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螃蟹养殖条件(大闸蟹饲养技术管理要点有哪些?)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1-18|点击次数:

#人工大闸蟹怎么养殖成活率比较高?#

大闸蟹饲养技术管理要点有哪些?

(1)投饲:蟹苗培育一般不采用肥水方法。因为当大眼幼体变态为幼蟹后,主要营底栖生活,攀爬水草,捕食不到浮游动物,肥水对水质会带来不利影响。

在蟹苗下池后,可以从其他池塘捞取适量的大型浮游动物投喂,一旦发现变态成幼蟹后,则应立即停止。

由于早期水温低,天然饲料生物难培育,所以最好预先培育大型浮游动物,并捞出足量冷藏备用,若这种做法有困难,蟹苗放养后即投喂人工饲料。

特别是放苗后前几天所投的饲料种类相衔接,以免突然改变饲料种类影响放养蟹苗的摄食。

蟹苗和幼蟹投喂的料,一般是把去头、去皮、去骨、去内脏的鱼肉绞成鱼糜,然后用40目筛绢布滤过,60目漂洗后,加水全池泼洒;或上述鱼糜和鸡蛋制成蒸蛋羹(不加水),再用经40目和60目筛绢搓揉的鸡蛋颗粒加水后全池泼洒。

具体投喂量:放苗后1周内,每天投喂8次,间隔3小时1次;日投喂量为放苗量的200%。按鸡蛋与鱼糜1:3~5的比例配制蒸熟,用60目筛绢搓洗过滤,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池四周多洒。1周后,当变态成仔蟹后改投鲜鱼糜,每天投6次,每天投饲量为塘内蟹重的150%,且以傍晚为主。变成Ⅲ期仔蟹以后改用绞碎的鱼肉、豆饼糊或麸皮,按2:1比例配制混料投喂,投饲量按池中蟹重的100%计,日投饲量为4~6次,夜间多投。如果发现水草不足,要及时补充一些新鲜水草。

(2)水温:早春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尤其棚内外气温相差10℃左右,所以要做好温度调节工作。晴天如果气温过高,可以把大棚的塑料布向上翻起,通通气。阴雨天气或刮大风则要把大棚的塑料布加固好。如果后期的气温回升得快,大棚侧面的塑料布可以不放下来,使棚内水温保持稳定。

大闸蟹饲养技术管理要点有哪些?

(3)水质:幼蟹培育期间,要经常加注新水。加水时要用40目筛绢布进行网滤,每2~3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量要看棚内外水温差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采用少量多次换水方法。换水时间最好选择在晴天中午。蟹苗入池时水深保持30~40厘米,水温保持18℃以上。蟹苗入池后前一周不换水,室外水温高时每天少量加水3~5厘米,使水深保持到50~60厘米,1周后至3周内每天换水5~10厘米,保持水位最高,每次换水温差不超过3℃。3周后每天换水2次,每次40厘米,同样保持水位最高。每天测水温数次。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4)增氧:大眼幼体入池后连续充大气不停机,发现大眼幼体脱壳变成仔蟹即改为间隔充气。一般每开机增氧充气半小时,停机1小时,保持每天充气8小时。通常晚上、中午及凌晨至上午8时多开机增氧,并根据天气及仔蟹活动情况及时开机增氧,后期以小气量充气为主。

(5)防病:培育期间,每隔15天左右用2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每20~25天用复合维生素拌饲料投喂。用量是每100千克饲料加复合维生素8克,保持水草生长,在饲料和水体中采用微生态调节制剂,保持生态平衡。

5.室外常温培育

在室外培育蟹种的蟹苗以5月上旬后的为好,可分别用网箱、土池、水泥池培育Ⅴ期仔蟹。其中以土池培育效果最好。水泥池和网箱培育Ⅴ期幼蟹的规格较小,大小参差不齐,成活率也低一些。主要是因为水泥池和网箱的面积相对较小,密度较大,水质不易控制,幼蟹摄食不均,网箱操作也不方便。

(1)土池培育要点:池塘选择与大棚土池相同。池塘东西向长、南北向短,黏壤土质,面积以600~2000米2为好,独立塘口或在大塘中隔建均可,水深0.8~1.2米。培育池塘预先除去淤泥见新塘底。排水口处挖一集蟹槽,大小为2米2,深80厘米,塘埂坡比1:1.5以上。除发苗塘外,其余塘内挖环沟和十字沟,沟宽1~1.5米,深0.6米。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或铝板设置防逃设施,其上加1米高的网衣,防逃设施支撑为木桩或竹竿。

4月上旬塘内灌足水引敌害动物出洞,用密网拉网然后杀灭甲壳类等敌害生物,1周后排干池水,4月下旬重新注水,并以生石灰消毒,每公顷用量2500千克。

预先距塘周2~3米处用丝网等拦一圈投放水草,拦放面积至少为总面积的1/3,为蟹苗蜕壳、栖息提供附着物。

发苗塘配0.75千瓦的充气增氧泵1台,并分装2条白色塑料管于塘内,管上扎有均匀的通气孔。塑料管架离塘底约10厘米。蟹苗下塘后立即充气增氧。

放苗前10~15天,一般在4月20日前后,加注新水10厘米。如果是老塘,塘底较肥,每公顷施过磷酸钙30~40千克;如果是新塘,塘底较瘦,每公顷另加尿素8千克或者腐熟牛粪尿3000千克。

放苗前加注新水20~30厘米,新水占整个塘水的50%~70%。加水应过滤,严防敌害进入。水色以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50厘米左右为好。

塘水调至藻类为主,兼有轮虫、小型枝角类时蟹苗下塘最理想。如果有条件,测定水中NH3-N、NO2-N、pH,如果超标,应将老水抽掉,换新水下苗。放苗时,先将蟹苗箱放置在塘埂上,淋洒几遍池塘水,然后将箱放入塘内,倾斜地让蟹苗慢慢的自动散开。放养密度约1000只/平方米。

大眼幼体放养后的3天内以塘内的浮游动物为饲料,直至变态为Ⅰ期仔蟹时,若池中天然饲料不足,可在其他池中捞取浮游动物或预先冷冻贮藏的浮游动物投喂或增补人工饲料。

Ⅰ期仔蟹后便可投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投饲量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3~4次投喂,傍晚投饲量为全天的60%,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

Ⅲ期后,投饲量为蟹体重的50%,1天分2次投喂,直至变态为Ⅳ期仔蟹。此后投饲量减少至20%,同时搭喂浮萍草,直至20~25天后,变态成Ⅴ期仔蟹为止。投饲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大眼幼体刚下池水深60~80厘米,前3天可不加水,但需不断充气增氧。变态成Ⅰ期仔蟹后,塘内如出现红虫,必须用灯光诱集捞取,以开水烫或冷冻后再投喂。此时逐步加新水,直至水深1~1.2米时,再换水,换水方法为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是池水的1/4~1/3。同时,每隔3~5天,以生石灰化水后的澄清水来调节水体pH值,一般保持pH值在7.5~8,通过增氧,使水体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培育过程中,适时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

发苗塘的蟹苗经20多天培育成Ⅴ期仔蟹后即可分塘,控制培育。

(2)水泥池培育要点:水泥池培育幼蟹具有占地面积小、产量高、易捕捞、成活率高等优点,但基建成本较高,水质变化大,管理要求精细。

①水泥池的建造:水泥池一般呈长方形,面积10~20平方米为宜,有独立进出水口。

池底向出水口略有倾斜,出水管一端设一排污水池或井,上面用筛隔开以不逃苗为度,下设排污管。

大眼幼体阶段要求水深1米左右,变态成Ⅰ期幼蟹之后水深控制在20~30厘米。水泥池顶部应设防雨遮荫设施,根据需要还应有防逃设施,尤其是池的四角要设防逃板。

还必须建造淋水或充气增氧设备,淋水设备可设于高位池,底部埋上钻有淋水眼的短竹管或硬塑料管等,套上后一端扎紧。

充气可用鼓风机连接打眼塑料管沉于池底。为了保证水质良好,还应配套沉淀池、滤网、砂滤池、饵料培育池、水泵等。

池中多投放沉底水草等供幼蟹栖息攀爬。水草既可起到改良水质的作用,又可作为幼蟹的饵料。

②放养:放养前3天用,100~200毫克/升漂白粉消毒后用过滤水冲洗干净,进水待周。放苗一周前培育淡水枝角类(红虫)。放苗时要注意蟹苗的温度适宜,用培育池水淋苗数遍后才能下水。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条件和管理水平而异,一般的放养密度为0.6万~1.5万只/米2。

③管理:a.光照强度不应超过2000勒克斯。b.开始2~3天应以增氧、淋水为主,以保证环境稳定,投喂红虫等活饵料可避免水质恶化。之后换水要勤,换水温差不宜超过3℃,并及时排除池底污物。c.投饵应以红虫、水蚯蚓等活饵料为主,辅以蛋糕、鱼糜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植物性饵料为一次性准备,如水草一次投足。幼蟹期间以鱼糜和略加咸味的粉糊为主,可做成挂面状,悬挂在幼蟹栖息的水草丛中。

投喂原则应以每次量少但又要充足,次数勤,投放均匀,颗粒大小根据体格增长,使之适口,先小后大。饵料质地先细后粗,蜕壳阶段增加蛋壳粉,具体投喂要根据观察摄食情况随时调整。

大眼幼体阶段日投量一般为体重的80%~150%,仔蟹期日投量一般按体重的10%~30%安排。日投量的30%在白天投喂,70%傍晚之后投喂,并要及时清除残饵。

管理上日夜有人值班,责任心要强,要根据天气变化、水温、水质、溶氧、摄食、生长、底质等情况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蟹苗、仔蟹数量和生长情况,可观察池周蜕出的皮壳作为参考。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以调节生态平衡。

(3)网箱培育要点:这种方法培育仔蟹,成本较低,操作方便灵活,易于推广。网箱可放池内或置于湖泊、水库、河道等水域之中,也有人在稻田开沟设网箱,用泵形成循环流水,效果也较好。

网箱不宜过大,一般以长4~5米,宽1米,高1米为宜,用聚乙烯线缝合,箱底铺设较密的筛绢。为便于操作,网箱最好固定于箱架,箱架再用木桩固定,以免被大风吹翻。

网箱在水面按交叉棋盘式排列,一般箱距2~3米,行距4~5米。网箱开口一般在顶部,可安装尼龙拉链,便于自由开闭观察、投饵和管理。

设置网箱的水深应在1米以上,置水位较稳定的缓流处。一般箱体浸入水中3/4,箱内每平方米投放沉底和漂浮性水草1.5~2.0千克。

蟹苗放养密度随网箱所处的水体环境有所不同,一般为1万只/米2左右。投饵方法和投喂量参照水泥池培育。动物性饵料以绞碎的新鲜鱼虾、肉糜、蛋糕为主,动物性饵料不足可加喂菜饼、米糠和麦麸等。管理时要注意防风防逃,并防止老鼠咬破网箱,要勤刷箱体,一般3~5天洗刷1次。

如清晨发现大批幼蟹在网箱边或爬上网箱盖,甚至底部发现有死亡蟹,说明缺氧,应立即对箱体外的水域进行冲水,带动箱内水体流动。网箱培育成活率较高。

6.Ⅴ期幼蟹出池

对Ⅴ期幼蟹,一般是利用其攀爬水草的习性进行捕捞。每天上午和下午各1次,每次用手抄网把水草捞起,捉出幼蟹后把水草再放回原池,这样反复进行。经过多次捕捉后,幼蟹的数量明显减少。最后利用夜晚放干池水,进行手捉。

还有些地方利用幼蟹喜欢攀爬顶水的习性进行捕捞。首先在水泵的出水管下面铺一块聚乙烯网布,然后用水泵往池内冲水,这时大批幼蟹溯流而上攀爬跌水,过一段时间停止冲水,把聚乙烯网布的4个角提起来就可以捕到大量幼蟹,如果晚上加灯引诱,效果更好。也可以反复进行。

如果准备分次收集,可用筛绢制作的捞海,兜在水草丛下面轻轻抖动来逐次收集幼蟹。

起捕的仔蟹经过筛选,按规格分塘放养。

7.Ⅴ期幼蟹培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池水盐度、透明度、饵料种类等因素对Ⅰ期仔蟹成活率高低有一定影响,但蟹苗质量是影响Ⅰ期仔蟹成活率的决定性因素。

(2)不同质量的蟹苗,在M~C2的变态发育过程中,其表现各不相同。优质蟹苗在M~C2的变态成活率均在75%以上,C2期后经正常管养,生长和成活率正常;而黑、白、红、黄多色混杂的杂色苗,在育苗池内及池底即可见大量的死苗,从M投放于仔蟹养殖池后的第二天,即见有部分大眼幼体死于池边或水草上,至C2期已有20%左右M死亡,变态为C1后,出现大量上滩死亡现象,成活率极低,M~C2的变态成活率最低甚至只有8%,且至C2期时仍有较明显的死亡现象。


大闸蟹饲养技术管理要点有哪些?

体表附有丝状菌或聚缩虫等的苗往往变态到M期的死亡率极低,而变态为C1后的3~4天内大量C1上滩死亡,M~C2的变态成活率最低的为25%,最高的也只有35%。镜检Ⅰ期仔蟹,发现体表有大量脏物,个别个体有聚缩虫及丝状细菌,特别是口器周围更多,已明显阻碍了个体的摄食,消化道食物少或没有。也有较明显的C2期死亡现象,至C3期后才相对稳定。

(3)菌血病、体表附着物是影响蟹苗质量的主要因素:患菌血病的蟹苗,外表为体色发白,苗体瘦小。这种批次的蟹苗整体表现为黑、白及黄色多色混杂,胃内多无食物,镜检血淋巴液中有多种弧菌或杆菌,体表红色素扩张,活力表现为游泳力下降,趋光性差,多在水底无力游动,身体白浊,最终死亡。其发生多与培育水体中细菌量有关。

细菌含量过多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体表丝状细菌、聚缩虫等异物对大眼幼体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而胃部发白的“白头苗”的比例超过15%以上时,对蟹苗质量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健康育苗是优质蟹苗的技术保证。另外,河蟹的大眼幼体在淡化过程中,其体内某些结构及相关机能也发生一定的变化,此时蟹苗处于不稳定状态,当其达到6~7日龄,淡化4天以上,育苗池水盐度小于5%后,才逐渐适应了在淡水中生长、发育,此时蟹苗的甲壳已经变硬,在采捕、称量和运输时才不易受伤。

(4)早期低水温期池上加盖塑料大棚,5月上旬后则可直接放苗入池。每日早晨8点和下午2点测定池水水温。池内水草覆盖面积为池面的50%左右,最多不超过80%。水草投放时间在放苗3天以前。池内有充气增氧条件的,每100平方米水面,可放养优质蟹苗1.5千克。

(5)水草在水体中分布均匀程度、根系发达程度,会影响投喂饲料的下沉,也会间接影响大眼幼体和幼蟹的摄食、生长、变态速度以及幼蟹生长的同步性。

(6)长途运输途中喷水,切忌用漂白粉消毒过的自来水。

(7)育苗期间的幼体密度过高,大量饵料投入和幼体排泄物、残饵等很易使育苗池水水质恶化。育苗期间使用抗生素,虽能抑制因水质恶化产生的某些细菌,延缓其死亡时间,但长期使用后,细菌产生抗药性,且水环境及幼体体内未被杀灭或抑制的细菌会因菌群失衡而大量繁殖引起肌体感染,出现二重感染,使这种苗在以后养殖过程中不断死亡。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可减少换水量,提高成活率。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