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绵羊肠毒血症的诊治分析【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绵羊肠毒血症的诊治分析

摘要:羊肠毒血症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软化为主要特征,可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分析和剖检变化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镜检、毒力检查可确诊。如若该病发现早,可直接往病羊腹腔注射青霉素,可救治部分病羊,但还应以预防为主,平时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

2016年3月4日,长治市城区五马办事处某村刘某饲养的绵羊发生猝死,来电求诊;接诊后,五马兽医站立即派两名兽医出诊。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疑似为绵羊梭菌性疾病。最终经实验室确诊为由魏氏梭菌引起的羊肠毒血症。

1发病情况

刘某共饲养绵羊150只,母羊52只,公羊7只,哺乳羔羊27只,断奶羔羊30只,育肥羊34只。舍饲圈养,粗饲料以干玉米秸秆为主,精料以玉米、豆腐渣为主。每年做春、秋两季免疫口蹄疫、三联四防苗、羊痘,2015年开始免疫小反刍兽疫。经畜主刘某主述:2 016年3月3日早上喂羊时,发现有1只死羊,且前1天无任何症状,3月3日白天又有2只羊死亡,临死前主要表现为反刍停止,不采食,呼吸急促,突然倒地、尖叫、抽搐死亡,死时口吐白沫,呈反弓状态,腹部鼓气严重,3月4日早上又发现2只死羊,死亡的5只羊均为膘肥体壮的青年羊。在兽医对羊群观察过程中发现有个别羊精神沉郁,目光呆滞,走路不稳,步态僵硬,头总向一侧后看,走路时点头,不停摇尾。随后兽医对不正常的羊进行了临床检查,死亡羊进行剖检,疑似为绵羊梭菌性疾病。后经实验室确诊为羊肠毒血症。

2.流行病学

羊肠毒血症是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D型)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是一种急性非接触性经常发生的传染病。因该病由产气荚膜杆菌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因此叫羊肠毒血症,因该病死亡羊的肾脏多软化又称为软肾病。该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多见软化为特征。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本菌可产生多种毒素,根据毒素特性将魏氏梭菌分为A、B、c、D、E、F六个毒素型,羊肠毒血症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D型魏氏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及病羊的肠道和粪便中,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无运动性的粗短杆菌,在羊体内能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略偏于一端,在感染羊肠道内大量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外毒素是引起羊死亡的主要原因,外毒素具有溶血、坏死和致死的作用。该病经消化道而发生内源性感染,以绵羊为多,山羊较少,膘情好的青年羊最易感,更容易死亡。

3临床症状

膘肥体壮青年羊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软化是羊肠毒血症的主要特征。实际该病有急性和亚急性两种类型,急性者突然发病,呼吸急促,突然倒地、尖叫、口吐白沫、肌肉震颤、抽搐,大多在1~3小时内死亡,死时呈反弓状态。流行后期该病一般呈亚急性,病程稍长,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目光呆滞、走路不稳、步态僵硬、头总向一侧后看、走路时点头,不停摇尾,有的病羊发生腹泻,死亡前有恐惧表现。

4剖检变化

兽医人员分别对3月4日病死的2只羊进行了剖检,发现该病以内脏、消化道弥散性出血,肾脏软化为主要特征。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切面外翻,质脆;胆囊、脾脏肿大充满胆汁;肺充血、水肿;肾脏变软成面团状;腹腔血红色积液,暴露空气后凝结成黄色胶胨物质;全身淋巴结及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瘤胃、真胃、小肠黏膜全部呈紫红色弥漫性出血,肠系膜有出血点,小肠内充满气体;膀胱黏膜有密集的针尖状出血点。

5诊疗

根据流行特点,结合临床诊断和现场剖检初步诊断为羊梭菌性疾病,兽医人员随即采取病死绵羊的肾脏、肠内容物带回实验室制成涂片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粗短梭状杆菌,在菌体的中间或略偏于一端有较大的椭圆形芽孢,经瑞氏染色可见菌体周围有荚膜;再对肠内容物检查和中和试验,发现为D型魏氏梭菌感染确诊。

经初步诊断为羊梭菌性疾病后,未进行实验室诊断前,兽医人员采取了以下紧急防治措施:一是对每只未发病的羊紧急接种2头份三联四防苗(羊快疫、羊猝狙、羊黑疫和羊肠毒血病),二是每日2次对亚急性病羊腹腔直接注射青霉素320万IU;三是使用0.2%的火碱对圈舍进行消毒,使用0. 05%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水槽和食槽进行清洗消毒。疫情得到控制,没有再死羊。

6分析与体会

由于羊肠毒血症发病急、死亡快,大多时候发现病样已来不及救治,所以应以预防为主,平时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羊圈严格消毒,铺垫干净垫土,并撒上生石灰,防止羊只采食被病原菌污染的饲草或饮水;春秋两季做好免疫T作。一旦发现羊感染该病,对发病羊群紧急预防接种,圈舍、用具彻底消毒,可控制该病的流行,立即对病羊腹腔直接注射青霉素,可救治部分病羊。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