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方法【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2-04-25|点击次数:

羊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诊断及其防控方法

1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羊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往往被忽视,一般在24h内发生死亡,或在清晨检查圈舍时发现已经死亡。

急性型。病羊体温明显升高,超过41℃,精神沉郁,低头、弓背,呆立不动,拒绝走动。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停止反刍。眼结膜发生充血,不停流泪,接着分泌黏脓性物质。有浆液性、脓性鼻液从鼻孔流出。咽喉发生肿胀,颌下和咽背淋巴结发生肿大,出现咳嗽、流涎,导致呼吸困难。有时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液的粪便,经过3~4天发生死亡。

亚急性型。病羊体温有所升高,食欲不振。鼻孔流出透明状的黏性鼻汁,伴有咳嗽,导致呼吸困难。排出稀软粪便,并混杂有黏液或者血液。往往卧地不起,拒绝走动,即使迫使走动也会出现步态蹒跚的现象。

慢性型。病羊精神沉郁,采食量明显减少,反刍停止,且眼结膜存在充血;鼻腔内开始存在浆液性鼻液,之后变成脓性鼻液;出现流涎,且混杂有泡沫。体温常处于41~41.5℃范围内,经过2~4天有所降低,但依旧保持在40℃以上。

2. 实验室检验

组织涂片镜检。无菌条件下,取病羊新鲜血液以及病死羊的淋巴结、脾脏、肝脏等作为病料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呈单个、成对或者短链状排列的球菌,且呈革兰氏阳性。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血液、脾脏和肝脏,分别接种在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能够发现在培养基上长出露珠状的透明微小菌落,呈灰白色,且菌落周围形成口型溶血环。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显微镜下检查,能够看到呈短链状或长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生化试验。挑取细菌培养物进行多种生化试验,结果发现病菌能够使葡萄糖、乳糖、蔗糖、蕈糖发生分解,无法使山梨醇、甘露醇、菊糖发生分解,且不能够液化明胶。

3鉴别诊断

羊快疫,主要是由于感染腐败梭菌而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是6~18月龄的羊容易发病。往往会发现病羊在放牧过程中直接在牧场上饲喂或者清晨发现在圈内饲喂,通常是体况比较肥胖的羊只容易发病。

巴氏杆菌病,也叫做出血性败血症,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引起,任何年龄的绵羊都具有易感性,山羊相对较弱,其中羔羊比较容易发生,尤其是哺乳羔羊。通常通过呼吸道扩散,且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病。最急性型能够在数分钟或者数小时内就发生死亡。

4 防控方法

疫苗免疫。每个羊场根据各自的实际条件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其操作,避免发生链球菌病。羊场一般可在每年2~3月份适时皮下注射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灭活苗来预防该病,不论体重、体型大小,每只用量都为3mL,对于小于3月龄的羔羊可经过2~3星期再进行1次重复注射,能够持续至少6个月的保护。

加强饲养管理。圈舍加强消毒,尤其是疾病流行期间可增加消毒次数,一般每3天进行1次。消毒过程中,还要对圈舍进行清扫,并对粪便集中采取统一处理。合理配置日粮,确保含有均衡营养,适当增加饲喂量,控制膘情适当,注意保暖。如果羊场条件允许,可提前备足干青贮饲料,促使羊群饮食进一步保持平衡。

应急处理。羊场发生该病时,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或者就地进行扑灭。对于病羊以及疑似病羊都要采取隔离观察。隔离舍内要适当抑制空气流通,防止羊链球菌病原体不断蔓延,但每天对舍内要采取1~2次消毒,注意消毒前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对于疑似病羊,在隔离期间要保持舍内空气流通良好,防止病菌在狭小的舍内不断积聚而造成二次传播,同时每天对舍内也采取1~2次消毒。在消毒过程中,需要统计羊群中出现临床特征的数量,如果发现反刍停止或者流涎的情况,则必须将其隔离到单独的舍内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病羊和疑似病羊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万IU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肌肉注射5mL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 2mLl0%林可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静脉注射由500mL 5%葡萄糖生理盐水、5mL 10%维生素C以及适量20%安钠咖液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病羊还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即取30g紫草,20g陈皮,20g牛蒡子,lOg甘草,20g黄芩,30g石膏,30g连翘,20g玄参,50g板蓝根,20g升麻,20g薄荷,20g栀子,lOg僵蚕,20g柴胡,30g桔梗,20g黄连,30g知母,加水煎煮后给其灌服,以上药量适合体重为40kg的羊只使用。此外,如果病羊下颌关节等部位出现脓肿,要将其切开,促使脓液流出,再使用0. 1%双氧水对其进行冲洗消毒,再使用o.9%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并涂抹适量的磺胺软膏。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