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水产 养殖场(戴溪:一条青鱼育出农业支柱产业)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08|点击次数: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年底,这块鱼塘就可以’起鱼’了。”7月22日下午三点,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戴溪村南场,连片的鱼塘水面在炎炎烈日的炽烤下静谧地闪着波光。养殖户杨惠南顶着烈日,熟练地将饲料撒向鱼塘,平静的水面瞬间沸腾了。

戴溪:一条青鱼育出农业支柱产业

洛阳镇戴溪村南场是戴溪青鱼的养殖中心,由此辐射至周边的东尖村、朝安村、洛阳村等近20个村,养殖面积超过2100余亩。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洛阳戴溪地区就掀起了养殖青鱼的热潮,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鱼产业。青鱼是四大家鱼之首,又名螺蛳青,鱼的肉质细嫩且鲜美,蛋白质含量超过鸡肉,是淡水鱼中的上品。味道鲜美、肉质紧实的戴溪青鱼,是长三角地区百姓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一条鱼成为农业支柱产业。1970年,杨惠南的父亲杨福兴杨福兴率先养鱼,起初规模只有2亩水面,到2001年,核心养殖场的面积为200亩,辐射全镇青鱼养殖面积最高达2800多亩,年产青鱼1100余吨。2003年,杨福兴组织成立常州市杨程禹渔业专业合作社,创建了“戴溪青鱼”水产品品牌,2014年7月注册更名为“武进区洛阳南苑家庭农场”。2020年农场经营收入350万元,实现效益40万元,戴溪青鱼销往全国各地。 “正宗的戴溪青鱼体形瘦长,鱼身是乌青色,摸上去比较硬,鱼鳞不容易掉。与普通青鱼相比,戴溪青鱼的肉质更紧实。”跟丈夫杨惠南一样,46岁的张霞飞对青鱼的习性了如指掌。 张霞飞说,戴溪青鱼须养在水质未受污染的池塘,以螺蛳等天然活物喂养,使其肉质紧凑,而且一尾青鱼从鱼苗长到10余斤重,至少需要四年的时间,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戴溪青鱼因此而闻名。“太湖禁捕后,为了保证鱼的品质,我们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最终决定用粗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专用配方饲料代替螺蛳,目前一亩水面的成本在一万元以上。” 几十年来,农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建立了渔民培训室,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室,已成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常州市最大的商品青鱼集约化生产中心。戴溪青鱼这一品牌也先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常州市民最喜爱的名优农产品、常州市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 为进一步助力戴溪青鱼的发展。洛阳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给水产业发展注入专业技术支撑,也为科技创新整合有效资源。已形成青鱼养殖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实现青鱼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2020年,农场建设了戴溪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服务站,为全镇水产养殖户打印合格证,用合格证搭建池塘与餐桌的安全桥梁,夯实水产品安全可追溯建设的基础。 “戴溪青鱼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是武进的一张绿色名片,美食名片,更是乡愁名片。”洛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洛阳将坚持用好水养好鱼,用好鱼造品牌,积极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良性互补。 目前,杨惠南也在积极探索,用戴溪青鱼制作成鱼干、鱼罐头等深加工产品,以此延长水产品产业链。同时,积极发展电商,将戴溪青鱼及深加工产品输向全国。 交汇点记者 万小珍 通讯员 邱添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