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顺德水产养殖网(走进水产养殖王国,看顺德养鱼成效)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9|点击次数:

顺德区是广东乃至全国著名淡水渔业主产区,水产养殖业是该区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渔业产值60亿元,占该区GDP3%。与之相应,就是在鱼塘招投标中,塘租逐年大幅飙升,到2017年,该区鱼塘塘租均价达到7000元/亩,其中核心区更超过1万元/亩。无论客观压力还是主观动力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活力,集中表现在该区水产养殖的技术创新上,创新让该区渔业突破了一道道阻碍,不断攀登新高峰。一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根据市场供求变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将传统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调整为名优新特品种,主要品种如乌鳢、加州鲈、鳜鱼、褐塘鱼、鳗鱼、黄颡鱼、长吻鮠、斑点叉尾鮰 、广东鲂、河豚以及中华鳖等;二是推广高效养殖模式,在传统的以草鱼为主搭配混养鲢鳙鱼、青草鲤鲫鳊鲮等的立体多品种混养模式基础上,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及市场需求,开展养殖生产模式的创新,且获得显著成效,且把许多品种打造成为全国养殖主产区甚至是核心区,其产品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乌鳢、加州鲈等品种养殖突出高产,主要采用高密度投苗即平均8000~10000尾/亩,获得亩产4000~5000公斤,鳜鱼、褐塘鳢、中华鳖等品种养殖突出高效,每公斤利润10元以上,而长吻鮠、斑点叉尾鮰、黄颡鱼、广东鲂等则以应时令节气、大众化和高产量为目标模式,以追求最佳效益。

2018年1月31日,承蒙佛山市顺德区水产商会以及永盛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邀请,笔者深入该区池塘养殖主产区—杏坛镇的渔业生产第一线作了一番火线侦查,现举例说明该区水产技术创新工作及其成效。

乌鳢高产养殖技术

在该区诸多水产养殖品种中,乌鳢最具特点,主要是该区渔农户在开展该鱼池塘人工养殖中不断打破该鱼单产全国最高记录,由亩产三、五万斤飙升到十几万斤甚至数十万斤,创造池塘养殖该鱼黑压压一片只见鱼不见水的奇迹。

随着放养密度越来越高,投喂强度越来越大,该鱼养殖老本越来越少,集中表现在养殖病害越来越多,且不易防控,让该鱼养殖处于风险之中。为化解危机,创造机遇,该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迎难而上。他们通过跟踪观察,发现问题出在饲料上。过去,该鱼养殖户主要以冰鲜鱼作饲料,造成塘底淤积了大量残饲和粪便,该废弃物大多都是有毒有害物质。实施高密度投苗、高强度养殖,导致水质较差:一是溶解氧不足,该鱼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二是氨态氮或亚硝酸盐等严重超标,极易致使致病菌或病毒大量滋生。一旦天气突变,或高温、低压、缺氧或换水增氧不及时,鱼就会大量死亡。找到问题就等于问题被解决了一大半。顺德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向养殖户建议更换饲料,将投喂冰鲜鱼改为投喂颗粒配合饲料,根据季节和时令,控制投料量;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微生物生态制剂调节水质,采取少量冲水或底水曝晒改良底质。同时,开展该鱼放养技术创新。首先是混养一定比例的鲢鳙鱼、鲤鲫鱼进行调养水质和改良底质环境。其次是高密度投苗,亩投苗量超万尾,实施轮捕轮放,每年养殖三造,分为头中尾或者是春夏秋三批,或者是养殖优质大规格鱼。其次是由于功夫下足,细节做实做细做到位,效果非常显著。该创新技术被推广普及之后,该区杂交生鱼养殖病害大幅度减少,鱼的质量和产量尤其是单产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广东乌鳢池塘养殖面积为7.0万亩左右,产量超30万吨,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其中顺德区养殖产量最大,占整个广东产量的60%。目前,乌鳢已成为该区名特优品种的主导品种之一。

在商言商。因为水产养殖是市场化最彻底的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的特点在该鱼市场运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例如该鱼经历了2013-2015年市场价格不理想之后,其收购价格在2016年开始经历转机,出现了长时间攀升。因为国内尤其是北方市场消费的强力拉动,2016-2018年,该鱼的收购价格一致处于较高的水平, 2017年4月起一直稳定在8元/斤以上(4~5斤/头鱼),养殖户有≥2元/斤利润,而2018年头批苗的放苗量增加了40%~50%,年末头批鱼出鱼后,鱼价开始下跌,以2019年1月为例,该鱼价格暴跌到4元/斤,出现全行业亏损,该行情走势将对该鱼2019年的养殖生产造成一个巨大的考验。

加州鲈高效养殖技术

为打破瓶颈,该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鱼养殖病害与种质特性退化、高密度养殖、投喂冰鲜鱼、滥用化学药物等因素有关系。他们从该鱼种质改良着手,指导该鱼种苗场挑选优质健壮的亲本种鱼进行繁育,为该鱼高效养殖打下基础。他们建议养殖户购买经过改良的种苗,控制放养密度,即每亩投放6000~8000尾,轮捕上市。他们积极协助饲料厂研发该鱼配合颗粒饲料,实现全程投喂。四是他们根据季节时令提醒养殖户杀虫消毒、调节水质、改良底质,提倡施用中药防治病害。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和付出得到回报,该鱼养殖不但病害大幅减少而且效益大幅提高,成为养殖户热衷的生产经营项目。

目前,全国加州鲈养殖产量达到35万~40万吨,主养殖区是珠三角、江浙皖和贵川等地,其中珠三角主要是指佛山市的顺德、南海区产量超过20万吨,占全国该鱼养殖总产量的60%。以顺德区为例,该鱼养殖主要集中在该区勒流、杏坛、龙江和均安等镇,该鱼养殖该鱼投苗密度为6000万~10000万尾/亩,商品鱼产量超过6500斤/亩。该鱼池塘养殖依然按照多品种立体混养以及轮捕轮放以及套养进行。首先是以加州鲈为主养品种,搭配混养一定比例的草鱼、鲢鳙鱼、鲤鲫鱼和鳗鱼,当然混养草鱼、鲢鳙鱼主要是运用其草食性和滤食性为了给加州鲈健康生长营造一个优良的水体环境,而鲤鲫鱼和鳗鱼则是摄食投喂加州鲈产生的残饲、粪便以及改良底部土壤环境。其次是每年分塘三次,主要是一年中的4、6和8月,全年养殖三批鱼,其中头批鱼,其特点是分塘早、密度低、追求速度和大规格,中批鱼,其特点是成本低,成活率高、年前头箍鱼产量高,尾批鱼,其特点是产量、成活率、性价比,周期长,该批长速一般、发病少即可。

鳗鱼池塘养殖技术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鳗鱼养殖主产区,在全国范围内,广东是鳗鱼养殖主产区,三十年来,在广东省鳗鱼协会领导下,广东鳗鱼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广东是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养殖产量占全国70%,烤鳗占全国1/3,产品出口量占全国20%。广东养鳗看顺德,广东尤其是珠三角是全国淡水商品鱼养殖主产区,其中顺德是核心区,顺德区养鳗主要包含顺德人以及外地外省人在顺德本地以及顺德在台山、中山等地发展的外延式养殖,产量占到全省90%。

顺德养鳗看勒流,勒流养鳗则看稔海。该村在发展农业尤其是水产养殖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像气候,一年四季,温暖如春,光热水充足,而水土和植被条件更为优越,北江支流穿村而过,且该支流属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质、洁净,河网密布,该村土地大都是围垦或冲积而成,土壤肥沃,富含微生物、有机质、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草木植被完善,生态环境优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该村村民就敢为天下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供求为导向,通过开发原种、引进新品种,优化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在数以百计的名特优淡水池塘养殖品种中,优中选优,逐步聚焦在鳗鱼上,且把日本鳗鱼作为主攻方向,探索该鳗鱼养殖模式及技术。当时,他们就发现,鳗鱼可以在土塘中养殖,而且土塘养殖生产出来的鳗鱼不论是品相、品质都不逊于其他养殖模式。就此,他们通过数年年艰苦探索,到90年年代初就掌握和拥有了土塘养殖鳗鱼及其配套技术。其核心是“两度”,就是根据该鱼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优选生产场地,营造一个优良的养殖环境,控制放养密度,根据该鱼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需要,研制饲料配方,加工生产该鱼养殖专用饲料,控制投喂强度,推广运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疾病防控技术,重点放在调节水质和改良底质环境上,保证鳗鱼产品质量安全。在该技术的支撑下,该村鳗鱼养殖呈现出爆炸性发展,最高峰时,该村2/3的村民都从事鳗鱼养殖,该村养殖面积只有0.6万亩,而此时该鱼养殖面积达3万亩,当然主要是该村人到台山、中山、清远等地发展该鱼养殖,鳗鱼养殖面积是本村养殖面积的5倍。该技术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超前性,鳗鱼是商品生产、市场化经营,具有极强的周期波动性,该鳗鱼市场价格最高能涨到14万元/吨而最低能降至1.8万元。该村村民就是运用该技术在市场高峰时期赚到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且还运用该技术成功抗拒了该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该村鳗鱼养殖面积超过2.5万亩,产量占顺德50%,占广东33%,占全国10%。而且该村的鳗鱼养殖业不断向上游拓展,例如该村的养鳗大户都建有自己的苗种培育场,向下游延伸,许多养鳗大户都有自己的烤鳗厂,同时,该村的养鳗业吸引了例如专用饲料加工厂、制药厂、器材设备工具制造厂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一大批细分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横空出世,共同打出出了一个极具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产业链。旨在为做大做强该村的鳗鱼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村还与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和单位合作,在养殖生产环节实施苗种检疫、饲料、药物等投入品检测,在产品加工与流通环节,要求企业建设实验室,建立运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在该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下,该村养殖和加工生产的鳗鱼及其产品不但销往国内大中型城市而且还销往日本、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鱼年养殖产量2.3万吨,产值达29亿元。

黄颡鱼养殖技术

在珠三角数以百计的名优新养殖品种中,池塘养殖面积和产量规模增长最快的品种是黄颡鱼,其养殖面积由2004年的2000亩增加到2016年的25200亩,这是因为该鱼具有一个庞大且强劲的消费市场。

该区黄颡鱼池塘商品鱼养殖主要由两大模式构成,一是单一品种精养。该模式由两类组成,一类是短周期养殖模式,每年4-5月份放苗,一般养殖周期9~10个月,起捕规格0.2斤左右,另一类是长周期养殖模式,每年4-5月份放苗,一般养殖14个月以上,出鱼规格约0.6斤。该鱼养殖可以运用高密度放养,例如投苗密度可以提高到2万~6万尾/亩,同时还要混养一定比例大规格的鲢鳙鱼,例如体长10~20厘米的鲢鱼15~20尾,鳙鱼30~40尾,通过其滤食性调节水质和调养水体。两种模式中,长周期养殖模式占具绝大比例,有时根据鱼价调整出鱼规格和速度。二是多品种立体混养。实践证明,该鱼更适合作为混养品种进行养殖,例如在以主养草鱼的池塘中混养一定比例的该鱼,主要是运用该鱼摄食池塘中的天然饵料生长,或者在以主养鲈鱼、鳜鱼和褐塘鳢和中华鳖之类的肉食性品种混养一定比例的该鱼,主要运用其摄食天然饵料以及肉食性养殖品种的残饲粪便,或者在以主养鲤鲫一类的杂食性养殖品种中,混养一定比例的该鱼,主要运用杂食性鱼类不能利用的小鱼小虾。该鱼商品鱼养殖周期为9~14个月,如果突显该鱼或者该鱼作为配套混养做到极致,该鱼的经济回报依然值得期待。

中华鳖高产与雄性二次养殖技术

初期,该区中华鳖养殖主要采取土池养殖模式,平均亩产750~1000公斤,由于当时中华鳖市场价格较高,塘租、饲料等生产资料价格较低,虽然单产不高但是其养殖利润依然十分可观。俗话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随着浙江、江苏等地大面积推广温室养殖,以及塘租、饲料价格上涨,养殖病害增多难治,该区中华鳖养殖利润相当微薄甚至极易亏损,让该产业失去竞争力。

为提高竞争力,打造增长点和增收点,该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和广大中华鳖养殖户一道组织开展一次又一次技术创新,他们将创新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产量和效益上,创造出了一个具有顺德特色的中华鳖养殖技术模式—中华鳖高产与雄性二次养殖技术。

第一次养殖:从苗种养至商品鱼阶段。依托湖南、江西和浙江之类的全国中华鳖养殖主产区,每年春末夏初,做到尽量早投苗,充分利用南方有利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延长中华鳖苗生长时间。期间,在鱼塘里配置增氧机实现动力机械增氧,投放鳙鱼或鯪鱼苗,让其摄食分解其中的残饲粪便,调节和稳定鱼塘水质,有效控制病害发生。秋末冬初,搭建塑料保温大棚,让中华鳖鱼继续摄食生长。这样,从投苗到收获15个月,就可以获得普通商品中华鳖且能够实现平均亩产6000斤。

第二次养殖:将普通鱼养成优质大规格鱼。即在第一次养殖基础上,挑选部分体格健壮无损伤的雄性中华继续养殖一年。为降低损耗率,雄性二次养殖投放密度必须控制在200只/亩以内,通过二次养殖,中华鳖规格可以达到2~2.5公斤/只,市场单价高达140~160元/公斤。该低密度养殖,环境无污染,品质优良,被称为仿生态绿色有机产品,满足了市场对优质高档中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二次养殖价格稳定,销路畅通,避免了集中上市,鱼多烂市,降低了市场风险,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欣然接受且在实践中获得较高的收益。

结束语

此次探秘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其实顺德区水产养殖技术创新是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以品种而言,不但表现在传统大宗养殖品种上更体现在乌鳢、加州鲈、褐塘鳢、鳗鱼、黄颡鱼、中华鳖以及罗非鱼、南美白对虾、长吻鮠、斑点叉尾鮰、河豚、龟等数以百计的名优新特水产养殖品种之中,而且该创新有虚有实,有大有小,既有品种更新、品质改良,更有高产高效养殖模式的革命性突破,还有病害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提供和进步,它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产养殖新图画。(本文转自【科学养鱼】。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