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养殖红鲟(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1|点击次数:

福建有三大渔女,即湄洲女、惠安女、蟳埔女,甚至有人将客家女、畲家女也算进来,名曰“福建五女”。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蟳埔女就生活在泉州市晋江出海口北岸,她们撬海蛎,拜妈祖,簪花围,居蚝宅,是泉州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一、“蟳埔阿姨”爱戴花

一位摄影师朋友告诉我,位于晋江入海口北岸的蟳埔是极为有趣的渔村,能发现在别处见不到的事物,务必要去探访,我便如约前往。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所谓“如约”,是因为有个蟳埔女会接待我。我不想烦扰他人,便先到蟳埔码头观察一番。码头上热火朝天,停满车辆,人们正在装卸海蛎。我恍然大悟,原来泉州街头的名吃海蛎煎、蚵仔煎,其主要食材竟出自这里。从江边滩涂看,显然也是海蛎养殖基地,所出“蟳埔蚵”极是肥美。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蟳埔码头原是刺桐古港的一部分,专供渔船及商贸运输船只停靠。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台湾往来频繁,曾被国务院指定为对台贸易码头,后因两岸关系紧张而停用。江边大小渔船,一字儿排开,甚是壮观。前行几步,见一群人正在忙禄,他们将满装海蛎的网袋从货车上抬下来,倒在旁边的空地上,然后拿起剪刀剥出里面的软体。想来,这些看似“粘乎乎”的东西,很快就会变成餐桌上的“蚵仔煎”。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总觉得几位阿姨有些特别,细看,才发现她们都头戴鲜艳的花儿,庄重而富有仪式感。但我相信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劳作场景,用不着搞形式主义。而且我在开元寺及泉州街头看到过类似的装束,没想到在此遇见。我凑到跟前拍照,一位年长的阿姨笑嘻嘻地说:“拍什么哦,不好看啦。”估计见惯了外地人好奇的目光,她们也不介意,继续埋头干活。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这就是蟳埔女,也叫鹧鸪姨、蟳埔阿姨,小时留发,长大戴花。花饰各有不同,先将长发盘在脑后,如海螺状,用一根骨笄[jī]或筷子别起来;然后戴上花环,一圈、二圈或三圈;再插上几枝格外鲜艳的花朵,甚至一把玉梳,名曰“簪花围”。我发现,花环用鲜花,有茉莉、素馨、含笑,而插花多用绢花。花枝乱颤,争芳斗艳,使这些五六十岁的蟳埔阿姨,每一位都是一座“空中花园”。即使头发花白,也看上去热烈奔放,极富情调,就像海的女人。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有位学者说,蟳埔女的服饰具有族群的特征,在交易关系上是一种特别的“商标”,在族内则是一种认同。根据村里发现的账簿,买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时甚至超过买米钱。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一个阿姨挑起两桶海蛎,走下阶梯,到江里淘洗一番,再挑上来。来来回回,循环往复,而她的先生则心安理得地坐在小凳上,只用剪刀剥海蛎。一般而言,这类重活应该由男人来承担。显然,蟳埔女的生活轨迹与常人不同,有许多未知的秘密。还是要找本地人做向导,也许才能解惑,便与朋友介绍的蟳埔女相约,在船舶管理站碰头。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二、她们住在贝壳里

她叫黄丽泳,幼儿园老师,热衷于推介家乡文化及公益活动,创办了一个蟳埔女文创摄影基地,接待摄影人和文化人。不像海边所见渔女,小黄老师长得柔嫩粉白,身上基本找不到蟳埔女的痕迹。稍事寒喧,我便跟她走进蟳埔。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村头树下,都有蟳埔阿姨在剥海蛎。小黄老师告诉我,海蛎也分种类,有养殖有野生,手脚麻利点儿的阿姨每天能赚一二百块。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蟳埔背靠鹧鸪山,三面临海,古刺桐港所在地。《西山杂志》云:“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明代海患吃紧,倭寇横行,天启七年(1627),泉州知府王猷于鹧鸪口构建铳台,安放九尊“大将军铳”,称鹧鸪口铳台。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将石狮祥芝巡检司移设于鹧鸪,改称鹧鸪巡检司。如今有座碉楼样的“枪城”,即为当年的铳台和巡检司旧址。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三十六都所辖临海铺,“领后山、田园、供园、赤石、洋店、前埔、金崎、后埔……”前埔即今蟳埔,“蟳”是海蟹的一种,因前埔盛产红蟳,当地人习惯称蟳埔。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小黄老师说:“一次妈祖生日时,晋江对岸邻村奉献缎面彩帐,居然将前埔写成蟳埔。大家认为这里盛产红鲟、蚵虾,用蟳埔命名更妥贴,所以干脆叫蟳埔。”可见蟳埔之得名,纯粹是“无心插柳”,现在称东海街道蟳埔社区。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这里的妈祖庙叫顺济宫,取“顺天济世”意,有藏头联曰:“顺水扬帆普度众生扬彼岸,济川作楫长蒙慈母庇邛舟。”从现存碑铭看,顺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殿前拜埕左右两株百年古榕,系同根所生,独树成林。大殿上方悬“靖海清光”匾额,系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所献。据说施琅破逆平台,多得天妃“灵光幽赞,佐佑戎师”,功成后奉上金匾,叩谢妈祖指点。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顺济宫香火旺盛,不时有村民前来献花磕头。对蟳埔人来说,妈祖就像家里的长辈,一直在照看着他们的生活。有什么苦衷,都可以诉说,用不着拘束。村里还有些寺庙,供奉地方王爷、关帝、城隍、土地等。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与泉州传统的红砖古厝不同,蟳埔最具特色的民居叫“蚵壳厝”,也就是用贝壳建造的房屋。小黄老师换上蟳埔女传统服装,头顶“花园”,带我走街串巷,前往参观。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最常见的“蚵壳厝”为明清建筑,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白色蚵壳,简单古朴,如鳞似甲,极富韵律。闽南人将蚵也叫蚝,我们不妨称其为“蚝宅”。“千年砖、万年蚵”,蚝宅不仅坚固防水,而且冬暖夏凉。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据说最初的“蚵壳厝”并非用本地海蛎建造。当年满载丝绸、瓷器、茶叶的商船从蟳埔起航,经印度洋直达非洲东海岸。卸货返航时,用当地海边的海蛎壳装船压舱,回来后又将其卸在浔埔海边。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生计艰难,渔民只好捡碎砖砾石造房,在外墙镶嵌海边堆放的蚵壳,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小黄老师说,现在建造“蚵壳厝”更不容易,因为能用的蚵壳,一个要二三块,只有土豪才置得起“蚝宅”。也有人将旧“蚵壳厝”改成民宿,招徕顾客。睡在贝壳里,估计能听到海的声音。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村西头是蟳埔女服饰传习所,里面有蟳埔传统服饰。小黄老师指着几个模特儿,问我能否看出她们的辈份?老中青三代,服装宽松简朴,都是“大裾衫、阔脚裤”。有人编排“福建三女”的装束特征,湄州女着妈祖装,“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寄平安”;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蟳埔女则为“海螺头,封建肚”。她们来自大海,带着海洋文化气息。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我以头饰区别蟳埔女身份。小黄老师抿嘴一笑:“耳饰才是蟳埔女辈份的标志。未婚姑娘戴圆形耳环;婚后戴丁香耳钩,叫‘丁香坠’;做奶奶后戴素馨花图案耳钩。”细看,果然如此,但她戴环形耳环,我不禁乐了。蟳埔女婚俗颇为复杂,通常“半夜出嫁”,新郎不露面。新娘独守洞房,次日凌晨要回娘家,如此持续14天才算完成婚礼。结婚的衣服,一辈子只穿一回,婚后收拾起来,直到入葬时再穿。奇异的婚俗,总让人感觉像“度劫”,有着难以言说的隐情。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三、阿姨我今年七十五

因为撬海蛎,拜妈祖,簪花围,居蚝宅,有传言认为蟳埔村民是阿拉伯商人后裔。小黄老师说:“无稽之谈,我们是汉族,纯粹以讹传讹。”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有个说法,八闽人“越流汉源”。丰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的一篇文章说,蟳埔元末明初始有人定居,最早是翁姓,而后有庄、陈、吴、蔡、张等姓氏迁入。明永乐年间惠安黄驾山逃荒而来,搭竹棚于海边,为蟳埔黄姓始祖。相传附近的云麓村,原为南宋泉州提举市舶司蒲寿庚的“云麓花园”。蒲寿庚是阿拉伯穆斯林,所谓“阿拉伯商人后裔”云云,恐怕与此有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总有人牵强附会,似乎扯上点海外关系,才会更“海丝”。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头绪有点复杂,我决定请小黄老师当翻译,“采访”一个有故事的蟳埔女。

从顺济宫拜埕走下阶梯,拐角处有位阿姨正在剥海蛎。粉红的大锯衫外套一件抓绒马甲,传统而现代,双鬓斑白,头顶的花儿随风摇曳。阿姨叫黄惜,已经七十有五,日本人投降那年出生。她的眼神慈祥而温暖,一口整洁的牙齿,普通话也说得好。三人可以聊家常,用不着“采访”那么严肃了。我问阿姨: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阿姨,您有没有读过书?”

“读过哦,我十岁才开始上小学,十六岁毕业,然后进工厂织渔网。”

“阿姨的情况算好了。”小黄老师补充说,“像她这个岁数的,多数不识字。”

“是哦,二十三岁时工厂倒了,就下海捕鱼捉螃蟹,一辈子差不多都泡在水里。”

“有没有遇到危险的事情?”

“有的,三十岁那年,我们几个姐妹下海,遇到涨潮,水差不多淹到下巴。”她边说边用手比划,四十多年过去,记忆犹新,显然心有余悸。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后面有船经过,把我们捞起来。要是没有船,可就麻烦了。”老人说得风轻云淡,但当时一定吓得不轻。

“还好,有惊无险。”小黄老师叫道。

“您有几个孩子啊?”我又问。

“三个,一个儿子,二个女儿,孙子已经上大学了。”

“家庭美满,您都可以享清福啦,为啥还出来破蚵赚钱啊?”

“无聊嘛,打发时间,总要有点事情做。”说话间,她手头的活从没停过。

“也是,可您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又没地方花。”我开玩笑说。

“拜神,敬奉妈祖。”

“赚钱就是为了敬奉妈祖?”这个说法,让我着实有点意外。

“是哦,我们出海的人,只要全家平安顺利就好了。”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简单朴素的价值观,让人汗颜。我不知道还能聊点什么,天气、海蛎、正月二十九日的“妈祖巡香”?最后,我祝她身体健康,结束这次“聊家常”。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事实上,以往男人出海,前途未卜。闺中人望眼欲穿,三年五载,甚至一生都在等待。君不见,石狮宝盖山上垫脚望夫的石头堆成了“姑嫂塔”。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背后,是一把辛酸泪。随着时代的发展,蟳埔女的命运不再随波逐流。但小黄老师又有新的担忧,传统习俗挡不住商业文明的冲击,年轻人将蟳埔传统风俗当成老古董,她无可奈何。

走进蟳埔,专访住在贝壳里的鹧鸪姨


小贴士

1、蟳埔位于泉州市丰泽区,距西街十几公里,有公车直达。蟳埔女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与真武庙、江口码头作一日游;如果喜欢摄影,清早去开元寺、傍晚到洛阳桥;其他景点如府文庙、关帝庙、承天寺,晋江草庵、姑婆塔、万寿塔、林銮渡也可选择。文中小黄老师是蟳埔女,经常在蟳埔女文创摄影基地,喜欢带游客逛蟳埔。正月二十九日“妈祖巡香”,热闹非凡。

2、背包客如果想住西街,可选择众山小国际青年旅舍,或众山小厝埕旅宿;蟳埔有蚵壳厝改建的客栈,具体进村咨询。

3、泉州美食首推蚵仔煎、面线糊、满煎糕、汤园等,有些老店古早也值得品尝;蟳埔有海鲜,可选择尝试。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