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江西鲟鱼养殖基地(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20|点击次数:


这是一条来自童年的鱼



这是一条来自故乡的鱼,一条载满了不少70、80、90后童年回忆的山坑鱼。


这条山坑鱼,栖息于水清流急的河溪之中,是游弋在山区孩子童年岁月里的“山溪小精灵”。


这条“山溪小精灵”,被称为“水质检测员”,对水质要求很高,只要水质稍有污染就会逃之夭夭,所以,我们一般只有在Ⅰ、Ⅱ类水质的山溪里才能发现它们一闪而过的身影。


这种在溪流中留下快闪身影的,正是南方山区农民习惯称之为溪石斑的光唇鱼。有资料记载,光唇鱼俗称石斑鱼、罗丝鱼,是一种生活在山涧溪流中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因鱼身颜色像石头且通体有多条暗褐色斑纹相间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江浙沪、赣闽粤等南方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水清流急的河溪之中,多藏匿于水底乱石下,被山区农民誉为“山溪小精灵”。


这一条来自童年的鱼,对于南方山区的70、80、90后来说,童年的河流里都曾有一条欢快的溪石斑。这条鱼,曾一度因为水生环境恶化而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在有些农村山坑溪流销声匿迹。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日益显现,山区水资源环境明显好转,越来越多的溪石斑又回来了。


而这一次,随着溪石斑一起回来的,还有曾经的少年,如今已成为新农人主力军的70、80、90后。他们追溯溪流,临溪而居,流水养鱼,把载满乡愁的溪石斑卖到城里去,成为了“贩卖”乡愁的新时代农民。


近几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实施,激活了农村一池春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返乡创业,开起了家庭农场,办起了农家乐,养起了原生态山坑鱼,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业。其中溪流鱼类中的杰出代表——溪石斑鱼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旅游消费市场青睐。近几年来,溪石斑鱼走俏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南方山区农民因地制宜,搞起了溪石斑鱼人工养殖和繁育,极大地挖掘和释放了山坑鱼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使得这一条曾经藏匿于深山溪流的小鱼儿,焕发出新的发展生机,从山里走向城市,成为了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据《海洋与渔业》记者了解,目前我国的江浙沪一带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市场,并逐渐辐射到粤赣毗邻山区,带动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目前粤北山区的韶关和河源已有村民利用生态水源优势开始发展溪石斑鱼养殖,或采用仿野生流水养殖或采用流水池养殖,品尝到了广东省内人工养殖溪石斑鱼的“头啖汤”。


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每一条鱼都是“乡愁搬运工”


广东省始兴县澄江镇碓头洞地处粤北山区深处,山高林密,溪水潺潺,相距于300公里之外繁华喧闹的珠三角城市群,这里更接近于城里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刘晰是这里土生土生的80后一代,长大后一直在外求学工作。村里的人家基本上都搬出了村子到外地谋生,只剩下几家农户留守。当大部分人都逃离山旮旯的农村往城里发展的时候,2021年,一直在珠三角地区打拼的刘晰回到了村子,养起了山坑鱼,过起了城里人羡慕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每天早晨起来看鱼、喂鱼、抓鱼(杀鱼)、送货(卖鱼),几乎成为了他一天主要的工作。闲暇之余,还结伴进山采摘香菇木耳等野货,晾晒成干销往城里,俨然成为了一名大山里的“搬运工”。


刘晰原本从事广告策划工作,近两年受到疫情影响,生意日落千丈,干脆返乡创业。


“最近几年的生意很差,生活压力很大。当前乡村振兴如火如荼,鼓励农民返乡创业,这是我们返乡创业反哺农村的好机会。在决定返乡之前,有一次去广西贺州亲戚家做客,发现我们小时候溪流中的溪石斑鱼在当地已经有人养殖了,而且养殖技术也比较成熟,价格还挺贵的,当时就觉得应该有市场前景。”刘晰告诉记者,受此启发,他想起了老家门前溪流里的溪石斑鱼。“老家生态环境很好,泉水成溪,水质好,从山上下来流经我家门口,村里人都喝这条溪水。溪里边有好多野生溪石斑鱼,之前每年回家我都有看到成群结队的鱼儿。返乡之后,我就决定把家门口的天然溪流围了起来,对河堤河坝进行了微改造,养殖溪石斑鱼和草鱼。”2021年,返乡之后的刘晰因地制宜,在家门口的溪流段建立了原生态(泉水鱼)溪石斑鱼养殖基地,利用溪流的天然优势养殖溪石斑和草鱼。


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刘晰其实是一个网名,他原名叫刘伟平。为了坚定自己发展流溪养鱼的创业信心,推广原生态泉水鱼,刘伟平给自己起了这个网名,谐音流溪。他在签名里这样写道:因为是农民的孩子所以还是选择做农业。


据刘伟平介绍,碓头洞是一个人口稀少的自然村,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态风貌,周围山深林密,水源清澈流长,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目前村里很多人都搬走了,只剩下几户农家,这也给刘伟平养殖溪石斑鱼腾出了更多的空间。他把流经家门前约1公里长的小溪围了起来,筑起了小水坝,并对河堤进行了加固。山溪不断有野生溪石斑鱼流入,流进刘伟平特别为它们精心设置的溪流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溪石斑鱼的“圈养”环境,达到仿野生养殖的状态。


在刘伟平的印象里,山里的一切都是农村少年弥足珍贵的记忆,而这一切曾经离他越来越远。如今搭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顺风车,越来越多的山区农产品走出了深山,满载着童年岁月的乡愁穿山越岭去到城市里。


“每一条鱼都是乡愁的搬运工。”在刘伟平返乡养殖泉水溪石斑鱼的背后,是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乡土情怀。“因为,在每一个山区农村少年的成长岁月里,都游弋着一群欢快的溪石斑鱼。”


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许多如刘伟平这样的返乡新农人,紧随着乡村振兴的主流回到了大山,回到故乡搞起了绿色养殖,并通过互联网渠道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因此,他们被称为“贩卖”乡愁的新农人。


刘伟平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毕竟自己还能回到故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许很多人已经回不去了或者不愿意回来了,但是他们的内心都藏有一个故乡。“所以,我们作为返乡的新农人,要做一些事替那些回不去或不愿意回来的游子达成心愿,让他们在大都市里都能吃到来自故乡的味道,唤起童年的美好回忆。”刘伟平说,”那么,我们就设法把童年里面美好的东西找出来,养起来,养好了,卖进城去,让每一条鱼都成为‘乡愁的搬运工’,相信这样一条具有家乡情怀的泉水鱼没有谁不喜欢。”返乡初创的刘伟平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农产品,都应该被打造成为“乡愁的搬运工”,赋予农产品浓厚的乡土情怀,唤起曾经农村一代他们的浓浓乡愁,这样的农产品会更有价值更有市场。


仿野生养殖更加符合现代绿色渔业的发展理念,更能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水产品的需求。家乡碓头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就了刘伟平返乡创业的梦想,他常常在朋友圈和其它常用平台分享日常养鱼的生活状态,闲庭信步于山野之间,引来了不少关注,甚至吸引了临近市县如南雄、乐昌等地的返乡青年陆续去到始兴实地考察溪石斑鱼养殖。


“推广收到良好效果,吸粉不少,订单电话越来越多。现在几乎每天都要抓鱼、杀鱼、送鱼(快递),卖到县城快递到珠三角。只是目前产量还很低,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良好的反响让刘伟平喜出望外,他告诉记者,市场的潜在需求很大,养殖前景不错。“相比江浙沪一带,广东的消费市场还没有形成,价格要低一点,我这里的冰鲜鱼至少卖60元/斤以上(12尾左右,下同)。同时,我这里也养殖草鱼,泉水瘦身鱼,价格要比外边的高一些。”


为了进一步扩大溪石斑鱼养殖,刘伟平在屋前靠近溪边的空地上建了一口水池,仿照溪石斑鱼产卵的自然环境,陆续吸引了不少溪石斑鱼进塘产卵,自然孵化出了一群群密密麻麻的溪石斑鱼苗。这让刘伟平更加有干劲了,他相信,这条来自童年的鱼儿不会让他失望。


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鲟鱼养殖户转养溪石斑鱼


从始兴澄江镇出发,穿越100多公里的连绵山公路就可以到达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这里的养殖户黄飞伦也正在积极发展流水养殖溪石斑鱼。


和平县与江西交界,近两年来当地也有村民开始养殖溪石斑鱼。前不久,《海洋与渔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县浰源镇不少鲟鱼养殖户正陆续转养溪石斑鱼。据了解,受疫情影响,鲟鱼出口贸易受阻,市场长期低迷不振,浰源当地的鲟鱼滞销,严重挫伤了村民的养殖积极性。(《海洋与渔业》此前有推送过相关原创报道,详见《养在深山三年,广东这条鱼着急出山 》)。


在转养溪石斑鱼之前,养殖户黄飞伦养了6年西伯利亚杂交鲟。近年来,鲟鱼市场持续低迷,让他损失很大,亏损了近百万元。这让黄飞伦陷入了迷惘,“养殖这条鲟龙鱼我亏了一百多万,浪费了6年青春岁月,养出了满头白发。”为此,他努力寻找新的养殖替换项目,此前还试养过加州鲈、丁桂鱼等品种,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再次遇到溪石斑,这条来自童年岁月的山坑鱼,重新燃起了他转型的希望。


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从去年开始,我就考虑转养石斑鱼。因为与我们交界的江西龙南也有鲟鱼养殖户,他们转养溪石斑鱼比较早,而且养殖效益还不错,当地塘头收购价基本维持在50-60元/斤之间,我们还专门去考察学习过。去年8月份,我从浙江买了一批10万尾(3-5公分)溪石斑鱼苗回来试养。经过一年的试养,目前看效果还可以。”黄飞伦发现,试养一年下来,虽偶有损耗但情况并不严重,尤其平安度过了冬天的霜冻期。“我们这里冬天最冷的时候会结冰,山上挂满雾凇,一开始有点担心溪石斑能否在水池里安然过冬。虽然溪石斑本来就生活在山区小溪流中,我们的溪流中也有野生的品种,有时候还会随着溪流进入鲟鱼池,但野生状态与水泥池高密度养殖的生态环境还是有比较大区别,所以为谨慎起见,我们还是选择先试养看看。从试养效果看,除了在山上融雪的时候水温过低出现过零星死鱼之外,其它时候基本没有出现特殊状况,目前为止,试养的过程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去年养殖的这批鱼长得快的已有2两左右,可以上市销售了。”虽然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损耗,但总体上能在水泥池里安然过冬,这打消了黄飞伦心底的顾虑,更加坚定了转型养殖溪石斑鱼的信心。


“最近出池的一批成品鱼卖往江西赣州,塘头收购价52元/斤,效益很可观。”黄飞伦告诉记者,“我们这边的鱼销往江浙上海一带比较多,那边消费水平比较高,市场需求旺盛。”据了解,目前溪石斑鱼消费市场主要在江浙沪一带。近年来,溪石斑鱼在江浙沪一带的市场十分走俏,收购价格相对其他地方要高一些,最近的价格维持在60-70元/斤,而靠近江西、广东的收购价格会稍微低一点。


“不过这条鱼目前的产量还比较低,需要慢慢摸索逐步提高产量。今年我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腾出了20个鱼池转养溪石斑,又投放了40万尾鱼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黄飞伦没有想到,这条来自童年的溪石斑鱼,会有一天成为他创业路上的新希望,为他转型的信心加码。


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走俏江浙沪市场,鱼苗供不应求


远在800公里之外的浙江省江山市,一家名为江郎溪鱼家庭农场(溪石斑鱼养殖场)眼下正是忙碌的季节。当《海洋与渔业》记者致电该养殖场负责人吴国旭的时候,他刚刚给广东河源的养殖户发货了一车鱼苗。


“我这里的鱼苗主要销往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最近两年,广东逐渐有养殖户来买苗,主要是靠近江西的和平县鲟鱼养殖户,包括江西龙南也不少鲟鱼养殖来我这里买石斑鱼苗。”吴国旭告诉记者,“这两年的量逐渐多了起来,价格也还可以,3-5公分的鱼苗价格在5毛左右,这种规格会好养殖一点。相比其它产量大的鱼苗场,我这里出苗量不算多,一年才500多万尾(3-5公分),还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据吴国旭介绍,在孵化溪石斑鱼苗之前,他曾养殖了三年多的成品鱼,一边养殖一边摸索人工孵化技术。“这些年来,成品鱼市场一直比较畅销,价格稳中有升,这边饲料养殖的收购价比较稳定,长期维持在70-80元/斤之间,野生的就更贵了。”持续向好的溪石斑市场改变了吴国旭新的发展思路。“成品鱼供不应求,那么鱼苗需求量也会很大。所以我一边养殖,一边摸索孵化技术,逐渐转型专门孵化鱼苗。”吴国旭告诉记者,为了返乡发展溪石斑鱼养殖,此前还专门去千岛湖养殖场学习溪石斑鱼养殖技术


吴国旭告诉记者,溪石斑鱼的养殖技术已经很成熟,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催生了多种养殖模式,比如流水池养殖,一般每立方200-300尾;有些地方还发展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圆桶循环养殖近几年也逐渐兴了起来,密度比较高,每立方水体1000尾以上。水库网箱养殖成效也不错,不过目前很多水库禁止养鱼,网箱养殖越来越少。


据了解,包括衢州江山在内,在江浙一带,溪石斑鱼养殖已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养殖产业,形成了人工繁育+规模养殖+消费市场的产业布局,溪石斑鱼也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舌尖上的网红美味。


我国溪石斑资源丰富,

广东多为北江溪石斑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俊早期曾对我国溪石斑鱼(光唇鱼)种质资源有过研究。近日,他在接受《海洋与渔业》采访时表示,我国光唇鱼野外种质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江浙沪、皖赣闽、粤桂琼等南方山区的山涧溪流之中。在不同生境中,光唇鱼表现出了不同的体型特征,形成了多个不同品种,目前生活在广东的光唇鱼品种主要为北江光唇鱼,广泛分布在广东省内各水系的上游山区地带,珠江水系的西江和北江较为常见。


同时,赵俊教授指出,光唇鱼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鱼类。所以,一直以来,光唇鱼都是山区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有些山区曾一度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和电鱼毒鱼猖獗等原因导致野外光唇鱼资源锐减甚至难觅踪影。


据了解,溪石斑鱼是溪源性鱼类的一个代表鱼种,营养价值丰富,肉质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是一种优质的淡水食用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括食附着在溪石上的植物和小型昆虫;人工饲养条件下,喜吃人工配合饲料、漂莎、细渌萍等。每年6-8月间在浅水急流中产卵,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溪石斑鱼肉虽然味道鲜美,但是鱼卵却是有毒的,不能食用。


这条来自故乡的山坑鱼走俏江浙沪,广东养殖方兴未艾


温馨提示:养殖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海洋与渔业

记者:曾凡美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