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中国麝的养殖(汉源已成全国第二大林麝人工驯养基地 麝香如何飘更远?)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3-08|点击次数:

汉源已成全国第二大林麝人工驯养基地   麝香如何飘更远?

4月28日,汉源县伏龙村2组村民李志林自家房屋旁边的圈舍里,一两只林麝警惕的在柑橘树下张望;这里地势高、视野开阔,又有树丛隐蔽,对于胆小的林麝来说,有利于舒缓情绪。李志林还架了一根一米高的横梁,作为林麝健身器材。

林麝毛色、精气神都不错,但是不是考虑把鸡舍挪的远一点?

汉源县林麝养殖协会秘书长董继康介绍,曾有一个林麝养殖户,鸡粪便里的粪肠球菌、绿脓杆菌通过鞋底带进圈舍,导致林麝迅速肺出血死亡。

李志林表示立刻搬走鸡舍,今年他有望通过卖幼仔实现十多万元收入,他可不想到嘴的鸭子又飞了。

2013年,汉源县引进林麝养殖作为扶贫产业,如今已有小成,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凸显出来。

起步:林麝习性特别 从零开始学

2013年,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驻员工到汉源做副县长期间,带领董继康、李志林等一行人去四川马尔康、陕西凤县考察林麝养殖。

据悉,林麝所产麝香是名贵中药材,也是不许出口的国家战略物资,加之人工麝香暂时还无法媲美、替代天然麝香,缺口很大。

四川养麝研究所是省食药监局下属单位,副所长王建明介绍,1958年,全国建立首批4个林麝人工驯养基地,四川占了两个,分别在马尔康和米亚罗。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催生了第一个民间养殖高潮,但当时麝香价格被政府管制,最高不超过2.2万元/千克,还要收取10%手续费,打击了养殖积极性。

近年来麝香价格放开,又出现了养殖高潮,全国约有2万头。除了同仁堂、片仔癀、逢春等头部药企在养殖,民间也有了更多养殖主体。能够使用天然麝香的药企从5家增加到15家,但短期供不应求局面难以缓解。全国至少要有10万头才够。

“据统计,我国医药行业平均每年至少要消耗掉1000 kg的天然麝香。至少近20年麝香不愁销。”汉源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钟安兵介绍,从养殖条件来讲,汉源非常适合。林麝喜欢干燥冷凉环境,要有阳光温度却不能高,汉源山地资源丰富,且近年来发展特色林果,即使在冬天也能为林麝提供新鲜青饲料。

有鉴于此,2013年,汉源县与四川养麝研究所合作建设了林麝养殖工作站,从头学习引种、养殖等。

“我们走过很多弯路,失败过多次,引种成活率、配怀率、产仔和育成的成功率,都是坎,现在每项成功率能达到80%及以上,但损耗是不可避免的。”董继康说到。

林麝生性胆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乱撞乱跳,曾有成年麝把幼崽撞死的;雄麝的獠牙也需要人工剪去尖端,否则可能刺伤雌麝甚至刺伤自己。夏天要给圈舍搭遮阳网,运动场内也要植树遮阴、种草降温;2000多米的高海拔地区,则要让圈舍避风,室内铺木板保温……

“林麝在4、5月时候泌香,这期间会不吃不喝,有的过了2、3天就恢复饮食,有的‘憨憨’一个星期了还在‘辟谷’,这时就需要人工给它输液补充营养,否则轻则继续厌食、重则死亡。”董继康介绍,这些都是在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的。

汉源已成全国第二大林麝人工驯养基地   麝香如何飘更远?

成长:积累养殖经验 提高育成率

李志林曾经先后养过肉牛、长毛兔;移民搬迁后,喂牛的青饲料供应不上,而兔毛也不好卖了,考察林麝并认可它的收益后,李志林拿出全部积蓄,从马尔康买了10头成年麝悉心养育。

“一头牛的青饲料能喂50头林麝,”李志林说道,林麝食量不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也是适于作为扶贫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8日,李志林从柑橘树上取回一大袋已经完全干掉的树叶,准备待会儿去喂。除此,山里桃杏李、车厘子等的嫩叶都是林麝爱吃的,李志林还在屋前种了蒲公英、板蓝根,需要的时候加一点,换季时候预防感冒和肺炎;此外,还从甘肃、新疆购买了富含维生素C的小野果,作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天然补充剂。

目前,李志林已有20余头林麝,达到生养期(3岁后产仔)的雌麝有7、8头,能够产麝香的适龄雄麝(1.5岁之后可产麝香)有8头左右;去年共产麝香60多克,450元/克,收入2.7万元。

今年除了卖麝香,李志林打算卖几头幼崽,80%概率一胎2崽,按每头幼崽2万元来算,将有十多万元收入。

钟安兵介绍,截止目前,汉源林麝人工驯养繁殖从原来的5户50头发展到现在890余头,成为仅次于陕西凤县的全国第二大林麝养殖基地;发展林麝养殖公司4家,合作社1家,大户8家,带动就业人员达到300余人,麝香年产值230万元。

但同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愈发凸显出来。

瓶颈:种源单一影响质量 启动资金限制扩面

由于种源不丰富,林麝的近亲繁殖使得其健康状况快速下降,增加了养殖风险。最初,汉源县从某地买回110头林麝,也就是因为长期近亲繁殖等原因,种源质量较差。

野生林麝已是一级保护动物,人工驯养林麝出省交流也受限制,这就使得本不丰富的种源更加捉襟见肘。现在,一些养殖户只能游走在“灰色空间”,通过私人关系,试图获得新的种源。

事实证明,从外地引进的两只当地驯化的人工养殖林麝,非常明显的改善了汉源这批林麝种群结构和个体质量,个头、毛色等要好很多。董继康介绍。

为了加大科学养殖规范,华堂农业公司为其200多只林麝一一登记了父系、母系的基因谱系,钉了编过号码的耳标。 “这样一来出处清楚、家世清白,尽力避免近亲繁殖。”董继康说道。

但随着种群继续扩大,亟待“新鲜血液”补充是必然的,这还需要省级层面的沟通协商,尽快完善种源互助机制,钟安兵认为。

除了种源危机,养殖林麝的启动资金较高,这也限制了很多农户进入。

为了降低养殖风险,每个基地的规模不宜扩大太多,300头可能就是上限了。对于全县林麝产业来说,最好是形成“小规模、多基地”的模式。

然而,一对幼崽最少卖3万元,加上圈舍建设费用,启动资金往往要10万元起步。去年,汉源县某部门牵头,打探大树镇村民养殖林麝的意愿。这里海拔高,环境好,食材也丰富,是较为理想的养殖场所。

但村民已有一定水果产业基础,看到林麝投入高、养殖技术要求高、风险较大,就不太愿意做。

马烈乡农户张春贵, 2015年引入成年林麝7头(2公5母),经过半年多的饲养2016年5、6月份产下6头小仔,全部成活,除去饲养成本当年收益十几万元。但因后续资金不足,无法再及时补充种源,影响了发展。

董继康介绍,未来他们打算借鉴生猪托管养殖的方式,为有意愿的农户免费提供种源,农户按一定比例,获得代养的分成。但是一旦发生风险产生损失,农户无法赔偿,公司就只能“干吃亏”。

他山之石:政府扶上马 协会抱团求发展

2007年陕西凤县人民政府便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县林麝基地建设步伐的意见》,提出于2008年安排200万元财政资金,对圈舍建设、种源引进、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等给予不同数额的补贴。

另外该县的保险公司也开发了林麝人工驯养的保险产品,降低了养殖户的风险。

反观汉源等地,暂未有政府、保险公司、金融担保公司等对该产业伸出“橄榄枝”。

值得欣慰的是,四川养麝研究所一直在引进人才,进行技术攻关。王建明介绍,林麝疾病防治、饲料精细加工、人工繁殖技术纳入了省科技厅的项目,在林麝的化脓性疾病、肺炎、肠胃疾病的防治上将更成熟。

“小于50头的种群,过个几年近亲繁殖是避免不了的;而每个养殖单元都舍不得交换出去最好的种只。我们希望通过协会、合作社等组织,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提高诚信度,让不同家系的林麝在各个人工驯养种群交流。”王建明介绍。

但是技术上的完善代替不了资金、土地、税金等方面的支持。王建明说道,目前,四川已有近6000头人工驯养林麝,有一定扶持之后,才能有更多人愿意养,现有养殖户手中的幼崽才能更容易变现。

若干年后,随着养殖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调整种群的结构,产麝香的雄麝占比调高,使得收益最大化。

王建明介绍,上世纪50-60年代,野生林麝估算有200万只,到了90年代,骤然降至6万头,野生林麝由二级保护动物提至一级。随着退耕还林等多项绿化工程实施,野外林麝数量又恢复了一些,但孤僻、急躁且喜独居的林麝濒危程度并不彻底缓解。

发展药用人工驯养林麝,不仅发展经济,也有助于野生林麝资源的保护。期待“川籍”麝香飘更远。

钟安兵 四川农村日报 吴平 文/图

编辑:米强

审核:杨红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