛,有光泽;虫体中间为黄、黑相间色,即中间有一圈斑点,接近头部三节黑褐色较多,接近尾部三节黑褐色也较重,腹面为灰褐色。头壳较硬,为深黑色。各足转节腹面近端部有2根粗刺。

3.蛹

长约25~30毫米,乳白色或黄褐色,无毛,有光泽,鞘翅伸达第三腹节,腹部向腹面弯曲明显。腹部末端有一对较尖的变刺,呈“八”字形,末节腹面有一对不分节的乳状突,雌蛹乳突大而明显,端部扁平,向两边弯曲,雄蛹乳突较小,端部呈圆形,不弯曲,基部合并,以此可区别雌雄蛹。

4.成虫

体长约25~30毫米,体色呈黑色,体型为长椭圆形。体面多密集黑斑点,当无毛,无光泽。复眼红褐色,触角念珠状,

11节,触角末节长大于宽,第一节和第二节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节的长度,第三节的长度约为第二节长度的2倍。

二、大麦虫的解剖学结构

1.消化系统

大麦虫幼虫与成虫的消化道结构是不同的。幼虫的消化道平直而且较长;成虫的消化道较短,中肠部分较发达,质地较硬。幼虫的马氏管一般为6条,直肠较粗,且壁厚质硬,成虫的消化道相对短一些,由于生殖系统同时占有腹腔空间,肠管不及幼虫发达。因此,在饲料配方及加工粒度方面,应将成虫问料的营养成分提高一些,加工更精细一些。

2.雄虫生殖系统

雄虫管状附腺与豆状附腺发达成对,可见睾丸内有许多精珠。雄虫羽化5天后睾丸和附腺已十分发达、清晰。活体解剖可见雄性管状附腺不断伸缩,向射精管输送液体。可能管状附腺与豆状附腺在雌雄交配时有助射精以及具输送精液的作用。交配时睾丸中的精珠与附腺排出的产物一同从射精管排出。每只雄虫约有30~60个精珠。每只雄虫一生可交配多次。

3.雌虫卵巢发育与繁殖

刚羽化的雌成虫卵巢整体纤细,卵粒小而均匀,卵子不成熟。受精囊腺体展开而不收缩,说明卵巢是在羽化后逐渐发育成熟的。羽化5天后的大麦虫,卵巢发生很大变化,长大的卵进人两侧输卵管,但卵仍不十分成熟,受精囊及其附腺较前期发达,较粗壮一些,特别是受精囊、附腺开始具有收缩功能。大麦虫羽化20天后,到了产卵盛期,大量成熟的卵在两侧揃卵管存积,使两侧输卵管变为圆形,端部卵巢小卵不断分裂出新卵,如果此时营养充足,护理好,端部会出现端丝。端丝的

出现有望增加更多的卵。

标签: 昆虫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