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惠州养殖场招聘信息(惠州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为水产养殖划“红线”)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9|点击次数:

前不久,国务院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意见新闻发布会强调,要牢牢把握水产养殖的绿色本色,正确处理水产养殖业与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稳定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

对于惠州来说,良好的水生态、优美江河湖海环境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金字招牌”。去年12月,该市入列“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又一“国字号”荣誉的囊获,为建设成幸福美丽家园,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惠民之州”营造了良好契机。

如何把握自然环境优势,协调布局水生态保护和渔产业发展,该市已有计划。日前,《惠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征求意见稿)出台(下称“《规划》”),从兼顾生态资源保护、协调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明确以了保护水产养殖生产空间、实现依法治渔的核心工作,并为实现渔业现代化建设描绘出了发展蓝图。

惠州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为水产养殖划“红线”

环境现状

江河湖海水况趋好 水产养殖发展迅猛

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各级干支流35条;大小湖泊、水库130多个,总水面1.3万公顷;可供发展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有1.4万公顷......用“一湖两江十四涌,一海三山八湿地”来形容惠州当前水生态格局最为恰当。

近年来,在对江河湖海持续监测显示,该市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状况趋好。主要河流、水库水质为Ⅱ-Ⅲ类,超过90%的海域面积海水质量达到《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第二类水平。在这些水域中,水生生物种类繁多,生物群落交错并存。以淡水鱼类为例,仅鲤科鱼类品种便多达63个品种,如鳗鲡、泥鳅、马口鱼、光倒刺鲃、青鱼、草鱼、广东鲂、鲢、鳙、白甲鱼等,占总数的 50.4%。

在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下,近年来,惠州渔业资源保护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水产养殖产量稳步提高,渔业生产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据显示,仅2017年该市渔业总产值超过30亿元,占惠州市农业总值的17.14%。

伴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也逐步在水产养殖业上得以应用,尤其是优良品种培育、种质鉴定、生物防治等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加快品种创新,推行健康养殖,提高水产品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说,水产养殖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科学分区

划定养殖红线 查处无证经营

生态环境给水产经济带来了红利,但不代表可以毫无节制的使用,如何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实现质量兴渔,促进渔业生态和生产的协调并进,关键在于实现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

对此,本次《规划》严格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明确允许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类型、地理位置和范围。其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港口与航道、河流干道等被列为禁养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河流、水库及风景名胜区被列为限养区;除此之外的水塘、山塘、水库等属于合法养殖区。

实际上,对水域划区限界并非首次,在去年该市便出台相关规划,强调海水水域生态保护红线,并设置海域保护的过渡区、试验区和养殖区等。据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本次《规划》是在此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修编,特别增加了内陆淡水养殖区域的限定。

“以前,靠近河流湖泊的村民惯性的认为,附近的水域都可开展渔业捕捞、饲养投料,甚至放置鱼排等,未来这种状态将不复存在。”该负责人表示,在禁养区将搬迁或关停一切渔业活动,限养区不再增加或扩大渔业养殖场,但受管制渔民的生产生活将得到妥善安置,已开展的养殖活动须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记者留意到,为规范水域养殖秩序和推进承包经营确权工作,该市将建立完善养殖水域使用审批制度,并以此次划区作为办证审核依据,实现有证养殖,无证水产经营将受到处罚。

据悉,该《规划》目前仍处征求意见阶段,公示时间为2019年2月15日至2019年3月15日。

延伸

水产养殖如何发展?

调整养殖结构 提高产业附加值

渔业是惠州市古老的行业之一。“临江做网,人业之”,“舟楫为家,捕鱼为业”,这是来自《博罗县志》对秦汉时期渔业捕捞生产的文字记载。截至2017年,该市发展池塘养殖面积2.09万公顷,其中淡水池塘养殖面积1.69万公顷,海水养殖面积0.39万公顷。全市渔业企业品牌效应增长显著,推动了渔业的绿色发展。

近年来,惠州市以创建渔业品牌为动力,发展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渔业企业,如吴波畜牧水产打造池塘内循环的现代化养殖模式,科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三华农林荣获广东省首家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的中华鳖品牌;海胆辉农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帮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海水养殖业。

然而,该市水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产业规模化较小、科技利用率低,过往随意撒网捕捞、水产养殖箱等方式也已经不适应现代水产养殖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水产养殖如何乘坐区域发展经济快车,把握时代机遇?《规划》提出,将以自主创新、品牌培育等为抓手,改进品种结构,发展绿色水产品和特色养殖,大力引进名优新品种,全面提高渔业产品质量,加快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培植一批消费引导型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具体至2030年前,将逐步增加名优养殖品种的比例,四大家鱼、鲤、鲫、鳊、鲂等产量达到淡水养殖总产量的40%,名优养殖品种产量占比达到60%。

此外,还将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如完善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和观光休闲渔业在土地、资金扶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强化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观察眼

三产融合发展 休闲渔业前景好

在美丽的海湾,租一艘渔船,在海面上迎风飞驰享受碧海蓝天,和渔民一起撒开渔网,捕几条海鱼,吃一顿海鲜盛宴,这样的度假休闲活动越来越受到游客喜爱。

在传统养殖业效益下滑,及人们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增加下,休闲渔业异军突起。在江苏太仓双凤渔业休闲生态园,每天都会吸引大批钓鱼爱好者自驾来此休闲垂钓,尽享野鱼垂钓的乐趣,度假村提供的安全、舒适、令人心旷神怡的钓鱼台更是让垂钓爱好者流连忘返。

而在山东日照,众多水产养殖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建设海水浴场、赶海园、垂钓池、海洋牧场等休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走出了一条“+互联网”“+文化”“+运动”“+科普”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渔业新模式。如今,休闲渔业已占据日照市海洋经济的20%比例,成为了发展现代海洋经济的一匹“黑马”。

实际上,作为拥有巽寮湾、双月湾、大亚湾等众多海湾旅游度假区的惠州而言,近年来也已经开始鼓励沿海渔民充分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推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成为促进渔民转岗专业、渔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抓手。

然而,目前该市的休闲渔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模式不健全、旅游项目不丰富等因素制约着产业良性发展,如果能有效解决土地使用问题,统筹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合理规划提前部署,休闲渔业也不失为一种水产业转型发展方向。

【记者】乌天宇

【摄影】王昌辉

【作者】 乌天宇;王昌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