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鲟鱼养殖新技术【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鲟鱼养殖新技术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境内野生的鲟鱼有8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利亚鲟。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鲟鱼养殖新技术。

13.jpg

鲟鱼养殖新技术

一、池塘条件

鱼池面积为15~50米2,要求内壁光滑,水深0.7~1.0米。有独立的供水,能不定期地补充新水,并可以充分地排水。

二、放养

放养前对养殖池彻底清洗,安装好拦网,并用浓度30~50毫克/米3高锤酸饵溶液进行消毒,消毒后清洗池子,放水待放苗。

选择元病无伤、健壮活泼、规格整齐的苗种放养,体长为10~15厘米,每亩放养600~1000尾。

三、管理

(一)投喂量与投喂方法具体根据天气的情况有所变动。投饵量,前期按鱼体重的5%~7%投喂,后期按鱼体重体重的4%~5%技喂,具体可根据摄食情况而定。日投饵2~4次。每次投喂时定时、定量将饵料均匀投撒于池中。

(二)水质管理水质要求清新,每天排污1次,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苗种阶段每隔7天清池1次,成鱼阶段15天清池1次,保持池内清洁及水流畅通。水位苗种阶段保持在0.3~0.4厘米,成鱼阶段为0.4~0.6厘米。水位交换苗种阶段3~4次/小时,成鱼阶段2~3次/小时。养殖期间溶氧在6.68~10.48毫克/升,pH值7.78~8.56,平均温度10.1~22.3°C为宜。

(三)日常管理随时观察鱼活动及摄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应,每天做好天气、水温、投饵、防病及鱼类生长抽查情况记录。

四、鱼病防治

鲸鱼在苗种和成鱼阶段较少发生病害。平时以预防为主,用3%~5%的食盐水进行水泥池消毒,以被度为1%~3%的食盐水进行鱼种消毒,以高浓度高锺酸何进行工具消毒。发现鱼病及时进行防治。

一、养殖池塘与水质要求

鲟鱼是高溶氧鱼类,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5℃,溶解氧的适宜含量要求在6mg/L以上,低于1.5mg/L会出现死亡。养殖池塘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2m左右,要求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考虑到其对水质的特殊要求,以有地下水可经常注入的池塘为佳。为防止其他野杂鱼苗进入,入水口处一般用20目的筛绢作拦网。

二、苗种放养

1.清塘与消毒。苗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每亩用量300-400kg,以杀灭野杂鱼、病菌及有害生物;苗种放养前,还须先用5%的食盐水溶液洗溶苗种20分钟,然后再投放鱼池,人池第二天开始投喂。

2.放养规格与密度。鲟幼鱼在2月龄时已具有成年鲟鱼的基本特征,所以一般放养规格为每尾309左右,放养密度为每亩为1000-1200尾。池塘主养俄罗斯鲟鱼,为有效利用水体,可适当搭养鲢、鳙鱼。因为鲢、鳙鱼为上层鱼类,俄罗斯鲟为底层鱼,各自活动不受影响;另外,鲢、鳙鱼还能摄食浮游生物,净化池塘的水质环境。搭配比例以每亩水面搭养鲢、鳙夏花4500尾为宜。

三、日常管理

俄罗斯鲟鱼为杂食性底层鱼类,幼鱼以底栖生物、水生昆虫为食,成鱼则以水生昆虫、底栖生物及小型鱼类为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过驯化可以摄食人工饵料。

1.鲟鱼的驯化。鲟鱼的驯化难度比常规鱼类大,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以下5种:①直接用颗粒饲料投喂。虽然需时较短,一般为1—2周,但成活率低,仅为35%-40%;②活饵和颗粒饲料交替投喂。此法驯化时间长,约需8周以上,驯化成活率可达40%~50%;③软颗粒投喂。在饲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活饵制成软颗粒投喂,约需3周可完成驯化,成活率在50%以上;④用活饵研浆浸泡干颗粒饲料投喂。需晾至半干后投喂,驯化约需2周左右时间,成活率超过75%;⑤活饵引诱法。将水丝蚓等活饵洗净研浆,洒入池中的饵料台,让鱼嗅到水丝蚓的味道后,刺激其食欲:然后撒少许人工配合饵料,如此持续l周后,逐渐减少活饵料量,直至完全适应配合饵料。显然,后三种方法效果好,驯化时间短,成活率高,宜于推广。

2.饵料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饲料,促进其健康生长。

(1)定时。每天3次,即8时、14时、17时各投一次。

(2)定位。每亩鱼池设饵料台1-2个,饵料台面积为6m2,设在投喂方便、向阳和水体交换好的地方,以利于鱼的摄食。饵料台控制在离池底20era左右,平时集中饵料台投喂,使鱼逐渐形成条件反射而觅食。

(3)定质。配合饲料要求新鲜、蛋白质含量高。一般体重409到成鱼阶段的饲料组成要求蛋白质含量达到45%左右。

(4)定量。投饵量的确定主要根据水温、鱼体大小、吃食情况及气候因素等综合考虑,掌握“八分饱”的原则。鲟鱼在适温范围内,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大,水温18 ~20℃,按鱼体重4.5%投喂:水温20—24℃,是鲟鱼生长速度较快的时期,按其体重的5%投喂;水温24-28℃,虽然摄食量很大,但生长速度缓慢,考虑到经济效益,按鱼体重的4.5%投喂:在阴雨天或雷雨之前则要停喂。

投喂时先撒少量饵料,引鱼至饵料台,待鱼群聚后,再大量投喂,约需15分钟;当大部分鱼吃饱后再少量投撒,整个投喂过程20分钟左右:最后还要清除残饵,以免败坏水质。

16.jpg

3.水质控制。俄罗斯鲟是高溶氧、冷水性鱼类,根据此习性,可采取隔天换水的方法,换水量为水体的30%一50%。在夏季高温期,升高水位至2.5m,并加大换水量,改隔天换水为每天换水1/3,换水时不可大排大灌,采用全天微流水,边排水边进水的方法,这样既可降温,又能够增加水中的溶解氧;秋季温度有所下降,水位保持2m,每天换水量为1/5,池水恶化时,排除旧水,注入新水。

4.加强巡塘管理,严密注意浮头。主要观察鱼的活动、吃食以及水质状况等,以便及时调整养殖措施。巡塘每天至少需要3次,即黎明时分观察水温、水色及池鱼有无浮头迹象;日间结合投饵检查水质及池鱼有无浮头预兆:盛夏季节,天气变化突如其来,最好在半夜前后增加一次巡塘,以及时制止浮头,防止泛池事故发生。

由于俄罗斯鲟对溶氧的要求较高,因此养殖过程中防池鱼浮头应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浮头在黎明发生,为轻浮头,因为日出后,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浮头便逐渐消失;如果浮头发生在半夜前后即为重浮头,因为夜间水生植物需消耗氧气进行呼吸,溶氧有减无增,而距次日日出还有较长时间,因此浮头只会越来越重。从浮头的范围来看,鱼类在池塘中浮头为轻浮头:如扩散到池边,整个池面都有鱼浮头即为重浮头。另外,发现鱼浮头后,用声响或手电光刺激,稍有惊吓即下沉者为轻浮头:如池鱼受惊吓不下沉、反应迟缓者表明浮头时间较长,程度已较重。

解救浮头的有效措施是立即开动增氧机,同时结合排灌水,使水呈流动状态,也可准备一些氧化钙等化学增氧剂以备紧急抢救之用。值得一提的是,发现鱼浮头切不可惊慌失措,不可马上去捞除死鱼,因为那些浮头搁浅的鱼受惊吓后,挣扎窜游,而此时水中氧气很少,底层已无氧气,浮头的鱼本身已筋疲力尽,若惊吓后下沉水底,就再无力上浮,反而会加速其死亡,因此要特别注意。

5.疾病防治。俄罗斯鲟的抗病能力较强,只要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喂,切忌暴食,并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基本可避免疾病的发生。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