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饮食和物质等方面得到改善,但流感病毒也在不断滋生,流感是由多种病毒相交而形成的新型病毒,也是人们体内的流感与动物身上毒素相结合而造成的,可见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被感染病毒,而牛类中的牛病毒腹泻也是如此。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

5 (1).jpg

1、病原和流行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有两个基因型,即世界范围内分布的BVDV-1型和局限于美国境内的BVDV -2型,其中由BVDV-2引起的疾病更严重。病毒呈球形,为有荚膜的RNA病毒。病毒可在牛睾丸细胞、胎肾细胞中生长繁殖,大多数病毒不引起细胞病变。自然情况下,病毒可传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实验感染。6~18月龄的犊牛易发,多发于冬、春季,发病率达2%~50%,病死率超过90%。

2、临诊症状

该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周,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3天。多呈无显著症状的隐性感染状态。急性病例:患牛体温40~42℃持续2~3天,有的还第二次升高,升高时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白细胞又增多,随后又减少。患牛厌食,流浆性鼻液,精神沉郁,2~3天内鼻镜、口黏膜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且恶臭,严重腹泻,带黏液和血。通常死于病后1~2周,少数病程达1个月。慢性病例:患牛消瘦,少有明显发热症状,鼻镜糜烂,眼有浆性分泌物,口腔稍有糜烂,但齿龈发红,蹄叶炎和趾间糜烂坏死,跛行。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多数病例以死亡告终。妊娠母牛感染后流产率显著增大,流产胎畜常无特征性病变,或产出先天缺陷的犊牛。皮肤多皮屑,警甲、颈及耳最明显,也有的不腹泻,大多死于病后2~6个月内。

3、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消化道和淋巴结。患该病死亡的牛,其尸体消瘦。80%的患牛鼻镜、鼻孔有糜烂及溃疡,齿龈、上腭、舌面两侧和颊部黏膜有糜烂,特征性损害是食道黏膜糜烂,呈大小不等形状或直线排列。瘤胃黏膜偶有出血和糜烂,皱胃炎性水肿和糜烂。流产的胎畜口腔、食道、皱胃、气管可能有出血斑及溃疡。新生胎畜运动失调,蹄部趾间皮肤有急性糜烂炎症,以至溃疡及坏死。

4、诊断

该病流行时,可根据流行情况、症状(发热、腹泻、口黏膜损伤、趾部损伤)、剖检食道的特征性病变作出初诊。其他诊断依据是:病牛中急性型体温达40~42℃持续2~3天,第二次升高,白细胞减少;厌食,鼻流浆性鼻液,鼻镜、舌面坏死,流涎;初期为水样腹泻,后期带黏液和血;常有蹄叶炎,趾间皮肤糜烂、坏死。慢性型则少有明显发热。

5、血清学诊断

应用免疫扩散试验、血清中和试验、荧光免疫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均可用于该病的诊断,但应用最广泛的是前两种。据报道,现今应用核糖核酸探针杂交试验、反转录一多聚酶链式反应(RT- PCR)及双抗体夹心ELISA在临诊上已得到初步应用,可快速敏感地检出病毒。

6、类病鉴别

牛瘟。类似处:体温升高( 41~42℃),流泪,口腔黏膜有溃烂,流涎,腹泻。不同处:传染扩散比病毒性腹泻快,结膜表面有假膜,口腔黏膜先由灰白或灰色粟粒突起破溃汇成边缘不规则的烂斑,上覆假膜。不发生蹄间皮肤糜烂和蹄叶炎。

口蹄疫。类似处:体温升高(40~41℃),口腔、鼻镜糜烂,流涎,趾间糜烂、坏死,有跛行。不同处:传播速度快而面积大,眼、鼻无炎症,不流泪和鼻液,不发生蹄叶炎。

牛恶性卡他热。类似处:体温升高( 41~42℃),口鼻糜烂,流涎,流鼻液,腹泻混有血液。不同处:传染时几乎是个别发病,眼结膜和角膜炎症严重,额窦隆起,牛角松离,进一步蔓延时,咽可因肿胀而窒息。

7、防治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应加强管理,对病牛仅能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增强病牛抵抗力。临床上可考虑应用消化道收敛剂,对脱水病牛经静脉或口补液,并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可缩短恢复期。美国将该病毒、传染性鼻气管炎和副流感三型病毒抗原共同制成的多价弱毒疫苗,据报道对于预防以上三种牛传染病安全且有效。

4.1.jpg

1、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1.1 牛病毒性腹泻概述

牛病毒性腹泻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该病毒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多呈球形,直径大约有24-30微米,可以将牛病毒性腹泻分为致细胞病变牛病毒性腹泻和非致细胞病变牛病毒性腹泻两种类型。牛病毒性腹泻主要感染对象为黄牛、奶牛,也可以感染其他动物,例如羊、猪等,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牛以及带毒牛,患病动物的血液、骨髓、肠淋巴结等组织以及分泌物、乳汁、粪便等排泄物中都含有该病毒,当健康牛与病牛或者带毒牛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就可能感染该病,传染可通过口、消化道、呼吸道等传染。牛病毒性腹泻呈地方性流行,各种年龄段的牛群都容易感染该病,以6-18月龄的犊牛发病率最高,发病季节随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在冬季和早春时节较多。牛病毒性腹泻的病死率极高,大约为90%-100%,在大规模牛群养殖过程中可呈暴发式发病。

1.2 牛病毒性腹泻发病机理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入侵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之后,会迅速在牛的鼻、鼻窦、口、咽喉、皱胃、肠黏膜上皮细胞等处聚集、复制,然后进入牛的血液中,引起病毒血症,然后再经过心淋巴管和血液进入牛的淋巴组织,在淋巴结、脾脏、集合淋巴小结等位置增殖,发生综合性白细胞减少症。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传染十分迅速,会在黏膜上皮内快速增殖,使黏膜变性坏死,呈现糜烂症状,所以牛病毒性腹泻一般为急性感染,但感染之后的临床症状比较温和,通常表现为低烧、腹泻、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另外,一些病毒可能引发比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包括致死性出血腹泻和致死性血小板减少症。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还可以通过胎盘导致子宫内的胎儿受感染,所以牛病毒性腹泻急性感染对妊娠牛的影响很大,会导致胎儿死亡、流产、先天性畸形等症状,妊娠后期的感染通常对新生犊牛的影响较小。

1.3 实验室诊断

1.3.1病原学诊断。在无菌环境下采集病牛的血液、组织脏器(肺、肝脏、脾脏、肾脏及淋巴结等),经过适当处理之后接种于牛源细胞,如牛肾细胞,在细胞培养物中培养三代后未见细胞病变的,可以使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进行鉴定,如果分离病毒株有致细胞病变作用,还可以使用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1.3.2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是疾病诊断过程中的常用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很高,重复性好,但是出于免疫耐受期的牛不会产生相应抗体,所以血清检测结果为阴性,很容易导致漏检。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与牛瘟、牛恶性卡他热、口蹄疫等疾病进行区分,牛瘟一般呈爆发性传播,患病率很高,病死率高,有严重性糜烂炎,唾液中带有血迹,同时患有牛瘟的病牛眼睑会痉挛、高热。牛恶性卡他热通常为散发,出现糜烂性口炎、持续性高热、结膜炎等症状,皮肤损害比较严重。口蹄疫传播十分迅速、发病率高,但是病死率低,在病牛的口腔、蹄部、乳头等位置有水泡形成,恢复迅速。

2、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方法

2.1 治疗方法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传染率高,所以一旦发现牛群中出现牛病毒性腹泻病例,要及时对全部牛进行免疫接种,进行两次灭活苗接种,然后再给牛群实施常规血清检测的活动,如果血清的抗體低度比1/64还小或者并没有产生抗体,则说明这头牛可能是持续性感染牛,要实行隔离治疗,防止对其他健康牛产生影响。对于严重感染病牛,例如病畜出现脱水、电解质的平衡失调等问题,可以通过输液来增加血溶量,还可以使用药用炭等收敛止泻药去防止酸中毒的情况,此外,要及时使用四环素、土霉素等抗生素对继发性感染进行预防,及时控制病情。

2.2 预防措施

做好预防管理是减少牛病毒性腹泻患病率的主要途径,由于病毒传播与环境卫生条件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预防牛病毒性腹泻时,应该要做好牛舍环境管理。首先,做好清洁工作。圈舍的卫生是否清洁,也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牛舍卫生管理条件较差,也是引起牛群患病的主要原因。在养殖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牛舍卫生条件的管理,减少患病率。对于病牛要及时进行处理,与健康牛进行隔离,同时对于病死牛要及时进行无公害处理,挖坑深埋并撒上生石灰。并且要对感染过的牛所居住过的场地环境、圈舍、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平时可以用2%热火碱水冲刷地面,每7天用碘制剂(1∶800)或氯制剂(1∶400)交替喷雾消毒。其次,要注意保持牛舍通风,牛舍的温度和湿度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为牛群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在隔离区内对病牛进行治疗时,同样要注意做好卫生消毒工作,要对隔离的临时圈舍进行全面清洗,同时也要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消毒,使用浓度为10%的石灰水彻底消毒1次。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