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养殖扶贫申请利润(贫困户“尕杜儿”变身养殖大户“杜老板”)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2|点击次数: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娟娟

“这栏是马上要出栏的,出栏后销往主城区各大超市,城里人对我们乡里的土猪肉赞不绝口,所以销量一直很不错,都有点供不应求了”养殖大户杜恩春开心地说。

贫困户“尕杜儿”变身养殖大户“杜老板”

杜恩春是土门关乡林马村的脱贫户,凭着自己的勤劳和一股子韧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能手,依靠党的惠民扶民富民政策,以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创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如今年出栏生猪达到400头,年纯收入近18万元,并带动周围百姓共同致富,成为土门关乡产业发展致富的“领头雁”。

“我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他一边给猪圈消毒一边感慨道。以前的杜恩春家可以用贫困潦倒来形容,母亲一级残疾,没有经济来源,因要照顾母亲,他更是出不了门打不了工,生活十分窘迫。2015年,他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5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让他看到了希望。在资金紧张、养殖技术缺乏的情况下,真正办起养猪场,其困难可想而知。亲戚朋友都劝说他:“不要搞养殖了,这样太冒险了,还不如把资金入股到其他地方,等着分红好,最起码没风险。”但他不服输,起早贪黑,苦心学习生猪养殖技术,虚心向他人请教,积极参加区乡举办的养猪技术培训班,抓住一切提高自身管理技术和生猪养殖技术的机会,学到优秀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养殖技术。当年建成面积达1500平方米,存出栏量300余头的养殖场。他通过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当年收入过万,成为村里第一户脱贫户。

贫困户“尕杜儿”变身养殖大户“杜老板”

“这一路可以算得上是风雨兼程,从最初的疑惑,失望到中间的观望、叹息再到现在的勃勃生机,酸甜苦辣的滋味都尝了,但是党和政府一路的支持和关怀,使我信心倍增,我也暗自发誓我一定好要把产业发展好、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我要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佼佼者,那时候我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的深刻涵义,我也看到了我的家乡从破旧落后到万象更新的华丽蝶变。”他激动的回忆着,笑容中带着满足感和幸福感。

从养殖场出来,在他整齐干净的小院里,他说“养殖业不同于一般产业,他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手段看上去划得来,但实际是断了持续发展的路子。做生意就要讲究诚信,我始终坚持科学养殖、绿色养殖,我不能辜负党对我的信任,我更要回馈帮扶过我的村两委及乡党委政府,为林马村的产业振兴趟出一条路”。信誉迎来八方客,不论市场如何,他的生猪销售总是供不应求。现在的他不仅把生猪养殖产业搞的红红火火,还利用现代媒体学起网络直播卖货,猪饲料销售一年利润可达15多万元,现在村里人提起杜恩春都竖起大拇指,他也成为土门关乡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

贫困户“尕杜儿”变身养殖大户“杜老板”

问到他对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想法时,他说“好日子是靠干出来的,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我现在已经摆脱贫困,接下来我将进一步扩大养殖,带动群众搞好生猪养殖和饲料销售,帮助更多的群众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他为600余户农户教授生猪养殖技术,带动320多户农户通过饲料加工实现增收,通过为180余户养殖户赊购饲料的方式帮助农户发展生猪养殖,现在的林马村生猪养殖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同时,他始终关心着村里的大事小情,为村庄发展出点子,为邻里困难献力量,几乎在村里的各个角落都有他的身影。他给父老乡亲捐款捐物、助老助残,那个之前总要靠村民救助的“尕杜儿”不见了,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杜老板”。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