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专题

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湖北中蜂养殖合作社(千余蜂农增收4000余万元,湖北来凤80后用科技扣开乡亲致富门)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4-04-19|点击次数:

极目新闻记者 李博

极目新闻通讯员 牟凡

近日,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三胡乡黄柏村杨梅古寨,桃花、李花、油菜花盛开,数十万只中华蜜蜂从“80后”姚俊的专利蜂箱涌出。他告诉记者,在宜昌、恩施等地,已带动千余蜂农用上了这一专利,蜂量达4万群,年产值4000多万元。

该村村口门墙上挂满10多块牌子,十分惹人注目:来凤县尚风寨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国家蜂业提质工程示范基地、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青年示范社、恩施州尚风寨养蜂技术培训学校等等。

千余蜂农增收4000余万元,湖北来凤80后用科技扣开乡亲致富门

(图为杨梅古寨,通讯员供图)。

今年36岁的姚俊就是尚风寨蜂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和总经理,勤奋、干练、爱钻研、不服输是身边人对他的评价。年纪不大的他,已经拥有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等诸多荣誉,不禁让人心生敬佩。

2010年,姚俊放弃浙江高职高薪的工作,毅然返乡创业,成立来凤县尚风寨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一二十箱蜜蜂起步,稳步扩大规模。

边干边摸索,姚俊慢慢练就了一手蜜蜂养殖、蜂王培育的技能。为了让更多人养蜂致富,2014年,姚俊建起恩施州尚风寨养蜂技术培训学校。对县内贫困户免费提供中蜂养殖培训。

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门支持下,姚俊在武陵山区建起大型中蜂产业园,成立尚风寨蜂业有限责任公司。形成公司 合伙人 蜂农的养殖模式。公司按每户蜂农的饲养能力与自然承载能力,免费配送一定数量的中蜂蜂群,提供技术指导。如此一来,村民摇身变成了股民,每群蜂由公司占股10%、合伙人占股60%、养殖户占股30%。

在漫水乡桶子村的田野和山头,粟登楚养殖的300多箱蜜蜂飞舞在花丛中,吮吸着春天给予的美食。粟登楚是湖北省五峰县人,2020年5月放弃做建筑包工头,跟着姚俊学习养蜂技术。如今他已经在来凤县、建始县、五峰县等地养殖了1200多箱蜜蜂,成了一名职业蜂农和公司合伙人。

科技赋能蜜蜂养殖,姚俊介绍,2021年5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蜂箱,改良传统活框蜂箱,减少蜜蜂的消耗,增加蜂蜜香味,既降低一半成本,又增加数倍收益;发明九九养蜂法,一个人最多能管护1000箱蜜蜂……在中国农科院蜜蜂所专家的支持下,姚俊和公司合伙人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

在三胡乡三堡岭村刘泽胜家,门口摆放着40个蜂箱和2个废弃的木桶。刘泽胜介绍,祖祖辈辈养蜂,过去把几个木桶往后院林子里一放,等着蜜蜂来,成活多少、采多少蜜,看天收。正常年份,平均每群蜂产蜜约10斤,收入不足1000元。

后来,尚风寨公司送来“新玩意”——养蜂用的“活框”,派技术员来教养蜂。“刚开始半信半疑。”刘泽胜说,按照技术员教的方法,第二年,40框蜜蜂产蜜量300多斤,按照30%的比例分红,净得9000多元。今年预计能收入10000多元。

三胡乡阳河村茨竹槽峡谷,长约10公里,草木青葱,野花成片,是养蜂产蜜的好地方。

“这些蜜蜂已不再用来酿蜜,而是用来培育蜂王了。”姚俊说。

培育蜂王是个技术活,得有专业人才。姚俊将跟着自己学过养蜂知识的学员李长松请回。“每培育一只蜂王,就有1元钱收入。”李长松笑呵呵地说,正常情况下,每月可育蜂王万只以上,收入也过万元。

飞翔在这片大山里的“小精灵”,尽心尽意地回馈这里的乡亲。经多年探索,姚俊形成“一十百千万”发展思路:建成1个以尚风寨为基地的良种培育场,每户养10箱蜜蜂,助力全县培植100名养蜂致富合伙人,链接1000户脱贫户,实现每户增收一万元目标,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据悉,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已为来凤制定了中蜂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养殖规模将达到10万群,成为武陵山最大的中蜂养殖基地。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标签: 养殖专题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