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水产养殖

内循环水养殖(孙建明:打造“工程种子”,循环水养虾3年回本,未来将成为主流模式)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开创新型循环水养殖工艺,提高投资回报率,未来将成为主流模式!”提到工业化循环水养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建明充满自信地讲道。近年,工厂化养虾模式深受企业和养户的青睐,全国兴起了工厂化养虾浪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工厂化养虾规模超过1000万m3,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北、天津、辽宁等地,其中山东工厂化养虾规模超过600万m3,是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殖产区。

当过10年基层养殖技术员,深耕循环水养殖研究30年的孙建明,凭借丰富的产学研及产业经验,带领团队勇攀科研高峰,被公认为中国工厂化循环水养虾先锋人物。

近期,农财宝典-大国渔业记者对孙建明研究员进行专访,围绕工厂化循环水养虾的关键技术、技术亮点、成果进展、技术前景等重要环节展开讨论,共探循环水养虾方向之路,为推动千亿对虾养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思路。

孙建明:打造“工程种子”,循环水养虾3年回本,未来将成为主流模式!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孙建明

“定性”转为“定量”

助力循环水养虾高效稳定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才是工厂化养殖,它的亮点又是什么?

孙建明:目前,比较常见的养虾模式主要有池塘、小棚、生物絮团、换水和循环水养殖模式等。只有符合“工业化特征”的养殖模式才能称得上工业化养殖。工业化特征是指:一是计划性,例如按计划生产,投苗、投料、预期收成和生产效率等都有科学计划;二是稳定性,风险小,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稳产和稳定收益等;三是标准化,减少生产操作的随意性,按操作规程和标准开展养殖生产;四是智能化、自动化,例如应用自动投饲和实时监督与控制控养殖生产各个环节的智慧养殖技术,节省劳力和提高生产效率。

孙建明:打造“工程种子”,循环水养虾3年回本,未来将成为主流模式!

工业化养殖最大的亮点是精准和量化,包括工艺参数、设备配置参数和标准化操作等数据。传统养殖模式下,通常是靠经验来管理生产,例如,技术员需每日定时检查观料台情况、观察水色、制定投饲和动保制剂计划、虾的活动状态等,是“定性”管理。而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通过养殖生产工艺的量化参数,将“定性”转化为“定量”,使循环水养殖系统稳定运行和高效发挥系统效能。这些参数的量化得益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理清了这个人工可控生态系统内的“N”流动和迁移规律,查明了养殖过程各环节(包括投喂、饲料转化率、排遗、排泄、机械过滤、生物过滤等)和设备的水处理贡献,从而为工艺优化、设备升级、控制模型创建、养殖过程数字化和智慧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基础,这是我们区别于目前其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最大区别。

记者:如何看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智慧化理念?

孙建明:在传统养殖模式下,技术员的大脑蕴涵了养殖生产的经验,是企业智慧包。企业的盈利和风险就都压在了技术员身上,技术员的经验与执行力决定了企业挣钱与否。智慧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内核就是人为构建了可控生态系统,把经验数据化,将数据进行量化,通过大数据找出规律和构建模型,模型不断自学习的结果服务于技术员,技术员通过计算结果指导安排养殖生产,使循环水养虾系统具有智慧,摆脱技术员的经验不足,稳定企业养殖生产。

依据应用基础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变坏的主要源物质是养殖水中的有机颗粒物(TSS),占比大于65%,也就是说TSS的多寡决定了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产生的多少。据此,我们构建了以TSS(悬浮固体颗粒)去除为核心的过程控制循环水养殖工艺,其原理是在水质产生不良结果之前,对水质变坏的源物质进行实时调控和去除,使养殖水始终处于“清水”和安全状态。从而做到清水养虾。

记者:目前您团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情况如何?

孙建明: 2021年,我们曾探索过目前的循环水养虾系统最大养殖容量,结果为17.8公斤/m3,但从安全和稳定的养殖生产角度,建议不能盲目追求最大养殖量,循环水养虾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才是最重要的,不怕慢,就怕站。2022年,采用多段式养殖模式,在我们的基地养殖完成了8茬对虾养殖生产,平均单产为12公斤/m3。

孙建明:打造“工程种子”,循环水养虾3年回本,未来将成为主流模式!

养殖成本主要来自三方面:饲料成本、冬季养殖水升温成本和设备运行成本。我们构建了新型中空膜无小梁太阳能水产温室,充分利用太阳能升温,每年可减少加温时间近3个月,冬季节约升温能耗30%以上,将冬季山东换水式养殖虾升温成本7-8元/斤降到小于3元/斤,大幅度降低了养殖水升温成本;在设备节能方面,我们构建了智能化设备能耗管控系统,该系统极大地减少了设备的无效能耗,节能效率27%,使得本循环水养虾系统夏天养虾的成本在12-14元/斤,与充气式成本相差不多,冬季则优势明显。

循环水养虾迫切需求性状定向的“工程种子”

记者:您对未来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有何预测?

孙建明:在我看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将整体稳步上升。时代在不断进步,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没有哪一个优良品种能覆盖所有养殖模式,不同养殖模式对养殖品种性状的需求有所不同。针对不同养殖模式的生物环境和水环境特点,选育适宜和高效的养殖品种,充分发挥品种优良性状和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良好互作,关系到养殖成败、养殖效率和企业效益。比如,在循环水养殖养殖模式下,应以规格大、长速快、周期短的性状为主,是循环水养殖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而抗逆性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池塘养殖环境下则相反。因此,选育适于不同养殖模式的“工程种子”---暂且这么称呼,是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总之,虾苗全年供应和虾苗SPF化是循环水养虾的基础。

目前,我们团队研发的加州鲈、墨瑞鳕、石斑鱼等鱼类循环水养殖系统经历了10多年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单产达80kg以上。未来计划在海参、海胆、日本对虾等品种开展循环水养殖研究,希望在两年之内逐个取得突破。

标签: 水产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