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蛋鸡养殖计划书(蛋鸡养殖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3-12-03|点击次数:

蛋鸡养殖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一、育雏计划的拟定

1.进雏数量

每批育雏数量应与育雏舍、成年鸡舍的容量大体一致,考虑到弱雏、无混入的公雏、疾病等因素,进雏数应稍多余蛋鸡舍所容纳的只数。通常简便计算,进雏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进雏数=成年鸡位×1.08,即想养10000只产蛋鸡,约进10800只鸡雏。

蛋鸡养殖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2.进雏时机

在拟定进雏计划时,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育雏季节、市场行情等因素。如人工能完全控制鸡舍环境条件的大型养殖场,受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可根据鸡场的鸡群周转计划,实行全年性的均衡育雏。而广大农村的养鸡户,则需要根据自家养殖条件,选择合适的季节育雏,以便于幼雏达到生产标准。春雏(3月-5月)育雏室气候转暖,空干燥,利于疾病防控,鸡雏成活率高;产蛋期正逢国庆、中秋、元旦、春节,一般行情较好;但开产时天气炎热,采食少,蛋重轻。夏雏(6月-8月)因天气暖和,育雏成本低,但天气炎热、潮湿,鸡群容易发病,饲养难度高;产蛋期正逢春节过后的低价期,一般行情较差。秋雏(9月-11月)温度适宜,利于育雏,育雏成本也较低;但蚊虫较多,疾病防控是重点;开产后距离秋季换羽时间较短,产蛋量略低。冬雏(12月-翌年2月)气候寒冷,需加温补光,育雏成本高;因气候寒冷,易因通风不良引发呼吸道疾病;育成顺应季节,能提早开产,但因发育不够成熟,蛋个较小;产蛋期正逢节假日,行情一般较好。

3.制定养殖规程

育雏计划需要制定详细的饲养管理规程,包括防疫、饲喂方式、温湿度及光照管理等,并要严格执行。此外还应做好育雏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

二、育雏舍修葺及设备检修

育雏前要对育雏舍进行全面检查,及时修补破损、漏风的地方,老鼠洞要堵严,灯光亮度要均匀。保温设备(如火炉、暖气、电热伞等)要检修,育雏设备(如育雏笼、食槽、饮水器等)要准备充足。

蛋鸡养殖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三、育雏舍及设备消毒

良好的卫生环境与隔离措施是防止鸡群感染疾病的关键。鸡群在一个具有良好隔离与彻底消毒的场所中,争取全进全出制,是防止致病因子积累而影响生产性能的最好方法。所以育雏舍及舍内所有设备应在进雏前进行彻底的打扫和消毒。

首先要将所有可以搬动的设备移出舍外,小的部件可浸泡于消毒液中,大的部件应刮净、冲洗和消毒。待冲洗和消毒后,将其放在干净的场所。第二步,要铲除所有旧的垫料、饲料、杂物等。第三步,将育雏舍彻底打扫干净。墙壁及烟道也要注意打扫和消毒;水泥地面要充分刷洗,然后用2%-3%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泥土地面要铲去一层表土并换上新土。食槽和饮水器(非金属)可用1%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还要消除育雏舍外所有废物,割除杂草,对不平整的地面做适当处理,避免日后积水滋生蚊蝇。最后,将所有设备移回原处,待接雏前一周时,对育雏舍进行熏蒸消毒。方法为:密闭所有门窗,按每立方米育雏舍体积用福尔马林15毫升、高锰酸钾7.5克的剂量,熏蒸消毒时,鸡舍温度应不低于10℃、相对湿度应在60%以上。先把高锰酸钾放入加热容器内,然后倒入福尔马林(容器的容积应为福尔马林用量的10倍左右,以防药液溢出),两药接触后立即产生大量烟雾,工作人员要迅速撤离,密闭24小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48小时后,再关闭待用。消毒后鸡舍要闲置7天后再进雏,使用前应再进行一次喷雾消毒。

蛋鸡养殖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四、饲料、药械的准备

育雏前要准备好雏鸡的饲料,每只雏鸡应准备1.2-1.5千克的配合饲料。此外还需要准备好常用的药品、疫苗、器械,比如消毒药(要准备2-3种不同的消毒药)、抗生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防疫用的疫苗、注射器等。

五、接雏准备

接雏的前两天,要安装好育雏笼,并进行预热试温工作,使其达到标准要求(33℃),并检查是否能保持恒温。同时鸡舍内的甲醛气味要基本排除干净。随时联系确定鸡苗到场时间。鸡舍需预热,使室温达到32℃-35℃,提前2小时放入准备好的饮水器,使水温达到20℃左右。

蛋鸡养殖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六、幼雏的选择

挑选优质健康的雏鸡,剔除病雏、弱雏,是提高育雏率和培育高产蛋鸡的关键一环。那么如何挑选健康鸡雏,首先在订购鸡雏的时候,要对种鸡场的情况进行摸底。要尽量选择饲养规模较大,饲养管理水平高,孵化技术和管理到位,口碑良好的种鸡场。

鉴别鸡雏的时候,先看雏鸡的大小和颜色,要均匀一致,羽毛整洁,雏鸡的喙、腿、趾、眼等无异常。将雏鸡握在手中,手感温暖,饱满,挣扎有力,雏鸡的 腹部大小要适中、平坦,脐部愈合良好、干燥、有绒毛覆盖、无血迹等。肛门要干净,无粪便粘着。鸡雏眼大而有神,反应灵敏,随时注意环境动向。雏鸡的叫声要响亮清脆,不嘶哑、不喘气困难。

蛋鸡养殖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来源:开犁

作者:■12582农信通畜牧兽医专家 高明辉

编辑:李萌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