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蜱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奶牛蜱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

邹希刚1 孙 博2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榆树屯镇畜牧水产中心 161033,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兽医卫生防疫站 161000)

奶牛蜱病是指寄生在奶牛体表或体内的节肢动物所引起的吸血性外寄生虫疾病,临床上一般造成奶牛厌食,体重减轻,代谢障碍及蜱瘫痪等危害,而且由于蜱传播的疾病较多。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和畜间传染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造成更严重的间接危害。

1 病原

蜱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蜱螨目的吸血动物,是专性吸血的有害节肢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蜱的种类很多,世界已知的有800多种,我国已知的有100种以上,常见的是微小牛蜱。蜱寄生于奶牛的皮肤上,主要吸食奶牛的血液,影响奶牛的采食、休息,导致犊牛生长发育不良。蜱所产生的毒素也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蜱是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者,如螺旋体病、焦虫病和泰勒氏原虫病等。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毫米。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毫米,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背腹扁平,虫体分颚体和躯体2个部分。颚体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和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四节短小,嵌出于第三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躯体呈袋状,大多呈褐色,两侧对称。雄蜱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则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第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1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其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蜱的生活史可分为卵、幼虫、若步足和成虫4个时期,蜱以宿主的血液为营养。虫体只有在吸血时才到牛的身体上,附着在牛的身体上可达5~6天,吸完血后从宿主身上脱落。蜱可分为硬蜱和软蜱2类。硬蜱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椭圆形,小米粒至黄豆大。饱血后雌虫较雄虫大数倍,雌虫吸血前为浅灰色,吸饱血后变为灰黑色。

2 流行特点

蜱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www.613935.com)对环境周期性变化条件有较强的有规律的适应能力。通常在每年的温暖季节活动,尤其是北方地区主要受血红扇头蜱为主的几种蜱的危害,其中血红扇头蜱为三宿主蜱,生活周期约需50天,每年可发生3代。尤其在暖冬之后的春季,气温回升较快的条件下更易提前暴发。

3 临床症状

一般在牛皮较薄的地方,如牛的耳根、耳壳内侧、腹股沟、尾根、阴门等处,可见到很多蜱。患牛表现不安,食欲减退,倦怠,皮毛粗乱无光泽、贫血、消瘦,如感染上其他疾病,严重时可引起牛只死亡。

4 防治

对厩舍内躲藏的蜱,可喷洒1%的“敌百虫”(邻氨基苯甲酸)溶液。由于蜱仅在短时间内附在宿主身上,然后隐藏在周围环境的缝隙中,所以灭蜱时需要在牛舍的垫料、墙壁、地面、顶棚、栏圈、柱子等处同时进行。在喷洒药剂时,要保持环境的卫生。可用1.0%~1.5%“敌百虫”溶液喷洒,一般在48~72小时内可杀死虫体。也可用0.2%双甲脒乳剂,配成0.05%溶液喷洒,或用0.0025%~0.0050%溴氰菊酯溶液进行喷洒,也有良好效果。奶牛专用驱虫药“爱普利”(主要成分为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具有广谱、安全、无残留、无弃奶期,一次使用可同时驱杀体内外寄生虫,一次注射,药效可持续42天等特点。在疫情多发地区,可于每年春季气温明显回升之前,及时高温喷烧牛舍墙壁和地面,尤其是1.0~1.5米以下的墙缝和潮湿之处。同时,对牛舍周围环境进行高温消毒。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