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欧洲淡水龙虾养殖(鲟鱼养殖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19|点击次数:

鲟鱼(xún yú)(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多数种的常见个体都在几十公斤至数百公斤,欧洲鳇最大个体1600公斤,我国中华鲟最大个体600公斤。

一、鲟鱼的种类与生态特性:

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和兴修水坝等人为原因,鲟鱼资源遭到极度破坏,大多数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所有的鲟鱼种类都已于1997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物种。

多数野生鲟鱼属于洄游性鱼类,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产卵时才回到大河流中。现有的人工养殖鲟种多为陆封或半陆封型,可长期在淡水中生长,同时也可在盐度为15%的水中生长。

鲟鱼的寿命是鱼类中最长的,可达200多年。其性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在天然水域中雌鱼需10年-18年,雄鱼需6年-12年。多数种类并非每年产卵,而是间隔2年-4年。故鲟鱼资源在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极大。同龄个体,雌鱼一般较雄鱼要大。最大的个体长度达8米,重1.2吨。

多数鲟鱼属于底层冷水性鱼类,栖息在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砾的水域中。喜弱光,怕强光。鲟鱼食性一般为肉食性或杂食性,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除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外,还喜食小鱼小虾。产自北美的匙吻鲟为浮游生物食性。二、主要养殖品种及水质要求:

目前世界上已进行人工繁殖驯养的种类主要有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鲟、达氏鲟、中华鲟以及西伯利亚X小体鲟等10多个杂交种。在欧洲各国和美国,由于早已意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对鲟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催产人工孵化率等研究已有多年,并成功地开发出适应性强、生长快的几个杂交种。各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流,对于保护和恢复鲟鱼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研究,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人工放流也已开展多年,2000年1月的大规模人工放流成为我国保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的重要标志。经过几年来我国各地的鲟鱼繁养实践,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品种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X史氏鲟杂交种以及少量长江流域的中华鲟为代表;第三类是从美国引进的匙吻鲟。

在以上三类中,从俄罗斯引进的各地欧洲鲟鱼最受我国各地水产养殖者欢迎的。其主要原因为:1)人工受精卵来自已有几十年人工驯养鲟鱼历史的前苏联人工放流基地,其亲鱼至少是人工驯养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故此对于人工条件下驯养已具有相当的适应性,较直接来自于天然水域亲鱼所产的子一代苗种更易适应全人工养殖,从天然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更容易,死亡率低(中华鲟由于其生物学特点,在饲料转化方面实际上更好,生长速度更快,此为特例;2)由于是人工驯养的子三代,其受精卵的引进符合CITES公约要求。因

此成品鱼的出口也得到国际公约的认可。

三、养殖方法

各种鲟鱼在养殖方法,尤其是成鱼养殖方法上无大区别,只是因品种不同,在幼鱼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转化方面存在着难易程度的不同,至于生长速度的快慢,则主要取决于水质、水流、放养密度和饲料的优劣。按鲟鱼不同生长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可简单总结成以下两种养殖方法:

1、幼鱼养殖:

可采用室外水泥地,使用流水养殖。水泥地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正方形切去四角,这样池中的水流旋转无死角。池底应为锥底形,坡度为1%-2%,排水口设在锥底部,再通过可调节高度的管道排水。要保证洗刷水池时可以彻底排干池水。池规格在9平方米以内,深度1米便可,池壁要光滑,以免刮伤鱼苗。水池上应设遮荫网。对于未开口的水花,水温应保持在18℃-20℃,水深0.6米左右,溶解氧不低于6毫克/升,流速不超过0.1米/秒。放养密度初期为10000尾/立方米。开口饵料可采用卤虫无节幼体、轮虫、小型枝角等,开口两天后可改喂剁碎的水蚯蚓和碎鱼虾。要少量多次投喂,最初10次/天-12次/天,1周后可改可8次/天。鲟鱼喜弱光,灯光下摄食积极,故夜间必须投喂。随着鱼苗长大必须注意及时分池,这样可以减少幼鱼互噬的机会。

鱼苗长到8厘米-10厘米后便可开始转喂人工配合饲料。可以采用逐渐增加配合饲料投喂次数,相应减少活饵投喂次数的办法,直至取消活饵投喂,此时要注意配合饲料的粒径必须适应鱼苗的口径。对于在此过程中生长停滞的鱼苗,应及时捞出再次投喂活饵,待体质恢复后再重新进行饲料转口。大苗适应性强,水温18℃-28℃均可,水深保持在0.8米-1米

2、成鱼养殖:

A、水泥池流水养殖:

场地选址条件   

  选址水源水温:常年水温15℃~28℃。

  选址水源流量:流量是限制养殖单产高低的关键,选址处最枯流量应为0.05立方米/秒以上,建成流水养殖池后,养殖前期池中水体交换量最低要能达到每小时1次~3次,养殖后期池中水体交换量视水温、放养密度等情况,鱼池水体的交换率要求为每小时2.5次~4次。

  选址水源水质: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生存有虾、蟹、蛙、鱼等“指示水生动物”。

  选址场地交通:交通便利,离公路距离不超过500米。

  鱼池建设

  池形:长方形、四角圆钝、圆形池、近似圆形为多,而以四角圆钝、圆形、近似圆形池为佳,以求池水交换无死角,走水合理,鱼可在全池均匀分布。

  池深:鱼池深度1.8米~2米,水深1.5米~1.8米,养殖大规格鲟鱼的流水池深度2米以上。

  面积:长方形池和四角圆钝池推荐尺寸为鱼池宽度4米~8米,长度8米~15米,圆形池直径8.7米~10米,面积为60平方米~120平方米左右为佳。

  进水口:四角圆钝池、圆形池、近似圆形池的进水管与池壁约呈40度左右的角斜向冲水入池,能使池水定向转动,以便将鱼的残饵和粪便等污物通过水流转形成的向心力,不断集至中央,排出鱼池。长方形池的进水口宽度最好与进水方池壁宽度接近,以便池中水体交换充分而不留死角。

  排水口:四角圆钝池、圆形池、近似圆形池的排水口设在池的中央底部,池底从池壁到排水口必需要有一定坡度而呈锅底形,长方形鱼池的排水口设在进水口的对面,池底从进水口到排水口都必需要有一定坡度,排水口的宽度最好也与排水方池壁宽度接近,以便池中水体交换充分而不留死角。

  水位控制设施:四角圆钝池、圆形池、近似圆形池,用塞式排水节门或套管式排水节门,长方形鱼池用水位控制闸板。

  材料及鱼池表面处理:鱼池建造用水泥、石头、红砖等,池底水泥硬化,池壁水泥抹平压光。

  拦鱼栅:不论什么形状的鱼池,排水口都要设置一层拦鱼栅,长方形池的拦鱼栅在排水口呈板形栏栅,四角圆钝、圆形池、近似圆形在排水孔上呈罩状。鱼种规格较小时,拦鱼栅上还应覆盖一层较密的纱窗。

  溢水口:在离池顶15厘米~20厘米的位置设置足够大小并带拦鱼栅的溢水口,以防养殖池溢水逃鱼。

  新建鱼池的碱性处理:新建鱼池需先用水浸泡、冲洗一个星期以上,以消除水泥碱性,避免毒死鱼种。

  放养

  密度:冷水鱼放养密度视水体交换量和鱼种规格而定,100克~250克/尾鲟鱼的放养密度为30尾~100尾/平方米,放养密度以重量计为10公斤~14公斤/立方米,高于16公斤/立方米以上时,鱼体代谢产生的代谢物将使水体中硫化氢、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等水化指标上升,鱼体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只能保证平时的摄食活动,鱼体生长缓慢,抵御疾病能力将会降低。

  投放时的水温调节:氧气袋运输的,鱼种运到目的地后,打开泡沫箱,将氧气袋放置于鱼池中浸泡40分钟左右(遮挡阳光照射氧气袋),使袋内水温与池水水温接近,内外温差在2℃以下,打开氧气袋,从鱼池中慢速加水至氧气袋水满、袋中与池内水温平衡,再将鱼种逐渐放入鱼池。

  鱼体消毒:鱼种进池前或分池时,用食盐水2%~3%浸泡鱼体15分钟~30分钟左右。

  鱼种运输

  停食:鱼种运输前一般要停食1天~3天。

  运输方法:夏季少量的鱼种运输方法是氧气袋加冰降温、充氧、泡沫箱保温运输,泡沫箱内放置2瓶冷冻矿泉水,再用宽胶带密封好泡沫箱起运。多数的鱼种运输最好采用集装箱加冰降温、充氧,最好在晚上或凌晨起运。

  投喂

  饲料质量:投喂全价(全营养)优质颗粒饲料。饲料最好在10℃~20℃且干燥无湿的环境保存,每次袋中取料后要扎紧袋口,以防吸潮霉变;饲料也不能太阳曝晒,以防降低营养。

  投喂量:在适宜的条件下鱼种日饵率3%左右,成鱼2.5%左右。根据每次投饵后鱼的吃食情况以及水温、鱼体状况、溶氧等因素科学合理调整投喂量。每次所投饵料的量,最好能在15分钟内吃完,最多不高于20分钟,最低不少于5分钟。20分钟才吃完的,要减量,5分钟就吃完的,要加量。

  饲料的适口性:并且要注意饵料粒径与鱼体规格相适应,一般饵料粒径为所喂鱼口裂2/3为佳。

  慢水投饵:投饵时降低水体交换,使池中水体呈微流状态。

  全池遍撒:不能集中在一点投喂,要全池遍撒,以防池中鱼体摄食不均,吃食少的鱼体不长。

  鲟鱼的投饵经验参考:25克以下苗种投喂粉状料,日投饵率5%,分6次投喂;25克~50克苗种投喂粒径为1毫米~2毫米的颗粒料,日投饵率3%,分4次投喂;50克~250克苗种投喂粒径为2毫米~3毫米的颗粒料,日投饵率2%,分4次投喂;250克~500克投喂粒径为4毫米~5毫米的颗粒料,日投饵率1.5%,分3次投喂;500克~1000克投喂粒径为5毫米~6毫米的颗粒料,日投饵率1.0%,分2次~3次投喂;1000克以上投喂粒径为6毫米~11毫米的颗粒料,日投饵率0.2%~0.8%,分2次投喂。

  管理

  定期清洗池底:每周清洗池底1次,防止残饵、粪便、落叶杂物等污物的累积与藻类杂菌的孳生。排污时,放低池水至1/2或1/3左右,并加大池水排放速度,边排放边清扫,力求池内污物彻底排出,及时捞出病鱼和死鱼。

  增氧:水源不足、池水水温高时,可利用增氧设备和补充地下水增加水中溶氧。

  水量及水位控制:投放的鱼种规格较小时,水的流量也要小,随着鱼体的增长逐渐加大流量,从10厘米鱼苗养至1公斤商品鱼,水位应从50厘米逐渐加高至150厘米。

  水温的控制:最好保持池内水温在18℃~24℃之间,最高水温一般不得超过28℃。

流水养殖可大密度放养,15厘米或15克鱼苗可放养500尾/立方米,随长随分池。投喂次数可减至4次/天-6次/天,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随鱼生长逐渐降低到1%。对于无流水条件的水泥池,也可采用定期换水的办法。但放养密度应较流水养殖低一些,并应及时消除池底的残饵和排泄物。

B、网箱养殖:鲟鱼可在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采用双层网箱,在保证网箱内外水交换良好的基础上,侧网的孔径选用应考虑到鱼苗的逃逸问题,底部的网孔应小于饲料粒径。15厘米/15克鱼苗的放养密度可在200尾/平方米,随长随分散。投饵次数和投饵率可参照水泥池流水养殖。

  水库网箱养殖鲟鱼是利用大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网箱内小水体密集养殖来降低成本并获得高产的一种养殖方式。网箱养鲟鱼的好处一是饲养管理方便;二是收获时不需要特制的捕捞渔具,可以一次起水,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价格变化分期分批的起水销售,便于活鱼运输和贮存,同时也有利于调节市场。

  对水库的面积是没有要求的,大中小水库都可以养殖,只要水质好,水环境稳定,没有污染就可以。水深要6~8米,最低不能低于6米,因为夏季表层水温较高,网箱内养殖密度大,如果水很浅,鱼所处区域温度偏高,容易对鱼的生长造成较大影响。对网箱放置的位置有一些基本要求,最好是背风向阳,环境安静,水面宽,没有杂草污物,在汛期也不会出现大量泥沙、急流等。如果是大水库要设置在水库的汊湾中,小型水库就应该选择在离库坝不远的地方。

   在网箱中养殖,鲟鱼生长还是很快的。如果当年投放120-150克的鱼种,体长大约是14-15公分,这样到10月份以后80%以上的鱼都能达到商品鱼的规格。鲟鱼的养成规格也不易太大。在一些餐馆酒店中一般只需要每尾重一斤二两到一斤半重的鲟鱼。如果超过这个规格,不但要增加投入品和人工管理等养殖生产成本,而且鲜鱼销售需求量也很小。很多养殖户都是根据市场需求的情况,从中秋节开始陆续销售一直延续到年后。

   网箱的大小一般以4米×4米或6米×6米的都可以,不要选择太大。深度控制在2.5-3米之间。根据我们的试验结果,如果是4米×4米的网箱,因为面积小,易于管理,而且增重快,出塘时鱼的大小规格比较整齐。网箱内部网衣的选择要根据放养鲟鱼的规格来定,我们要考虑到三点:一是网目不能过大,防止鱼种过网逃走,二是有利于网箱内水体进行交换,三是网箱底部网片要采用密眼的网目缝制,以防止饵料漏出网箱,造成一定的损失。比如要放养14-15公分的鱼种,网目就应该选择在2厘米左右的。网箱上部也要有盖,盖网高出水面50厘米左右。在网箱准备好以后,要提前10天放入到水库中。另外,要根据养殖量的多少,多准备出几个空网箱备用,随着鱼种的不断长大,就要及时分箱。

放苗时间一般选择在每年的5-6月份。当水温达到10℃时就可以投放鱼种了。

  从7-8公分到20公分左右的鱼种我们都试养过,如果管理好的话,7-8公分的苗种成活率也能达到85%以上,但为了更稳妥些,特别是对一些新养殖的渔民朋友,我们建议大家养殖13-16公分的鱼种。

  养殖密度要根据放养的鱼种的体长大小随时调整。一般在最初放养时,如果选择15公分左右的鱼种,每平方米水体放养量要达到30-40尾左右。也不要投放太过密集,这样会影响鲟鱼生长。

  现在从事鲟鱼苗种繁育的厂家很多,在湖南、湖北、广东、河北等地都有不同规格的鱼种供应,而且都是长年供应的。如果是14或15公分的鱼种价格大概是在每尾3-4元,20公分的鱼种价格要贵一些,每尾要达到5元左右。

  尤其是从异地购买的鱼种,我们为了防止其它病源菌的带入就更要消毒。一些病菌在原产地可能不会大规模爆发,但是随着水温和水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中这些病菌很有可能繁殖起来。因此在放入箱之前,要用浓度为3%-5%的食盐水来浸洗鱼体15分钟。

  鲟鱼进入网箱之后如何管理:一是要注意认真做好日常养殖记录,记录每天的水温、天气变化以及死鱼的情况。由于鲟鱼是在大水体中进行养殖,像溶氧、水质条件这些情况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同池塘和工厂化养殖相比,由于养殖密度大,鱼的活动情况不容易观察,因此网箱要有专人守护,坚持每天早、中、晚多次巡箱检查,来了解和掌握鲟鱼的生长和摄食活动情况。

  二是要经常检查网箱,检查网箱的四角是否完全张开呈箱型,网片是否有破损或者是有脱线的地方,框架与扎结有无松动的情况,如果有破损的地方就要及时修补。另外,半个月左右还要清洗网箱1次,来去除杂物与附着在网箱上过多的藻类,这些附着物一般在水面下1米深的范围内最多,可以经常用刷子刷掉网片上的附着物,也可用水枪冲洗。

  放养密度不宜过高,鲟鱼体被有坚硬的骨板,如果是放养密度过大时,鲟鱼抢食饵料时非常激烈,鱼体相互磨擦碰撞严重,鱼受伤感染容易死亡。一般鱼种每尾长到100-150克左右的时候,放养密度要达到每平方米30尾,如果长到150克以上的时候,每平方米的放养量要减少到20尾。再就是分大小,鲟鱼在生长过程中,大小分化比较明显,一些个体较小的鱼体质瘦弱,就会影响生长和出箱销售。当鲟鱼长到250克以前,每隔15天要分拣1次,如果长到250克以后,每隔30天分拣1次。

  蒋燕:一般是鱼种进箱后,先停止投饵2天,适应一下网箱里的环境。2天以后,再少量、多次投喂配合饲料。鲟鱼喜欢夜间活动,怕强光,所以投饵选择在早晨和晚上进行,下午或傍晚的时候投喂量要适当多一些,中午要少投,水温高的时候就不要投喂饵料了。水温在8℃以上的时候我们开始投饵,投饵量为1%。当水温达到14℃时,鲟鱼开始大量摄食,并且随水温升高,投饵量也要逐量增加,最多增加到4%。随着水温逐渐升高,到达夏季以后,为了防止鲟鱼得肠炎病,投饵量就要开始逐渐减少了,最多为2%。到9月份以后,气温和水温都降低了,这样我们再开始加大投饵量。

  在投喂时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观察鲟鱼的摄食量,根据鱼生长的不同阶段计算出每一阶段每天的饲料用量;二是检查剩余饵料的有无和多少,根据剩余饲料的多少调整投饵量。如果剩余饵料异常变多,就要及时检查鱼是否患病,还是由于水温急剧变化引起鱼不摄食;三是要仔细观察投喂时投食点下鱼群阴影的变化情况,通常在开始投喂时,鱼群密集抢食,阴影大,箱内翻滚,当投食高潮过后,鱼群阴影开始逐渐变小或者消失,水面也开始趋于平静了,这个时候就表明大多数鱼都已经摄食完毕。在喂养时还要注意,随着鱼体的大小要及时调整饵料系数的粒径。

  当鲟鱼体重在100克以下的时候,投喂颗粒的大小为2-3厘米;随着鱼体重的增加和鱼体长的增长来适当增加投喂饲料颗粒的大小;当鲟鱼体重在250克以上时,采用长3-4厘米左右的饲料;当鱼长到500克左右时,投喂颗粒大小要4-5厘米。虽然商品饲料还有颗粒更大的,但是我们不推荐使用,因为如果饲料过大,鲟鱼吞食以后不容易在肠道内消化,非常容易得肠炎。

C、池塘养殖:应放养较大规格鱼种,如30厘米/100克以上的鱼种。放养密度最初可在2000尾/亩,随长随分塘,养成密度可在500尾/亩。投饵可采用三定法。日常管理方面,应密切溶解氧指标,采取增氧措施,还要注意防治寄生虫病害。

四、饲料与病害防治:

鲟鱼是口下位,故适于食用沉性颗粒饲料。饲料粒径因鱼个体大小而异。与一般淡水鱼相比,其对蛋白含量要求较高。苗种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应在50%以上,并适当增加鱼油含量。成鱼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也应保持在40%以上,并适量加入维生素等,保持营养均衡。我国南方地区也有使用鳗鱼饲料喂养鲟鱼者,但据反映长期投喂会使鲟鱼身体过于短胖,不利于进一步长大。

在病害方面,由于鲟鱼个体大,多数具有骨板,自然敌害少。又由于尚未有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历史,故人工养殖带来的流行性、爆发性疾病比一般养殖品种要少得多,国内外无论在有关鱼病报道还是在治疗方法上的文献都很少。有文章称其如何养得当,是一种“不知鱼病的鱼种”。其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大多由水质恶化引起,故“水产养殖,养水为体”用在鲟鱼养殖上极为确切,这也是迄今多数人坚持采用流水养殖鲟鱼的主要原因。

但在水温低和水质差的条件下,仍会发生细菌病,因此应经常洗刷池子,并定期用鲟鱼专用的消毒剂消毒。可能的细菌病有:

1)细菌性肠炎。表现为肛门红肿,镜检肠道有粘液,严重时发生死亡,可在饲料中添加鲟鱼康,制成药饵进行治疗。

2,烂鳃病。我们可以看到病鱼鳃丝发白发黑,体色发黑,而且容易浮头,常常是离群漂浮在水体的上层。因为鲟鱼对氯制剂比较敏感,要选择比较温和的杀菌消毒剂,常用的有二溴海因和复方三氧碘,每天泼洒一次,连续用3-4天就可以了。

 3,水霉病也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的表现症状就是体表破损处可以看到灰白色的絮状物,病鱼开始烦躁不安,并且随着病情加重还会发生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停止摄食,鱼逐渐消瘦,最后直到瘦弱至死。这种病虽然不至于大规模爆发,但如果发生,我们还是要抓紧时间治疗。在日常搬运、放养等一些操作过程中,要尽量小心谨慎,避免鱼体体表受伤;同时还要按时清洗网箱,去除污物,保持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水霉病在治疗的时候,要用1:1配比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对鱼体进行消毒;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将抗菌素拌在饵料中投喂,药饵比为1:100,连续投喂3天。像使用一些商品用药,比如水霉清,水霉净等药物效果也很好,可对于网箱养殖来说成本要偏高一些。

4,吻下端和嘴四周红肿,严重时发生死亡,一般由细菌引起,可投鲟鱼康药饵,同时用强氯多鲟鱼专用消毒剂进行药浴。

5,越冬期间,由于水温低,可能出现鱼体发白和霉菌病。为预防此病,可在越冬前投喂加有安特鲟鱼免疫剂的饲料。如有疾病发生,可用强氯多鲟鱼专用消毒剂进行药浴。在所有药物的使用上,一定要坚持首先用少量鱼做剂量试验,以免因药物过量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疾病的预防:第一是使用的网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处理。第二点要注意,每隔15~20天网箱要用生石灰3~4kg,化水泼洒箱体及旁边的水域,每天1次,连续用3天,同时在网箱内四个角用漂白粉或敌百虫穿插挂袋。第三点要注意,平时有死伤的鱼要随见随捞,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第四点要注意,如果网箱内设了饵料台,每天把饵料台吊离水面让阳光曝晒,气温高时饲料要少投、饲料台要下降。第五点是要注意,夏季最炎热的3个月份中,每隔10天,便连续3天在饲料中添加食盐,盐的重量和饲料的重量比是1∶100。

  夏季水温高容易出现鲟鱼在摄食饲料以后,肠道中微生物作用产生气体,鲟鱼便会失去平衡仰浮在水面上,严重的会导致死亡。这种情况在北方出现的较少,但是一旦发生,我们要注意迅速降低水温,将这些鲟鱼捞出,放到水温比较低的水体中,同时在水里加入5‰氯化钠进行增氧急救。

在北方地区,如果到11月份鱼还没有销售完,我们就要作好越冬准备了。当水温降到8℃以下,鲟鱼就不再摄食了,整个冬天,都不需要再投喂饲料。开春以后鱼的体质都比较弱,体重也减轻了很多。所以,在秋季就要给准备冰下越冬的鱼投喂一些质量好、营养高的饲料,来增强鱼的体质,还要根据往年的水温变化情况,逐渐减少投饵量,不要一看水温低了,临近8℃时,就突然间停止投喂。当停止投饵以后,开始将越冬的网箱沉到水下,箱顶距离水面的高度要控制好,如果沉的太深,容易造成缺氧,如果沉的过浅,水面结冰以后会将网箱的网衣冻住,冰融化后,冰茬很容易将网衣损坏,使鱼逃走。

  在整个越冬期间,最关键的就是防止鱼在水里缺氧。要勤观察,千万不要因为将网箱沉到水下,也不需要投饵就没什么事可做了。如果发现冰下网箱里的鱼都竖起来,头朝上向箱盖方向拥挤,就表明鱼缺氧了,此时要及时破冰增氧。雪天过后,要及时清扫积雪,使阳光照在冰面上,加强水里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水体增氧。

五、经济价值与效益分析:

鲟鱼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药用上,鲟鱼的软骨具有抗癌作用,鳃有清热解毒功效,长期食用鲟鱼,对于治疗腰痛、胃痛和脱发等有明显疗效。在食用方面,人工养殖的5公斤以下鲟鱼活体,肉质优于三文鱼,生鱼片的嫩、滑、爽优于龙虾。鲟鱼的通体软骨、皮、鳍、肝、肠也可制成佳肴。鲟鱼卵制成的鱼子酱,更是国际市场上的高档食品,数量极少,市场稳定,出口价格可达300美元/公斤以上。

鲟鱼养殖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我国中南方地区,由于终年水温高,鲟鱼生长快,如管理得当,仅1周年(12个月)便可从水花养到1公斤以上。广东地区有欧洲鲟鱼X小体鲟的杂交种养殖一周年体重达3公斤的例子。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