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蛤蚧养殖论坛(“炒种”阴霾难敌市场需求 特种动物养殖风又起)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8|点击次数:

大展“拳脚”还得练好硬功夫

说到特种养殖很多人想到的是“炒种”,然而正是先期的炒作,才能造就一方市场。中国人素以“吃”而闻名,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家禽如鸡、鸭等已不能满足市民口味求新求特的需要。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全国的特种动物养殖发展势头甚猛。近日,在全国农业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召开,近1300多位区内外客商云集,据了解多数商家准备抢滩全国特养市场。

“炒种”阴霾难敌市场需求 特种动物养殖风又起

特种动物养殖风起云涌

特种动物是指除了传统的家鱼、家禽和家畜之外,有较大经济价值并能进行人工驯养的动物。它的种类非常广泛,包括野猪、绿壳蛋鸡、贵妃鸡、鸳鸯鸭等多个品种。随着资本的介入养猪、养鸡等传统养殖让普通百姓赚钱无望,加上市民对食用野味需求的不断扩大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加强,全国的特种养殖业在农村和城镇郊区迅速蔓延。 在近日的全国食材交流会上,近300多位区内外客商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聆听专家们传授真经。他们当中更多的是农业领域的投资人,有年过六旬的老人,还有从区外专程赶来的企业家。会议期间还源源不断地有人来报名、咨询。记者遇见了从山东省曹县来的农民企业家刘杰,这位中国毒蛇养殖的开创者,曾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的特养大王对记者说,他对全国的特养市场很看好,此次来一为采购,二为考察市场。他计划 要在家乡王泽铺重启中国虫谷王泽铺昆虫王国、王泽铺万蛇城、王泽铺特种养殖博物馆和王泽铺野餐大王等一系列项目,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周边投资300-500万元,以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进驻全国市场设立从养殖、加工到销售的物养分公司。 对于近年来全国特养市场呈现出风起云涌的态势,有关专家称,这主要是因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目前芦丁鸡、蛇、鹧鸪、果子狸等野味,金钱龟、蛤蚧等药用动物,水貂、狐狸等动物皮张,金钱鱼等热带观赏鱼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要解决“野味”上餐桌的问题,唯一的出路是人工养殖。

“炒种”阴霾难敌市场需求 特种动物养殖风又起

全国特养市场天地宽

消费升温,特种动物养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日在考察了广州、深圳、沈阳等城市的近100个特养经营大户后指出,就国内而言,特种养殖产品市场有局部饱和的现象,但在我区市场饱和的一些品种在外省区仍十分稀缺,发展特种养殖还有很大空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据了解,在我国特种养殖技术成熟的品种有肉鸽、肉兔、野鸭、鳄鱼、果子狸等10多个品种。这些品种中有些是地方特有的,并且在技术和数量上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如竹鼠、果子狸、塘角鱼、七星鱼等。据资料表明,去年全国肉鸽饲养量已大幅增加,全国大型乳鸽生产基地已超过300家,只是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全国二城市有1000多家烤鸭店开始1/5经营烤乳鸽和烤芦丁鸡,那么现有的肉鸽、芦丁鸡生产规模即使扩大3倍也供不应求。最近,世界又掀起了一股食用昆虫的潮流。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地的一些餐馆,蜂蛹、龙虱、金蝉、蝎子等食用昆虫都是招牌菜,虽然每蝶价格高达100元左右,但仍吸引了不少喜爱野味的顾客。在陕西西安的蝎子宴更是闻名全国,多位国家领导人专程一品蝎子的美味,有关专家指出,昆虫富含高蛋白,可开发成食品、保健品甚至药品,其中的商机无限。

“炒种”阴霾难敌市场需求 特种动物养殖风又起

发展遭遇瓶颈

尽管特种动物的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前几年人们对某些品种一拥而上,造成了市场的饱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廷军称,当前特养发展的瓶颈主要是:养殖技术产业化成熟程度低。一个项目从开发到投产,一般要经过实验室基础研究、小规模试验、规模化生产等阶段。而目前大多数特种养殖项目研究不系统,开发力度小,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因而技术风险大。如甲鱼的养殖就曾因为疾病的防治措施不健全使许多厂家遭受损失,有的甚至全军覆没。特种养殖技术不够普及。有关专家早就指出,特养市场虽大,但经营者苦于不懂养殖技术,导致成活率很低。如养殖冷血动物,采用传统养殖方法很难成功。目前,要规模化推广特种养殖最缺的还是人工养殖技术。深加工技术待“加深”。特养动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开发利用面较大。目前市场上虽有许多特养动物的深加工产品,如鳖精、乌鸡精、蛇兔丸、芦丁鸡系列产品、工艺品等,但远没有发挥出潜能。深加工既要从整体利用出发,也要充分挖掘动物的血、油内脏、毛皮等系列化产品。

“炒种”阴霾难敌市场需求 特种动物养殖风又起

培育成熟的市场

在第86届黑水虻虻链论坛,专家们一致认为,特种养殖应结束无序生产的状况,尽早培育起成熟的特养产品市场。1、特养项目要慎重,切勿盲目追风。特养动物因为稀少,产品市价居高,但如果过热追求某一项目,只能遭受损失。特别是一些特种药用动物,如金蝎、土元等,往往3—4年就会出现一次烂市。因此经营者上马养殖项目眼光要放远些,用稀缺产品去填补市场空白,才能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有率。2、养殖、加工与流通要同步发展。目前全国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已成为“瓶颈”行业,不打破瓶颈,发展必然受制约。但一些传统的特养生产经营者只顾埋头生产,坐等别人来收购,让巨额利润流入别人腰包。如竹鼠在柳州收购价每公斤30元,而运到深圳每公斤则是120元;1只宰杀好的乳鸽在南宁超市仅卖9元,而在东北可卖15—18元。批量生产1只芦丁鸡,加工费不到1元,在广州市场却可卖到18元。因此养殖户应减少中介,走养殖、加工、直播流通三合一的路子。3、特养业应上规模、上档次。目前全国的特养业一般规模较小,且分散独立经营,产品均依赖小贩收购,没有形成专业市场,缺乏参与大市场的竞争能力。可以采用“专家+公司+基地+农户”的四级联手发展模式。另外,就特养行业的规范而言,养殖户必须持有“绿卡”,即凡驯养繁殖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者必须办理有关《许可证》等。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