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养殖胭脂鱼鱼苗(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2|点击次数: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前言·】——»

胭脂鱼,也叫做火烧鳊或黄排,它们的身体形状独特,色彩斑斓,背鳍高大。主要生活在中国的长江和闽江水域。

它们是中国独有的鱼类,不仅在经济上有很高的价值,还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这种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为它们的数量相对有限。

近年来,经过研究和人工驯养,我国已经成功掌握了胭脂鱼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成功繁育了大量幼鱼,用于池塘养殖。这为胭脂鱼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胭脂鱼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它们的头部较短,吻部呈钝圆形,口小而唇部肉质发达,没有明显的须。身体侧线完全,背鳍的基底较长,尾鳍呈叉形。

胭脂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的体形和体色。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在稚鱼阶段,它们身体细长;幼鱼阶段则相对较高而侧扁,呈三角形,类似鳊鱼的形状;

成年鱼则体形逐渐延长,背部隆起程度减缓,身体呈现出鲜艳的胭脂红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一条猩红色条纹贯穿头尾,因此得名为胭脂鱼。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2.生活习性

胭脂鱼是一种生活在温水环境的江河大型鱼类,它们具有溯江产卵的习性。主要生活在水面宽阔、水流较缓且多河滩的江段或湖泊中。

幼鱼在行动上相对较慢,而成鱼则更为灵活。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每到繁殖季节,胭脂鱼会上溯到长江上游的急流中进行产卵和繁殖,然后在秋季水位下降时返回长江主干以越冬。

胭脂鱼的性情温和,捕捉成功率较高,适合在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进行养殖。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3. 食性

胭脂鱼的食性随着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在稚鱼阶段,胭脂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起初,它们主要摄食硅藻、单细胞绿藻和轮虫等微小生物。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随着生长,它们逐渐开始捕食枝角类和桡足类等较大的浮游生物。当体长达到一定尺寸时,它们开始捕食摇蚊幼虫。

从幼鱼发展到成鱼阶段,胭脂鱼的食物偏向底栖无脊椎动物。它们也常常摄食水底砾石上附着的硅藻、丝状藻类和植物碎屑等。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鱼苗可以被喂食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适合稚鱼的食物。

随着鱼的生长,可以逐渐投喂水蚯蚓、陆生蚯蚓、螺蚌肉、小鱼虾以及动物内脏和人工混合饲料等,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4.生长

胭脂鱼的生长特点是个体庞大且生长迅速。在天然水体中,最大的胭脂鱼个体可以达到50公斤以上。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岁的胭脂鱼个体可以达到0.5公斤,三岁的个体可以达到2至3公斤,五岁的个体可以达到4至6公斤。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5.生殖习性

胭脂鱼的性成熟年龄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雄性鱼需要达到五岁以上,而雌性鱼需要七岁以上才能达到性成熟。

它们的繁殖季节通常从3月上旬延续到4月下旬。繁殖开始于水温稳定在摄氏13度以上的时候。最适合繁殖的水温范围在摄氏14至22度之间,其中摄氏18至20度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温度。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在水温保持在摄氏16.5至18度时,受精卵通常会在7至8天内孵化出膜。

初孵化的幼鱼全长约为9.5至11.0毫米,它们会横卧在水底,大约6至7天后开始平游并开始摄食。在产卵期间,雌性和雄性鱼都会显示出明显的珠星和胭脂色。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二、苗种培育技术

1.仔鱼的护理

刚孵出的仔鱼的全长约为8.5至10.5毫米,它们生命力脆弱,因此需要特别细致的护理。

每天需要仔细清除孵化容器底部的污物,以防止仔鱼钻入污物中。避免强水流冲击仔鱼,需要适度调整水流。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使用气泵增加水中的氧气供应,以确保水中氧气充足。如果发现仔鱼聚集在一起,可以使用羽毛轻轻地将它们分散开来。采取保湿和增温的措施,以防止早春的寒潮影响仔鱼的健康。

当水温稳定在摄氏18至22度时,5日龄的仔鱼的消化道已经完全贯通,它们可以在水中游动并开始主动觅食。这个时候可以将它们转移到鱼苗培育阶段。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2.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设施可以使用小水泥池或小网箱。小水泥池的面积通常为1至3平方米,深度为0.6至0.8米,具有进排水管道和过滤纱窗。

小网箱则使用40至20目的网布制作,面积约为2平方米,放置在水质清新、微流水的水体中。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鱼苗的放养密度通常在2000至5000尾/平方米之间,养殖过程中逐渐分散至3厘米长的时候,稀养至100至200尾/平方米。

鱼苗的饲料方面,可以首先使用蛋黄浆作为开口饵料,然后捞取自然水体中的轮虫、草履虫、硅藻、绿藻等浮游生物进行投喂。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当鱼苗长到1.5厘米时,可以开始喂养小型的枝角类和桡足幼体;2.5厘米时,可以投喂捣碎的水蚯蚓;3至3.5厘米时,可以直接投喂活的水蚯蚓。

在投喂时,所有鲜活饵料都应清洗干净,并使用25目网布过滤掉大型的饵料,水蚯蚓需要定期浸泡在5%食盐溶液中或每5天一次浸泡在5mg/L的大蒜素中,以进行消毒。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通常每天喂食2至3次,需要定期清理箱子、排污和更换水,同时要密切关注水质、水温和鱼苗的活动情况,以防止意外发生。

3.鱼种培育

当鱼苗长到3至5厘米时,可以进行鱼种培育。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鱼种培育的池塘通常面积在1亩至2亩之间,深度约为1.5米左右。在下鱼种之前,需要对池塘进行清塘和消毒,同时施肥以培育水中的饵料生物。

鱼种下池后,除了摄食自然饵料生物外,还应轮流投喂水蚯蚓、陆生蚯蚓、碎鱼浆和鳗鱼饲料,每天投喂2次。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鲜活饵料的投喂量占鱼种总重的15%至25%,而精饲料的投喂量占鱼种总重的5%至10%。

在日常管理方面,需要坚持早、中、晚巡塘,经常加注新水,定期泼洒生石灰来调节水质,以防止害虫进入池塘。如果喂养得当,通常一年底之前,鱼种的体重可以达到250克至300克左右。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三、成鱼养殖技术

胭脂鱼的成鱼养殖主要在池塘中进行,通常采用主养方式,也可以考虑在其他鱼池中套养。

成鱼养殖池塘的面积应为3亩至5亩,池塘深度约为2至3米,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供应,同时保持水质清新。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每亩池塘可投放100至200克/尾的大规格胭脂鱼鱼种,搭配鲢、鳙鱼等其他鱼种,但要避免投放与胭脂鱼食性相争的鲤、鲫鱼种。

如果采用套养方式,每亩池塘可以放养20至30尾胭脂鱼。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成鱼的投喂以配合饲料为主,可以考虑使用长吻鎨或鲟鱼饲料。在刚开始使用配合饲料时,可以添加水蚯蚓或鱼肉糜作为诱食剂,进行驯食,一般需要进行一周左右的驯食过程。

投饲时要注意定质、定量、定时和定位,投饲率可以参照前述的亲鱼标准。每周可以投喂一次适量的水蚯蚓,以提高鱼的生长效果。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也可以考虑投喂当地容易获取的螺蚌肉、小鱼虾、陆生蚯蚓、蝇蛆、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以降低饲料成本。

胭脂鱼对低氧环境不耐受。日常管理需要经常加入新水,以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至50厘米,溶氧浓度在3mg/L以上。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成鱼养殖需要进行8至10个月,成鱼的平均体重一般可以达到600至750克。

根据这个周期,预计每亩池塘的单产约为400公斤左右。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四、结语

胭脂鱼具有多种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精心的护理和管理,胭脂鱼的养殖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提供了可持续的途径。

保护与利用之间需要平衡,以确保不影响其自然种群的健康。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细致的管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水生生物资源。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范彦杰, & 张萌. (2015). 胭脂鱼 (Sinibrama macrops) 在中国的分布与资源调查. 淡水渔业, 45(4), 54-56.

2.马光. (2019). 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 (9), 69-70.

3.吕昌洪, 朱荣盛, & 邓树义. (2018). 胭脂鱼人工繁殖与幼鱼培育技术. 中国渔业财政, (9), 53-55.

4.黄先祥. (2017). 胭脂鱼的养殖技术及市场前景. 环保养殖, (5), 45-47.

5.罗宝龙, 张妙珍, & 李正凯. (2020). 胭脂鱼的食性及饵料利用研究. 广西渔业, 32(4), 98-100.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