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泥螺的养殖与加工技术[农广天地]【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泥螺的养殖与加工技术[农广天地]

泥螺的养殖与加工技术[农广天地]  视频来自:CCTV农广天地

[农广天地]泥螺的养殖与加工技术(20130903):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吐铁一名泥螺,俗名泥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在江、浙、沪一带称黄泥螺,因其贝壳为黄色。自古我国民间就有吃泥螺的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都把它作为海味珍品。经腌渍加工的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泥螺体内所含的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成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了宾馆宴席 上“八珍冷盘”中必不可少的一道海味佳肴。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泥螺的产量和销量直线上升。本片向广大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了泥螺的捕捞和加工全过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相关知识:

泥螺是腹足纲、后鳃亚纲的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的潮间带滩涂,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选择养殖场地:泥螺的养殖场地以风浪小、潮流畅通、流速缓慢、地势平坦、涂面稳定、涂质为泥质、表层泥油较厚的高潮区中、下段滩涂为佳。以泥为主的泥沙质滩涂,也适宜养殖。2、建造养殖田:在养殖场地滩涂四周挖泥筑堤,建成土塘。堤底宽1.5米左右 ,顶宽70-80厘米,高70-80厘米,土塘面积以300-700平方米为宜,以便于养殖管理。土塘建成后,在塘的内侧四周挖一道宽30-50厘米、深20-30厘米的环塘沟。养殖的涂面要进行浅翻,翻土20-30厘米,并把翻过的涂块捣碎、耙细、耙平,捉除敌害生物,再用推板堆平推光,使涂面平坦、涂泥细腻、光滑,建成泥螺养殖田。播苗前1-2天,用药物清塘。清塘后进水1-2次,冲刷掉残留药液,然后蓄水20-30厘米,进行播苗养殖。

泥螺的养殖与加工技术[农广天地]【库百科养殖网】3、播苗:用聚乙稀单丝织成的淌袋,在半人工育苗场或自然海区泥螺密集处。轻轻刮取泥螺苗,并用海水洗净,去除杂质后即可播入养殖田养殖。播苗季节以2月中旬至3月底为宜。最好选择阴天或早晚干潮时播苗,不要在雨天播苗。雨天淡水过多,不利于泥螺生长。播苗时,将螺苗装在筐里运至养殖场地,顺风撒播,播苗密度视涂质和养殖环境优劣而定,一般每100平方米播苗600-750克,苗种规格为12000-14000粒/公斤。若涂质好,可适当增加播苗密度。4、养殖期管理:每天巡塘,观察泥螺的生长情况以及塘内水色、水位、及时修补堤坝。及时换水,大潮汛的起水头开塘换新水1次。在风浪等因素引起塘内浮泥淤积过多时,要增加换水次数,并利用换水干塘露滩机会,下塘用手把表层涂泥摸细、摸匀。换水同时,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节水位,冬季气温低,蓄水要深些(30厘米左右),换水时应结合晒涂,促使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的繁殖。小潮水时,通过施肥(施肥量为氮1ppm,磷0.1ppm)培育底栖硅藻,促进泥螺生长。5、适时收获:泥螺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5月份就可开始收捕,此时,泥螺能达到200-240粒/公斤,起捕方法一般是人工拣捉。

水体富营养化搜渔利获悉,局部水体、滩面富营养化及赤潮的频繁出现,使大片滩涂养殖贝类出现死亡。死贝再次污染滩面,继发性病原-

水体富营养化

搜渔利获悉,局部水体、滩面富营养化及赤潮的频繁出现,使大片滩涂养殖贝类出现死亡。死贝再次污染滩面,继发性病原细菌大量发生、传播疾病,带来恶性循环,导致滩涂养殖条件更加恶劣,引起更大面积的死亡现象。

苗种质量差

苗种放养后出现死亡或存活率低[/],往往都发生于苗种购自外地的野生苗。泥螺放苗季节一般在早春农历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间,因泥螺苗小,在气温低、阴雨天气,野生苗种一般不会爬出滩面,采捕野生苗的商贩就采用一些药物喷洒滩涂表面。使幼泥螺不堪忍受而纷纷爬出滩面,这样,方便了苗种采捕,但这些泥螺苗虽暂不会死亡,其活力、体质已受到很大影响,放养后不易钻潜、极易被潮水冲走或出现死亡,且生长缓慢。

极个别的卖主,将刮来的泥螺苗用淡水浸泡,以求种苗吸水后增重而增加收益。泡淡水后的苗种,表面上看起来光滑、干净、杂质淤泥少、个体大,但经淡水泡后的幼泥螺活力极差,一周内就很容易死亡,钻潜滩涂后则不易再爬出来,死亡后导致涂面变黑、变臭,往往造成这片涂面的继发性病害发生,使随后几批放养的苗种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苗种的运输方法、运输时间、运输过程中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也普通存在,也是导致泥螺苗种活力下降、质量变差的原因。

用药量过大

用药量过大是造成养殖泥螺死亡的直接原因。虽已明令禁止在滩涂上使用三唑磷,但个别地方仍在继续使用,且使用浓度日益增高。据室内毒性试验结果表明,1.5ppm三唑磷使成体泥螺出现麻痹、足部异形、爬行能力差、足的吸附力弱等症状,而在养殖场地,喷洒三唑磷远远不止这个浓度。

片面、盲目追求高密度放养也是造成泥螺死亡的原因。在养殖后期表现更为突出。随着泥螺生长,摄食量增加,滩涂上油泥日益减少。因为食物缺乏,部分泥螺生长受抑制,表现为生长缓慢或不生长,至起捕季节,有些个体仍很小,体重相差一倍以上。而采捕季节的死亡泥螺往往是小个体泥螺,这与饵料缺乏、营养差、体质弱有一定关系。

养殖底质环境老化,腐殖质逐年积累,超过了海区滩涂的自净能力,也是致病原因之一。几年前泥螺养殖根本无大规模的死亡现象发生,且生长良好,生长速度快、体质健壮。泥螺养殖连续3年~4年后,则极易出现死亡。目前的泥螺养殖,放苗前清涂、翻耕不彻底,长期养殖势必导致底质老化,使泥螺体质变差、抗病能力减弱、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能力变差,而易出现死亡。

泥螺苗经2~3个月养殖,一般在5月份收捕。6月份放养的泥螺苗至8~9月陆续起捕,俗称桂花泥螺,此时的泥螺品味稍差,产量也低。起捕常用手工捉捕,捕大留小。端午节后,尤其在炎热天气,白天泥螺极少爬到滩面上,可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捕捉泥螺。

捕捉后的泥螺可撒播在土池中吐泥沙,土池每平方米可投放4~6kg泥螺,撒播前应在土池内注满水,撒播后活水流动,12小时内换水量达200%,以消除泥螺体表黏液,并保持海水中有充足的溶氧,使泥螺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在水温25℃~39℃,盐度15.67‰~28.80‰条件下,经过2~3天的暂养即可吐尽泥沙。

泥螺起捕后用海水冲洗除去泥沙、杂物即可鲜销。鲜螺用盐腌制,成品称之咸坯,咸坯泥螺经过黄酒洗、泡、调味后装瓶封口即成市售瓶装醉泥螺,在4℃以下低温冷藏保质期在4个月。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