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西宁特种养殖(西宁有个“珍禽王国”)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5|点击次数:

在西宁市城北区有个“珍禽王国”,这里有鸵鸟、孔雀、黑天鹅、鸳鸯等珍禽五十多种。从产下第一枚鸵鸟蛋,到把鸵鸟蛋做成精美的工艺品,“珍禽王国”的主人马国栋用精明的头脑,把珍禽养殖繁育产业做得有声有色,成了西宁市有名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西宁有个“珍禽王国”

西宁有个“珍禽王国”

繁育鸵鸟产下第一枚鸵鸟蛋

回乡创业,马国栋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那是2007年,马国栋发现西宁鲜有养殖特种禽类的企业。经过一番考察,马国栋决定在西宁人工繁育鸵鸟和孔雀。但真正把鸵鸟、孔雀引进西宁繁育并不简单,受高原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保证成活率成了难题。

“2009年的时候,从广东、云南首批引进80多只鸵鸟、300多只孔雀幼崽到西宁,但没过三五天,这些鸵鸟和孔雀出现高原反应综合征,一时不知所措。”马国栋说,他当初想到成活率会低,但压根儿没想到首批引进的鸵鸟和孔雀不到数天只剩下七八只。

看到眼前大批死亡的幼崽,给了马国栋当头一棒。自那时起,马国栋决心走科技繁育道路。第二次引进的时候,马国栋请了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大学等院校的专家给他做技术指导,聘请有经验的技术员,使得引进的鸵鸟、孔雀幼崽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能养活鸵鸟、孔雀,只是人工繁育成果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陆续要完成产蛋、孵化和提高孵化率,否则前功尽弃。一个个难题接踵而来,这给马国栋带来不小的压力。马国栋说,从2009年引进到2012年孵化,在近四年的时间,他几乎吃住在基地,看着每只幼崽健康成长,逐渐适应西宁的气候。

历经4年的坚持和等待,马国栋繁育的鸵鸟产下第一枚蛋。当硕大、圆润的鸵鸟蛋出现在眼前时,马国栋开心地笑了。马国栋说,这枚鸵鸟蛋的背后,有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和付出,也标志着鸵鸟、孔雀繁育成功。

第一件工艺品的诞生

受高原气候的影响,马国栋基地的鸵鸟、孔雀产蛋数量比热带地区少。鸵鸟蛋、孔雀蛋难以达到一定的数量,销售时容易出现供应不足。有一次,马国栋到上海考察时发现,当地一家珍禽养殖企业的鸵鸟蛋竟然卖到上万元以上。

回到西宁后,马国栋专心做禽蛋加工。一枚小小的蛋,经过雕刻成蛋雕,市场上能卖到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让马国栋看到致富的希望。

在一枚出售价格上万元鸵鸟蛋的启示下,马国栋用孔雀五彩的羽毛做成婚纱礼服、扇子,用黑天鹅的羽毛做成羽毛画装在镜框内,还有的制作成动物标本。在他的引导下,繁育基地成了孵化地。

近几年,马国栋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8项,拥有外观专利1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及9项国内领先科研成果,他的企业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及省、市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国家及省市荣誉33项。

打造科普基地和旅游观光基地

鸵鸟、孔雀繁育成功,这让马国栋有了极大的信心。在往后的日子里,马国栋以繁育鸵鸟、孔雀为主,先后人工饲养及繁育黑天鹅、鸳鸯、藏雪鸡、大雁等珍禽。经过几年的发展,马国栋的繁育基地成了名副其实的“珍禽王国”,珍禽种类达50多种。

珍禽种类多了,慕名而来的人也多了,给马国栋今后的发展道路带来很多机遇。

在马国栋看来,西宁乃至我省专业饲养珍禽的基地很少,何不把基地打造成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基地?马国栋努力尝试转型,改变单一的繁育饲养之路。转型的路上,马国栋遭遇过基地搬迁、禽流感等影响,但他仍然坚持下来,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又让他看到了曙光。

如今,马国栋不再是简单的珍禽繁育大户,他还作为我省科技致富的带头人,经常到高校和基层去传授珍禽养殖技术,帮扶周边的群众学习制作羽毛工艺品和加工蛋雕,为群众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