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广东食用菌种植(新洲村陂蓬村破茧成蝶焕新颜)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21|点击次数:

陂蓬村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线上直播带货扶贫助农新模式。图为看到村里的特色农产品上直播,村民开心不已。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新建 邓君 文/图

□ 通讯员 朱少勇

“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两个孩子上学都享受政府教育补贴,家里危房也改造了,今年我又开垦了新果园……”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径南镇新洲村寨下组,刚从山上果园回来的村民蔡新华,见到《法治日报》记者后打开话匣,细数这几年自家在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帮扶下走出困境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以来,广州市监局秉持“强党建、促扶贫、抓产业、奔小康”的扶贫工作理念,驻村工作队以“绣花”功夫,精准推动各项扶贫工作。

随着一个个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该局帮扶的兴宁新洲村和陂蓬村这两个昔日的偏远贫困山村,现已破茧成蝶焕新颜。

党建聚合力 筑牢精准扶贫之本

精准扶贫,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开展扶贫工作伊始,广州市监局党组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提出了“扶真贫、真扶贫、全脱贫”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两个贫困村的“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口帮扶三年攻坚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以及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广州市监局党组书记谭曼青介绍,为把两个贫困村的党支部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把党员培养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他们每次进村都会通过谈心、走访、开座谈会等形式,与村两委班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宣讲党中央有关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决策部署,不断激发两个贫困村的党员干部和所有贫困户担当作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为打造村级组织“领头雁”,培育脱贫致富“冲锋队”,两个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坚守“帮扶在村、吃住在村、服务在村、工作落实在村、党建扎根在村”要求,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树导向、增活力,重点健全完善村支部各项工作制度,团结带领村干部积极发挥“头雁”效应,使两个贫困村的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显著提升。

不到两年时间,新洲村和陂蓬村的村道硬化了,村道旁竖起太阳能路灯,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精致实用的文化广场、健身活动场等配套设施功能齐全。目前新洲村已建立完善35项党群工作制度,被评为兴宁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陂蓬村党支部坚持每月上微信群党课,支部书记被评为“广东省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书记”。

2018年,新洲村的33户113人、陂蓬村的46户131人就已全部实现稳步脱贫,脱贫率为100%;2019年,经过脱贫巩固,新洲村、陂蓬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3018元、16306元,实现了贫困村摘帽、贫困户退出的目标。

扶贫不养懒 攻坚克难力拔穷根

“扶贫不扶懒,治穷先治愚。扭转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大难点。”广州市监局局长姚建明说,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市监局踏石留印,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按照“科学谋划,集中攻坚、精准施策”的要求,分步实施,力拔穷根。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育。广州市监局坚持“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的思路,积极开展勤劳致富宣传引导教育,鼓励贫困户青壮年劳动力参加村、镇、市劳动技能培训,对外出务工者每年都落实务工奖补措施。

每年趁农闲,驻村工作队都邀请广东省、梅州市的技术专家,对两个村的76户贫困户进行李果、茶叶种植管理和食用菌栽培技术等培训,以提高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及农产品附加值方法,引导贫困户由简单劳动脱贫向智力能力脱贫致富转化。

早在2016年,两个驻村工作队就实行奖补措施和标准,资助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先后培育出养猪、养狗、养鸡大户和水稻、茶叶、李果、赤灵芝等种植大户,以及酿酒、茶叶加工大户,培育各项产业的“先锋队”,引领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2017年,两个驻村工作队率先在新洲村进行贫困户危房集中搬迁的可行性论证,与村两委干部共同对贫困户没有地方修建房屋、亲戚阻拦修建房屋、使用地方有争议等问题,分类施策,逐一攻坚。2018年,完成了新洲村22户、陂蓬村17户的危房改造任务。

驻村工作队还创新资金补贴促教育帮扶,利用单位自筹资金资助到户,使两个村的贫困户子女入学率达到100%。同时,针对两个村76户贫困户有28户为因病、因残致贫的情况,在每年帮扶计划中设立贫困户医疗救助资金。为防止因病返贫风险,新洲村驻村工作队向市监局全体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募捐5万多元作为大病救助基金。

产业找对头 夯实增收致富路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2016年,两个村的驻村工作队深入一家家农户走访调研,突出比较优势资源,从完善产业链和打造品牌着手,力求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做到精准,带动贫困户脱贫。经过近5年的接续努力,驻村工作队为两个贫困村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2017年,经反复调研,新洲村选定并流转何树排与大锡坑两个自然村之间的100多亩山地,以及山下10多亩山塘,打造红盾生态产业基地。“基地采用‘农户+合作社+产业带头人+品牌’的开发思路,确保村民、承包者、贫困户和村集体多方受益。”据驻新洲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张锦增介绍,基地从2017年开发建设以来,坚持“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目前长效产业效益已初具规模,基地用工也以聘请贫困户为主,能为他们每天增加100元收入。

根据陂蓬村盛产油茶的产业优势,驻村工作队与一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经营,形成村集体经济与企业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发展模式,占据油茶产业链最高利润的分配环节。

用好“自身优势”这一法宝,亦是广州市监局开展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2017年,新洲村成功注册“何树排”“大锡坑”“大古岌”等5个商标,打造了“新洲稻丰”大米和生态有机“新洲绿茶”“新洲特产”等富硒系列特色农产品。陂蓬村注册“陂蓬”“陂湖”“大陂湖”“钉隆山”“陂蓬山顶”等7个商标,打造以单枞茶、高山茶油和农产品为特色的品牌农产品。截至2020年6月,两个村拥有注册商标16个,实现了农业创品牌发展。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我们村的小锅米酒厂和茶叶加工厂即将建成,产业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新洲村党支部书记蓝志群充满信心地说。

据负责两个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迟继功介绍,为确保如期完成精准扶贫任务,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扎实推进“输血”“造血”并进的可持续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壮大村办企业,打造出更多农特产品品牌,全力打赢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