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兔粘液瘤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兔粘液瘤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粘液瘤病(Myxomatosis)

本病是由粘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高度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全身皮下,尤其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上发生粘液瘤性肿胀。本病常可搪毁某地区的整个养兔业。

病原

病原是粘液瘤病毒,属于痘病毒属第5亚群,颗粒大小为280 × 230×75 nm,病毒颗粒呈砖扶,负染时,病毒颗粒手表面呈半颗状,由线状或管状物质构成.该病毒的抵抗能力低于 大多数其他瘟病毒。对热敏感,不耐pH 4.6以下的酸性环境。50℃、30 min,55℃、10 min,60℃以上的温度于几分钟之内可使其 灭活;但病变皮肤中的病毒可在常温下存活几个月;如置于50% 甘油盐水中,更可长期保持活力;在节肢动物体内可存活25d。 本病毒对乙醚敏感,但能抵抗去氧胆酸盐。这是粘液瘤病毒独特 的性质,而在其他痘病毒,对乙醚和去氧胆酸盐的敏感性是一致的。

本病毒具有8种以上的抗原成份,将病变组织中的病毒与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实验,出现3--5条沉淀线,且与纤维瘤病毒的可溶性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既有每个病毒特异的沉淀线,也有共同的沉淀线。患纤维瘤后康复的家兔,虽对粘液瘤病毒的攻击仍有感染性,但病情较轻,且不死亡,病毒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沉淀以及中和抗体;本病毒可与纤维瘤病毒发生非遗传性复合现象。将粘液瘤病毒置75℃加热或用乙醚处理,使其完全灭活,随后加入活的松鼠纤维瘤病毒,混合后接种家兔,因粘液瘤病毒与纤维瘤病毒整合后复活而使家兔发生典型的粘液瘤。

本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常于接种后3d左右产生痘斑样病变,或呈现融合,或为直径0.5—1mm的散在痘斑,病毒可在鸡胚中继代。常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的痘斑计数法进行病毒滴定,也可在许多种类的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包括兔、豚鼠、仓鼠、大鼠、鸡和人的组织培养细胞。常应用兔肾、兔心脏和兔皮肤等细胞培养物,因其敏感性和病毒产量均高。而在其它细胞中,仅日龄很小的大鼠细胞能够支持病毒生长,豚鼠细胞也常需要适应1—2代后,才能具有较高病毒产量和产生比较规律的细胞病变。子兔肾细胞培养物内感染病毒使细胞核发生空泡化,并出现嗜酸性胞浆内包含体,约在接种后5—6d,细胞单层上出现直径为3 mm的蚀斑。

病毒存在于病兔全身各处的体液和脏器中,尤其眼垢和病变皮肤的渗出液中含毒量最高。

病毒对石炭酸、硼酸、升汞和高锰酸钾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用0.5%一2.0%的福尔马林可在lh内能使之灭活。

粘液瘤病毒有许多毒株,但有代表性的是南美毒株和加利福尼亚毒株,每个毒株之间在毒力和抵抗性方面有差异。毒力最强的毒株,如标准实验室毒株、洛桑毒株和加利福尼亚、毒株,可引起超过90%的死亡率。毒力最弱的毒株,如神经粘液毒株和诺丁汉毒株,所造成的死亡率不到30%,由于毒株之间的毒力不同,所产生的痘样病灶及蚀斑也不同。南美毒株引起的痘样病灶很大,蚀斑也很大,而加利福尼亚毒株产生的痘样病灶小且空斑也不明显。

流行病学

本病最早在南美的乌拉圭爆发,此后不久传播到南美其他国家。1930年经墨西哥传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目前在美国西部各州仍有本病的地方性流行,一些国家想利用本病传染性快,死亡率高的特点来消灭危害当地农牧业生产的野兔,把粘液瘤病毒放入野生家兔和野兔群中人工引起本病的流行,澳大利亚于1926年引进病毒,经过二十多年的试验后,到1950年来把病毒放入野兔群中,开始时传播较慢,后来即迅速传播,到1953年澳州大陆的兔死之严重。此后经过十年的自然选择,野兔群中出现了对粘液瘤病毒具有抵抗力的品系,强毒株也只能引起25%的死亡率,而没有抗病能力的兔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与此同时,粘液瘤病毒本身在自然界也发生遗传学上的变异[https://www.novmv.com/],到第四年,显著致弱的毒株已取代强毒株,成为占优势的毒株。自然致弱的毒株引起的疾病病程较长,症状较轻,更有利于媒介(昆虫)的传播,使病毒在自然界持续存在。通过病毒和宿主双方发生的自然变异,最后达到一种平衡,使两者都能持续生存下去。1952年法国也采取了同样方法,病毒仅在18个月内传遍了整个法国;比利时、德国和荷兰,并越过英吉利海峡传到英国。近几年更有向亚洲扩散的趋势。据1976年世界动物卫生年鉴记载;叙利亚和巴林已发现本病。1976年有33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本病的发生。其中以捷克和澳大利亚最为严重。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只能侵害野兔科的动物,家兔、欧洲野兔、高山野兔、巴西白尾灰兔,丛林白尾炭兔和佛罗里达白尾灰 兔均易感,而北美黄色野兔,某些棉尾兔以及欧洲的褐色野兔和山地野兔对本病具有完全的抵抗力。

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直接与病兔以及排泄物接触或污染有病毒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接触传染。在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节肢动物媒介,最常见的是蚊子和跳蚤。病毒在媒介昆虫的体内并不繁殖,仅起单纯的机械性传播作用。伊蚊、库蚊、按蚊、免蚤、疥螨、虱和蚋等吸血昆虫,肉食的秃鹰和嗜食死尸的乌鸦等鸟类以及蓟类植物的刺都可以传染本病毒。在潮湿和多蚊地区,该病大量传播。在冬季蚤类是主要传播媒介,本病毒在兔蚤体内能存活105 d以上。

症状

由于病毒毒株之间的毒力差异很大,且不同品种和品系的兔对粘液瘤病毒的易感性也各不相同,因而该病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很大差异。下面重点介绍在南美、美国加利福尼弧、澳大利亚和欧洲发现的主要毒株在易感家兔所引起的临床症状。

乌拉圭和巴西的野兔是粘液瘤病毒的储主,蚊是其传播媒介,当家兔被带毒蚊子叮吸后,病毒在被叮吸部繁殖,约在一周后出现一个局限性肿癌肿胀,然后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形成病毒血症从而到达全身的皮下组织,并产生与上述一样的粘液瘤病变,从而引起垒身性肿瘤样肿胀。最急性型,在感染后7d死亡,其主要表现是限睑水肿,临死前大脑抑制。以加利福尼亚毒株引起的最为常见.急性型:病兔大多于出现症状的7--15d内死亡,死前症状较明显。加里福尼亚毒株所致的急性型,是在感染第6--7d发生眼睑水肿,呈下垂外观。同时在肛门、外生殖器、口和鼻孔的周围常可见点性水肿,在第9或10 d出现皮肤出血和死前惊厥。少数能活到10 d以上的病兔,则出现脓性眼结膜炎和耳根部水肿等,常见于其它毒株所引起的临床症状。

毒力很强的南美毒株在易感家兔引起的死亡率可高达100%感染后3—4d就可出现肿瘤肿胀,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全身性肿瘤肿胀.首先出现眼的炎症,眼睑肿胀,由结膜流出的大量分泌物最初呈浆液性,但迅速变为脓性,病眼于1—2d即因肿胀而不能睁开.鼻内也有分泌物。脸和耳部出现肿胀,头部可能变形。生殖孔发炎,并流出脓性分泌物。存活两周病兔的肿块显著充血,最终发生坏死。病程长的病例还可出现鼻炎,可导致肺炎和呼吸困难。病兔在整个病程期间仍保持食欲。死前出现惊厥,死亡通常发生在感染后8—15d;毒力较弱的南美毒株或澳大利亚毒株,所产生的症状较轻,仅有轻度水肿,少量鼻漏和限垢、界限比较明显的胂块,死亡率较低。

在欧渊流行的兔粘液瘤病,主要是以强毒的洛桑株和一些弱毒株为主。强毒株引起的死亡率达100%。临床症状与加利福尼亚毒株所引起的不同。欧洲粘液瘤病的特征是迅速增生而隆起的大的肿块,7d以后通常为紫色到褐色,第10 d肿瘤破溃,流出浆液性液体。出现全身性肿瘤肿胀,但在体部很少见到。颜面部明显水肿,使头部呈狮子头外观。从眼和鼻腔内流出浆液性分泌物,自然致弱的欧洲毒株,以诺丁汉毒株为代表,所引起的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肿块隆起不明显。病兔康复后,机体可出现滴度很高的抗体。

病变

主要是以皮肤肿瘤以及皮下显著水肿,尤其是颜面和天然孔周围皮下水肿。患病部位的皮下组织聚集多量微黄色,清朗的胶样液体。液体中除有许多嗜酸性白细胞外,还有部分正在分裂的组织细胞,即所谓粘液肿瘤细胞。皮肤可出血。胃肠道的浆膜下有瘀点和瘀斑,加利福尼亚毒株所引起的尤为常见。心内外膜下也可能发生出血。此外,某些毒株还能引起脾脏肿大和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出血。

病理组织学,皮肤病变主要是累及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全身肿胀组织有特异肿瘤构造。根据所感染的毒株不同,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增生或变性变化不等,如细胞肿块,空泡变性。皮肤肿瘤由未分化的间质细胞的原发性增长所致,这种间质细胞变为大的星形细胞,称为粘液瘤细胞,胞浆内含有嗜酸性色涵体,姬姆萨染色为紫色,维多利亚蓝染色为蓝色。色涵体内有蓝染的球菌样颗粒,全部结构很象鸡痘的鲍林格氏体,这种结构称为原生小体。粘液瘤细胞位于均一的粘蛋白性基质中,基质内有散在的毛细血管和浆液性细胞。有时血管内皮增生,管腔变窄,甚至完全阻塞,使肿瘤组织因缺氧而发生坏死。在早期,被覆在 肿瘤上面的上皮细胞正常,或出现增生或变性。各种上皮细胞都可有胞浆内包涵体,但棘细胞层尤为突出。

其它器官的病理变化仅反映了粘液瘤疾病是全身性疾病的性质。肺泡上皮和淋巴结及脾脏的间质细胞有类似皮肤上皮的增生变化。皮肤、肾脏、淋巴结、睾丸、心脏和胃肠道可能有灶性或间质性出血。淋巴结、脾脏、肺泡和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常有变性和坏死。在淋巴结、骨髓、子宫、卵巢、睾丸常有类似于粘液瘤细胞的星形细胞。

诊断

本病的症状和病变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综合流行病学可作出准确的诊断。但对毒力较弱的粘液瘤病毒引起的非典型病例,或因兔群有较高的兔疫能力,病情或病变不严重时,诊断比较困难。可采取病变组织切片作检查,寻找星状的粘液瘤细胞以吸取肿瘤组织接种敏感家兔作敏感试验。必要肘可采取病变部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随后再以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等方法鉴定。

防制

应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中进口兔和未经消毒的兔产品以防本病的传入。毗邻国家发生流行时,应立即封锁国境线。从国外进口兔和兔产品原料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港口检疫,在有本病的国家中,常用免疫接种控制传播媒介和用各种方法避开吸血昆虫,扑杀病兔,销毁尸体,彻底消毒等方法进行控制。英国用肖朴氏勉纤维瘤病毒疫苗,家兔接种后第4d产生抗体,免疫力可达一年之久,保护率在90%以上。近来有人用经过兔肾细胞人工致弱的MSD/B株制成活毒疫苗,对兔无危险,而具有很强的免疫性,比外,也可采用牯液瘤病毒鸡胚或细胞株制成灭活苗,对兔安全有效。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