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致富经水蛇养殖(近年比较火爆的养殖品种-泥鳅,前景光明)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2|点击次数:

泥鳅繁育养殖技术

A

近年来,由于农药、化肥及工业废水等污染河渠沟田等泥鳅生息场所,使天然的泥鳅产量大为减少;再加上捕捉过度,泥鳅的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积极开展泥鳅养殖有着良好市场前景。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繁殖和饲养,而且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大,所以在农村发展泥鳅养殖是生产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
一、泥鳅苗种的来源
  目前泥鳅的苗种不象青、草、鲢、鳙等由鱼苗场生产供应,养殖所需苗种一般都来自天然捕捉的苗种,然后放到专门池塘饲养,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不宜提倡。泥鳅的人工养殖必须走人工繁殖的道路。
  人工繁殖泥鳅苗简单易行,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不经催产自然产卵繁殖。就是把按一定标准选择的亲鱼(有雌有雄)放入产卵池内,放上人工鱼巢,只要水温适宣,便不久可见鱼巢上粘满卵粒。然后将鱼巢轻轻捞起,放到孵化池内孵化,即可孵化出鱼苗。孵出3天左右,待卵黄吸收完能自由游动并开始摄食时,便可收集起来转移到鱼苗培育池中饲养。一种是进行人工催产,通过人工授精或自然产卵繁殖。
  所谓催产就是向成熟的亲鱼体内注射一定量催产剂,促使亲鱼发情产卵。催产剂注射到选择好的亲鱼体内,经一段时间(称效应时间)泥鳅便会发情和产卵。泥鳅亲鱼便会自行产卵在备好的鱼巢上,这叫自然产卵。若约计到了效应时间把鱼捕起,人工将卵子和精液挤出来混和在一个器皿内,令其受精,混和后立即撒到鱼巢上,即可孵化。孵比出的鱼苗处理与不经催产自然产卵繁殖的鱼苗相同。
二、泥鳅苗种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育苗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消池,并施禽畜等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粉、玉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饵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经育苗池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进行成鳅饲养。
三、成鳅养殖
1、池塘鱼种培育
(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随养殖规模而定,一般为100~250平方米,池塘深0.7~1米,可用砖、石砌成,进、出水口处要用铁丝网或朔料网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池塘砌成后,用水泥抹平,待凝固后放入肥泥25~30厘米深。并注水30~50厘米深。
(2)清塘:按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趁热全池泼洒进行消毒,以杀灭池内寄生虫、病源菌和改良肥泥性状和增加钙肥的效能,清塘7-10天后药性消失,即可放幼鳅人池饲养,注意放苗前一定要“试水”后再放苗。
(3)苗种放养:每平方米水面放养3~4厘米长的幼鳅50~60尾。鱼种阶段,池子面积可适当大一些,水深一些,有流水条件的还可以加大。
(4)投喂管理:投喂人工饲料,包括米糠、麸皮、鱼粉、蚕蛹等。投饲量5~6月份为泥鳅体重的4%,7~8月份加大到8~10%,9~10月份可再降到4%。每天投喂两次,下午最好在傍晚时投喂,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2/3。7~8月份泥鳅摄食高峰期,每天增加到投喂3次。水温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时及雷雨闷热天可不投饵。据介绍目前部分地区采用膨化饲料进行投喂取得良好养殖效果。
(5)水质管理: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施肥,培养浮游生物。热天水温达到30℃时,要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
(6)收获:据有关资料介绍,4厘米左右的鱼苗经三个月的饲养能长成10厘米11克的泥鳅鱼种,大的可以出售,小的可以越冬后以鱼种养成成鱼。池塘单养120天,亩产成鳅鱼种340~435公斤。
四、疾病防治  
  随着近年泥鳅养殖技术的成熟,放养密度日趋增大,泥鳅病害时有发生,且一旦发生病害,死亡率较高。通常病害防治要本着“重在防治,有病早治”的原则,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及投喂管理。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泥鳅常见疾病的防治。
1、水霉病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产动物真菌病之一,也是常见疾病之一,此类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5-26℃均可生长繁殖,最适温度13-18℃,水质较清的水体易生长繁殖。造成此种病的因素大约有:一是受伤或局部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抵抗力下降,组织变坏);三是季节交替时易发生。
  泥鳅目前多为自然苗,苗种下塘前多易受伤,加之此时水温正适合霉菌的生长,因而水霉病为泥鳅苗种期间常见病之一。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从而杜绝病菌来源,从而可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
(2)放苗前对池水严格消毒。
(3)捕捞时操作要细心,防止鱼苗受伤。
(3)一旦发生该病,应在早期进行治疗为好。对得病的苗种可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或采用宏扬镇海生物防护有限公司生产的“水霉净”。曾资料介绍偏方:每亩使用5kg萺蒲、0.5-1kg食盐,对15-20kg人尿,全池泼洒。
2、红鳍病
  又名赤鳍病、腐鳍病,大多由一种杆菌引起。泥鳅被感染后,鳍、腹部及肛门周围有充血发白并溃烂症状,有些则有出血斑点、肌肉腐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等现象。
防治方法:种苗放养前用“苗种平”消毒。治疗可用“双氧片”或“强氯精”泼洒,严重时连续使用2次,同时按饲料重0.3%中拌入“氟苯尼考”进行投喂5-7天。
3、肠炎病
  亦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症状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治疗方法:①每50千克泥鳅用“新鱼血止”5克,饲料中按饲料重5%添加“鱼用多维”拌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②每50千克泥鳅用7.5克大蒜素拌料投喂5-7天,第一天投喂药饵量加倍。
4、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寄生所致。病鱼体表和鳃组织损伤,鱼体逐渐消瘦发黑、衰弱死亡。防治方法: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水溶液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5-0.7mg/L,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鳅活动情况,以免出现药害发生;或每100平方米池溏用苦楝新鲜枝叶5公斤煎水后全池遍洒,也有较好疗效。
5、其它寄生虫病。 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防治方法:可用0.3mg/L“灭虫精”化水全池泼洒。
五、收获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习性,收获时捕捞比较困难。因此,在收获时一般采取如下方法。
  干塘捕捞 这是一种捕捞较彻底的方法,多在年终收获时实行。先将池水抽干,在池底挖1-2个集鱼坑或排水沟,池水抽干后,泥鳅大部分便集中在集鱼坑或排水沟中,然后用手网捕捉。尚有少数泥鳅仍钻入池泥内,要发动人逐块检查捕捉。
  注水诱捕 泥鳅具有溯水逃逸的习性。捕捉时,在注水品附近的集鱼坑内铺设网片,然后,从进水口缓慢注水,在新鲜水激下,泥鳅经常聚集在注水口附近,并落在集鱼坑内,定时缓慢地抬起网片,捕捉泥鳅。
  香饵诱捕 泥鳅喜摄食带有香味饲料。捕捞时,将炒米糠、玉米鱼粉混合料、炒簧 粉、花生麸(豆麸)粉等具有深郁香味的饲粉放在鳅笼或网袋内进行诱捕,可捕到池中部分泥鳅。
  暂养 泥鳅捕捞后,最好放在流动的河水中暂养1-2天,以便排去鱼粪,恢复体力,适应远途运输并消除泥土味,提高食用价值。在河水中暂养,因河水含氧量高,可适当密养。若不靠近河流,可用水泥池微流水暂养,并安装增氧泵,防止缺氧浮头。在暂养期间,要加强值班巡视,防止水蛇、食鱼鸟钻入网箱捕食泥鳅。

A-泥鳅不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一种美昧佳肴,还有补血益气、壮阳利尿等药用价值。不仅为国内各地消费者所喜欢,还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价格一直看好。 下面提供两种养殖方面的要领供大家参考。
B、
一、苗种繁育
1.亲鱼选择。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份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 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繁殖期用手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生殖期挤压腹部有精液流出。
2.催产孵化。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为了提高产卵率,使产卵集中一致,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 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雄鳅则减半。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1:2或1: 3放人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人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池中自然孵化。若采用人工授精繁殖,注射激素后将雌雄鳅分别静养在水缸或网箱内, 12小时后如发现雌鳅自动排出少量卵子,或用手轻压腹部有卵子流出,即可进行人工授精。将亲鱼的卵子和精子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到面盆等容器内,充分混合受精。受精卵可粘附在鱼巢上,置小鱼池中自然孵化。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3.鳅苗培育。泥鳅苗孵出3天后卵黄囊即消失,能自由游泳、摄食,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在小池中孵化的可原池培育)。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 尾。育苗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以50-100平方米为好。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清池,并施禽畜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池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性饵料,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总体重的2%-5%,后期8%- 10%。经育苗地喂养1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人池塘、稻田或木箱中进行成鳅饲养。
二、成鳅饲养
1.池塘养鳅,选择房前屋后,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酸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塘。面积一般为100-250平方米,深0.7 -1米。池塘可用砖、石砌成。进、出水口处要用铁丝网或塑料网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池塘砌成后,用水泥抹平,待凝固后放入肥泥 25-30厘米厚,并注水30-50厘米深,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7-10公斤加水溶解,全池泼洒以杀灭寄生虫、病原菌,且有改良肥泥性状和增加钙肥的效能,清塘7 天后药性消失,即可投放幼鳅。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3-4厘米长的幼鳅50-60尾(总体重25克左右),如果水能流动,放养量可适当增加。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须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饵料及麦麸、米糠、豆渣、枯饼等植物性饵料。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一般占泥鳅总体重的5%-10%。最好早、晚各投饵一次。当水温降至15℃以下或升到30℃以上及雷雨闷热天可不投饵。在投饵季节,还应根据水质的肥瘦进行施肥、培养浮游生物。水温达到30℃时,要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当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 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 12 月-翌年2月可不投饵,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2.稻田养鳅,凡泥质、弱酸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饲养泥鳅。放养前,适当加固田埂,进、出水日要加设金属网栏,以防泥鳅外逃。在田中开挖1个或几个面积为2-3平方米、深60厘米以上的坑。与坑相通,开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30-40厘米。坑和沟的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这既作稻田水浅或热天水温太高,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尾重0.4-0.5克的幼鳅,每亩可放10公斤左右(2-2.5万尾)。稻田养鳅要与种稻紧密结合,一般靠水稻施肥时增殖的天然饵料为食,再适当投喂些糠麸、枯饼、蛆蚓、蚕蛹粉、动物内脏及生活下脚料等,开始每天每亩投喂0.3-0.4公斤,以后逐渐增加到4-5公斤,饵料要投放在沟、坑中。水稻中耕追肥时,最好在阴天进行,以球肥深施为宜。尽量少用农药,必须用时要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井应在阴天喷洒。要防止因投喂过量,以免高温缺水冲灌时水质变坏。经常检查拦塞进、出口,以防泥鳅逃逸。
3.木箱养鳅。木箱规格一般为1米×1米×1.5米,空间容量为1.5立方米。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厘米的注、排水口,并安装金属网目。箱底填人20厘米厚粪肥、泥士,最上层为泥土,保持箱内水深30厘米-50厘米。木箱可放在向阳流水处,使水可从一只孔流进,另一只孔排出。几只箱可联在一起,搞联箱养鳅。每箱放养体长3-4厘米的幼鳅1-1.5公斤(2500-3500尾)。放养后,每天可投喂糠麸、蚕蛹、蚯蚓等做成的团状饵,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1. 5%-2%,分早晨、中午、傍晚3次投喂。在下雨时要防箱水外溢,而致泥鳅逃出,还要防止农药等污染水源进入箱内。
三、疾病防治
1.水霉病。泥鳅苗孵化中,遇有低温和阴雨天受精卵易发此病,可用1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进行预防和治疗。受伤的泥鳅也易染此病,严重时会引起死亡,可用2%-3%食盐水浸洗5-10分钟防治。
2.腐鳍病。由杆菌引起,症状是背鳍附近肌肉腐烂,严重时背鳍脱落,鳅体内侧浮肿,并有红斑。防治可用每毫升含30-40微克的土霉素或金霉素、氯霉素溶液浸洗8-10分钟。
3.寄生虫病。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寄生。可在池内泼洒 0.7ppm硫酸铜杀灭车轮虫和舌杯虫,泼洒0.5ppm晶体敌百虫杀灭三代虫。
4.生物敌害。泥鳅的生物敌害较多,蛇、鸟、鸭等都吞食泥鳅,均应予预防。孵化期间蛙类、夹子虫、水蜈蚣吞食和夹死泥鳅苗,影响育成率,可将蛙捕移于其他池中,用95%晶体敌百虫5ppm全池泼洒,也可用煤油灯诱捕夹子虫和水蜈蚣。

近年比较火爆的养殖品种-泥鳅,前景光明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