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亳州有没有养殖龙虾得(安徽蒙城:“荷塘扶贫” 美景富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23|点击次数: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正值盛夏时节,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立仓镇的茨河两岸,接天莲叶重重叠叠,一碧千顷,景象壮观,从周围省市赶来的游客正在忙着赏荷花、品龙虾,不亦乐乎。但是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这片广袤的荷塘所在的立仓镇,几年前却还是全县最令人头疼的乡镇,多年以来,该镇一直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镇,靠天吃饭,十年九涝,夏天雨水一多,庄稼就颗粒不收,群众生产难以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

荷花亭亭玉“立”,龙虾收获满“仓”

傍晚时分,一抹夕阳沉醉。微醺的风荡漾在万亩荷塘。立仓镇薛庙龙虾荷花基地,人声鼎沸。7月21日,“龙虾之城 逍遥一夏”2018中国蒙城第二届龙虾荷花节荷花仙子大赛决赛在这里举行。虽然连日的烧烤模式让这里的温度居高不下,但是依然挡不住观众的热情。不仅有周围的乡亲们拖家带口赶来观看,甚至有不少游客驱车几十公里前来游玩。

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15位佳丽在硕大的水上舞台尽情展示她们的风采。选手们有即将走进大学校园的学子,有在外地工作的姑娘,也有两个孩子的全职宝妈。

中国传媒大学大三学生汪婉婷最终夺得了荷花仙子大赛的冠军。“虽然是第一次来到立仓,却倍感亲切。这次夺冠,更让她对立仓多了一份情感,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大力宣传蒙城和立仓的美景和美食,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立仓来蒙城休闲旅游观光。”婉婷说。

荷花仙子大赛是2018中国蒙城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从7月14日开幕起,旅游节就引爆了蒙城这个夏天火热的激情,开幕式网上直播间点击量已经达到31.5万人次。“龙虾王评选”“旗袍秀”“曲艺展演”“相亲大会”“广场舞展示”“虾道论坛”“龙虾美食节”“龙虾烹饪大赛”……各项活动轮番上演,精彩的内容吸引着八方来客。现场的钓龙虾比赛、品尝龙虾等互动类活动,让众多游客都积极参与、乐在其中。蚌埠、凤台的广场舞爱好者还专程赶到这里参加展演,作为主会场的立仓更是迎来了周边市县近10万名游客。

去年来过这里的游客发现,园区内的荷花依然是这么灿烂,但是养殖龙虾的基地却多了很多,基本上做到了“有田就有水、有水就有虾”。开幕式上,立仓镇党委书记陶振志自豪地宣布:经过两年的发展,立仓镇已经成为皖北最大的小龙虾基地!

水患频仍生活苦 虾魁掘出脱贫路

“村里的百姓现在一提到薛庙,腰杆都挺得直直的!”看着每天一波一波的游客来到薛庙赏荷品虾,薛庙村支部书记周德轩脸上乐开了花。其实,就在几年前,这样的红火日子,当地群众是想都不敢想的。

过去的立仓镇,是远近闻名的贫困镇,更是众人眼中落后和贫穷的代名词。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地势低洼、连年水患,特别是2003年7月,一场突然袭来的洪水,更是给立仓带来了无尽的悲伤。房屋倒了,庄稼完全失收,道路冲毁,群众欲哭无泪。重建家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村民们辛辛苦苦半辈子打拼创下的家业,一场大水就毁于一旦。立仓镇党委书记陶振志说,那时的群众,特别是年轻人,见生活无望,纷纷外出打工,没有人愿意呆在这个贫瘠落后的地方。

贫困镇如何打赢“翻身仗”?贫困村如何摘掉“贫困帽”?饱受水患之苦的立仓,按照县委县政府“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的战略布署,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兴利除弊,因地制宜,试点推行莲鱼共养,虾稻共作的产业新模式,以生产促生活,以产业引就业,牵手扶贫,致力脱贫,切实做到一地两用,一年三收,增加土地附加值,探索出一条适合茨淮新河低洼水域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为了支持虾稻共作产业发展,2017年6月,蒙城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智,聘请中国虾稻第一人——湖北华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主权先生进驻薛庙村建立蒙城县虾稻共作养殖示范基地,成立蒙城县华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首批流转土地500余亩,直接带动贫困户高电中等9户土地流转,带动贫困户祁三桂等5户务工就业,实现年务工收入8000-12000元。通过技术培训,2017年薛庙村实现全村养殖户增收100万元左右。2017年湖北华虾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年产值300余万元,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莲渔共养荷花美 虾稻共作龙虾香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7年,随着立仓知名度的提升,蒙城民和园林水产有限公司、安徽大道集团大道天下水产有限公司和蒙城商会等龙头单位先后进驻立仓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虾稻共作基地2.2万亩。

“‘做最干净的小龙虾’是我们蒙城小龙虾的第一追求。”立仓镇人大主席刘汉斋这样说。这位被群众称为倾力推进立仓镇虾稻共作模式的“幕后英雄”,在2017年9月被县委县政府任命为蒙城县农委副主任,主抓小龙虾产业发展。每次说到虾稻共作这种新模式,刘汉斋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自豪:“我们立仓的小龙虾,每天喝着茨河水,吃着稻米花,各个鲜亮,体大,皮薄、腹白,肉嫩,真算得上是‘天生丽质’”。

‘天生丽质’的小龙虾很快吸引了八方客商上门采购。从2018年春节开始,来自福建、上海、北京等地的客商就驻守在薛庙镇专门收购小龙虾,沈燕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记者,今年的小龙虾价格比往年更贵,体重在一两左右的在40元左右,其他规格的在18到30元左右不等,对于养殖户来说,每亩产虾按350斤到400斤计算,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薛庙村的龙虾养殖基地外地客商一天都来好几茬,小龙虾一直供不应求。

“这两天小龙虾20多元一斤,已经卖了千把块了。”谈起自己的收入,67岁的薛庙村村民薛平文满脸兴奋。就在几年前,薛平文还是村里有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两口常年有病,地荒了,家穷了,用薛平文自己的话说是“连吃都裹不住”。

立仓镇引入虾稻共作示范基地以后,经扶贫工作队推荐,薛平文到基地打零工,每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在学到技术后,薛平文也在自家的10亩田里搞起了“虾稻共作”,“预计今年稻和虾在一起能收入五六万元,我们家不光能脱贫,还能致富!”

“立仓经验”效应凸显 “龙虾之城”目标笃定

“立仓经验”在蒙城迅速引起轰动,周边乡镇纷纷效仿。2017年下半年,蒙城县成功地将虾稻共作模式推广到全县9个乡镇,全县共发展虾稻共作产业面积5.2万亩,平均每亩小龙虾收入可达6000元,较传统单一农作物亩均增收2500元,共计增收近亿元;虾藕共作1.4万亩,亩均产虾450斤以上,增收9900万元。两大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成为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成功典范。

2018年蒙城县将“虾稻共作”区域发展扩大到8万亩,年产值6亿元以上。目前全国有湖北潜江“龙虾之乡”,江苏盱眙“龙虾之都”,蒙城的目标把小龙虾做出大产业,倾力打造皖北乃至全国最大的“龙虾之城”,并计划到2020年将养殖面积扩大到20万亩,届时,整条产业链的年产值可达16亿元以上。

在荷花仙子大赛决赛的讲话中,陶振志书记用一首诗抒发了他的决心和情怀:“孔雀东南飞,从此不徘徊;虾稻莲鱼美,发展呈异彩。依水做文章,打好生态牌;脱贫任务重,攻坚抒情怀”。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