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禽类养殖

梅州养殖业(“稻鸭共生”走出一田双收新“稻”路,梅州畲江镇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11|点击次数:

“呦吼……”随着管理人员蓝燕的声声吆喝,原本掩映在稻苗下的鸭子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成群结队地游上岸,扑闪着翅膀,不断发出“嘎嘎嘎”的欢叫声。

“稻鸭共生”走出一田双收新“稻”路,梅州畲江镇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

成山村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探索“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稻在水中长,鸭绕稻边游。”这幅田园风光画卷,就出现在畲江镇成山村的水稻田里。

该村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同时,探索“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按照水稻种植地块比例,在稻田间养殖一定数额的鸭子,通过一田两用,走出了一田双收的新“稻”路。

“稻鸭共生”走出一田双收新“稻”路,梅州畲江镇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

水稻抛秧后20天左右把鸭子赶进稻田,等到水稻抽穗时把鸭子赶回来售卖,便可以实现一田双收。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笔者来到成山村的水稻种植基地,一派田畴沃野、蛙跃鸭鸣的田园风光。只见稻田间的条条水沟中,成群的鸭子或是在田间畅游嬉戏,或是在啄食杂草。“稻田综合种养,相辅相成,目前看来效果不错。”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基地负责人罗庆玲喜上眉梢。

“稻鸭共生”即是在水稻插秧10—20天之后把鸭子赶进稻田,通过鸭子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害虫,起到“按摩”、疏松土壤,刺激水稻植株分蘖,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实现水稻纯绿色生产,有效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

“稻鸭共生”走出一田双收新“稻”路,梅州畲江镇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

成山村按照一亩田10至15只鸭子的标准,目前分批投放了3000只鸭子。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我们按照一亩田10至15只鸭子的标准,目前根据田间状况分批投放了3000只鸭子。”蓝燕介绍道,在水稻生长季,水稻所在的生长环境容易滋生病虫害,而这恰好为鸭子提供了食物来源,而产生的鸭粪作为有机肥料,能使水稻长得更好。

“稻鸭共生”走出一田双收新“稻”路,梅州畲江镇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

随着管理人员蓝燕的声声吆喝,鸭子纷纷下水,扑闪着翅膀,发出“嘎嘎嘎”的声音。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据介绍,在水稻抛秧后20天左右把鸭子赶进稻田,等到水稻抽穗的时候把鸭子赶回来售卖,便可以实现一田双收。

“稻鸭共生”最大限度保证了稻米的绿色无公害,还能提供生态可食用的美味鸭子,这也让罗庆玲尝到了甜头,她表示,下一步基地将继续探索试验、扩大种养规模,不断提高“稻鸭共生”效益,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优质的大米和鸭肉。

“稻鸭共生”走出一田双收新“稻”路,梅州畲江镇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

成群的鸭子或是在水塘间畅游嬉戏,或是在啄食杂草。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稻鸭共生”不仅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稻谷、鸭肉品质,还能达到减药、省工节本高效的要求,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目前,我们也正在积极推广‘稻鸭共生’模式,指导农户利用动植物的相互依赖性,实施种养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希望以此能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安全。”梅县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廖国英说。

原标题:

畲江镇成山村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

稻在水中长 鸭绕稻边游

【来源】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文】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图】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作者】 汪思婷;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 禽类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