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浙江鳄鱼龟养殖(村支书变身“美食up主”养殖鳄鱼龟增彩贫困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鳄鱼龟,相较其他龟类品种,显得异常凶猛,十分具有入侵性。养殖户说,它能一口咬断人的手指。然而它的龟壳可入药,龟肉可食用,且肉质细腻鲜美,营养价值非常高,是龟类中的珍稀极品。

人工养殖鳄鱼龟,是信阳市息县张陶乡大陈庄村这两年发展的特色产业,产品远销广东。村支书王绍军,是一个90后小伙儿。为帮助鳄鱼龟养殖户推广,他变身“美食up主”,发布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鳄鱼龟养殖、“订单式”蔬菜种植合作,今年27岁的王绍军,用年轻人的方式,探寻出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更多路径。

推广产业出新招儿,网络直播来帮忙

一条小河,环绕鳄鱼龟养殖大棚,淌过村庄,河边杨柳依依。

鳄鱼龟养殖大棚门口装着呼呼作响的氧气泵,棚内一片漆黑,里面设置了20个水塘,每个水塘养了200多只鳄鱼龟。

王绍军再次来养殖户这里走访养殖情况。这之前,他通过网络直播,变身“美食up主”帮助他们推广鳄鱼龟。

养殖鳄鱼龟的夫妻俩,在杭州学来鳄鱼龟养殖技术,2018年底回村开辟了自己家的地,搞起了鳄鱼龟养殖事业。

村支书变身“美食up主”养殖鳄鱼龟增彩贫困村

鳄鱼龟以其体壮多肉闻名,出肉率85%~89%,居龟类之首,是一般龟的2倍。

如今,两人养着大约5000只鳄鱼龟,每只龟可以卖到三四百元。从龟苗到长到20斤重,只需要一年时间。这些龟大部分被销往广东。

这背后,养殖户付出的心血也是数不清的。鳄鱼龟最适合生长在28~31℃的气温中,10℃以下就会冬眠,不吃不喝不生长。因此,要保证喂养鳄鱼龟的环境温度,两三天还要换一次水。

最困难的那段时间,是去年疫情期间。鳄鱼龟能吃,一个月能长一斤多的肉,如果饲料喂少了,鳄鱼龟饿起来,便会在水塘互相残杀。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村里封路,饲料进不来,“那段时间他们(鳄鱼龟养殖户)比较困难,因为饲料不够,一天可能就喂一顿,有的龟吃不饱,水塘里有的龟腿都被咬掉了”。

王绍军在那时动起了电商的心思。在网络视频中,王绍军与养殖户一起,变身镜头下的美食博主,向网民分享鳄鱼龟的美味。“疫情过后,大概是2020年5月,销售了一批鳄鱼龟,那之后才缓过来。”

本是银行小白领,为下田园回基层

1994年出生的王绍军,2016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时候,他应聘进了交通银行信阳分行,任客户经理。

工作了短短半年,他感觉银行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实际工作情况与自己的想法相距甚远。“我本身从农业大学毕业,对农村、农业是有感情的。正好就考上了公务员,后来又被县委组织部选派至基层任村书记。”

初到大陈庄这个贫困村,是2019年6月。大陈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13人。村里只有两名村干部,一个将近50岁,一个将近60岁,都不会用电脑。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他深感使命的艰巨与伟大。

“刚来村里的时候确实跟自己想的也不一样,挺忐忑。”回忆初来时刻,王绍军还有些哭笑不得,“基本上各项工作,包括信息员的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在做。”

健全村委班子迫在眉睫。“不把人配齐的话,很多工作只能自己干,琐碎的内部工作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把自己缠住。外围的工作又做不完。可是当时基本上找不到人愿意过来,村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干的活儿,也怕得罪人,会一些电脑操作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了。”王绍军拟了一个招聘启事,每天往村民微信群里转发,但效果甚微。

后来,真正发掘村干部的关键点,是在疫情防控阶段。一部分年轻党员回来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工作辛苦,条件差,寒冬腊月需要守卡点,还要24小时轮班,夜里下着雪,但还是有人真正愿意为村民服务,这让他很感动,同时有一个退伍军人也愿意选择留在村里。

紧接着,通过原来的村干部推荐,村委班子渐渐建起来了,村医也定了下来。

贫困村短短两年大变样

就这样,原本的贫困村,在这个90后小伙儿的带领下,开始有声有色起来。

首先,村民关系要破冰。大陈庄村是典型的信访村,“头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矛盾比较多,有不少的信访情况”。

为此,王绍军挨家挨户去走访,同时也为了尽快熟悉村情,他带领村干部顶着烈日,不分昼夜用3天时间走遍45户113人的贫困户家庭,在笔记本上详细记下各家情况,了解每户在“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及安全饮水是否达标的情况。直到2019年12月,村里信访问题基本清零。

村支书变身“美食up主”养殖鳄鱼龟增彩贫困村

其次,村容村貌要整改——大陈庄村,长年垃圾堆积,臭气熏天,苍蝇遍地,路面杂草横生,村民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为此,他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垃圾集中清理,清除杂草,又种了1000多棵灌木,利用广播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019年夏天,信阳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他带领村两委干部日夜同群众一起协调水井的使用进行抗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作物的减产,减少了农户经济损失。那个夏天,村里电力基础设施落后,用电高峰期带不动空调,基本10分钟就跳一次闸,王绍军去争取电力部门支持,将电力设施提升改造,解决了村民用电问题。

最棘手的一件事,是危房拆除改造。“有的危房下一场大雨就可能倒塌,里面住人会很危险。但有些村民认为,落叶归根,尤其是在外务工的人,觉得老房子是他的根,就不愿意拆除。”

‍按照国家政策,也是为了村民的安全着想,墙壁裂缝大、下雨还漏水的房子,按照当时脱贫攻坚的住房安全保障政策,必须拆掉,“一户人家称自己家的棺材都在里边,坚决不让拆”。

王绍军耐着性子,找了各种方法,一次不行去两次、三次、四次,甚至找到他在隔壁村做村支书的亲戚一起去做工作,最后把那两间危房拆掉。‍

在王绍军的蓝图中,接下来将充分利用土地,在村内开展农业合作项目,吸引回归创业的青年人,完善种植技术和市场,开展“订单式”蔬菜种植合作。

在张陶乡党委书记李华看来,王绍军的工作是值得称赞的,有了王绍军在相关政策上、技术上、资金上耐心细致的帮扶,回乡创业的青年会享受到更多红利,更愿意留在家乡了。“说内心话,我们应该把更多的90后年轻人,新鲜的血液吸引回来。‍”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张晶晶/文 赵墨波/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