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投饵养殖自身污染的损害与对策【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投饵养殖自身污染的损害与对策

李长义 (黑龙江省讷河市老莱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161346)

养殖自身污染是指因为养殖活动自身因素导致养殖水体及其邻近水域污染物含量超过正常程度,使水体生态功能受到影响的水体情况。自身污染主要起源于养殖进程中固态和液态废物的排放,如残饵、动物粪便和排泄物以及固态物质的溶出成分等。除此之外,养殖进程中投放的肥料、消毒剂、抗生素和其余药物也是自身污染起源的一部分。

1 损害

养殖自身污染所产生的废物主要为残存的饵料、鱼类的粪便和排泄物。这些废物中最终将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为所含的营养物质如氮、磷和有机物。养殖进程中,无论是以小杂鱼粉碎加工成的鱼糜、鱼块,还是配合饲料,投喂后都不能被充分利用,未摄食部分和鱼类粪便进入水体,沉积毕竟层。固态废物的多寡与养殖方法、养殖品种、饵料类型和管理方法有关。据报道,网箱养殖场沉积率为5千克/平方米/天。底质的有机物富集的效应之一便是其中的异养有机体耗氧增长,对沉积物进行分解,放出氮、磷等无机营养物,刺激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生长,在缺氧的情况下还释放有毒的氨和硫化物,障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因为溶解性无机氮是沿岸浮游植物生长的制约性营养盐,养殖区人工投饵活动为邻近水域带来的氮、磷、维生素及铁、锰等微量元素的数量,特别是含氮营养盐,为浮游植物的增殖和富营养化的发生供给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外,随着底质氧饱和度的改变,底栖生物类群不断发生演替,大型底栖动物品种和生物量减少。这主要是底质有机物富集,耗氧增长,当需氧量超过供给量时,底质会变为无氧态,从而改变了底质的化学和生态学。

2 对策

池塘生态系是一个半人工节制的生态系。人工放养使被养殖的鱼种群成为该系统中的绝对优势种群,同其他人工养殖生态系一样,池塘养殖中也存在着残饵不断产生的问题,残饵溶出的氮、磷营养物质不但影响养殖水体环境自身而且成为一个污染源。

制订和完善各种相关法规,加强宏观调控。应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并联结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养殖区域全面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判别环境容纳量或养殖容量。二是将工业排污的管理方法引进到养殖业中来,征收水体养殖排污费或养殖污物排放税,起到节制和减少水体养殖对环境影响的作用。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刺激下,许多养殖自污都是养殖容量超标的结果(www.613935.com)。因此,经过养殖容量的研究可将养殖密度节制在水体承载量以内,使养殖污染物不致于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如水交换所能供给的物质循环通量、水体中其他生物对多余营养盐的吸收能力等。因此,判别养殖容量是养殖业可延续发展的需要。

优化养殖结构。利用不同养殖生物的生理特点,进行多品种混养,有利于养殖生物自身和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充分利用和发挥养殖水域的生产潜力。

改良投饵技巧,提高饲料品质。残剩饵料的生成是形成养殖自身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饲料品质,如饲料的颗料粘合度、转化率等,必将对减轻水体污染大有裨益。如经过提高饵料的转化率,减少磷的含量,在养殖产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而起源于鱼类养殖的磷的排放量仅增长了30%。另外,经过提高投饵技巧,如定时、定点投饵,判别适宜投饵量,设定投饵台等,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和残饵的生成量。一是定期抽样检查网箱内鱼群的增重量。一般间隔7~10天检查一次,然后根据网箱内鱼群的规格大小和总重量调整下阶段饲养管理的投饵量。二是根据以往生产实践进行推算。如掌握某种鱼类相同规格的各阶段生长率和饲养过程中的存活率,即可推算出各饲养阶段网箱内鱼群的总重量,由此可以确定投饵率和投饵量。应用这种方法时,不必每隔7~10天捕捞一次检查鱼群的生长状况,可避免影响鱼类生长。三是采用放养量、存活率、增重比和经验饵料系数来估计全年的投饵量,然后按水温高低分配投饵率和投饵量。

养殖污水经过净化后再排放,能够有效减少养殖区域和邻近水域的营养负荷。最容易的方法是积淀解决,使悬浮物积淀于池底。而较为完善的废水解决装置则由颗粒物分别装置,生物反应器和充氧装置组成。经过解决的废水可显然减少颗粒悬浮物,氮、磷含量和化学需氧量。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