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大花白猪【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大花白猪

大花白猪(LargeBlack-whitepig)是广东大耳黑白花猪的统称。由分布于广东省境内各地的大花乌猪、金利猪、梅花猪、梁村猪、四保猪和坭坡猪合并而成。过去农户习惯以产地和集散地对其进行命名,因此,俗名很多。1983年统称为大花白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原产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包括佛山市的南海、顺德,中山市,广州市的番禺、增城、花都、从化。目前中心产区在梅州的兴宁市、肇庆的高要市等地。主要分布于乐昌、仁化、连平、和平、兴宁、五华、曲江、英德等40多个县(市)。大花白猪原分为三个地方品系,即粤北品系(主要分布在韶关的乐昌、南雄、曲江等地)、粤中品系(主要分布在顺德、南海、高明等地,数量较少)和粤东品系(主要分布在梅州的兴宁、梅县、五华、和平等地)。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大花白猪产区平均海拔50m,属南亚热带季风雨林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是广东省内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用于喂猪的饲料以大米、米糠、甘薯为主,青绿饲料终年不断,饲料条件优越。4~9月为高温高湿期,各月平均气温20~28℃,此时期雨量占全年的80%;10月至翌年3月为低热低湿期,最冷月平均气温10~15℃。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对广州、韶关古墓中发掘出来的陶猪模型研究,东汉时期(25--220)当地已普遍饲养家猪。由陶猪的模型考证,当时饲养的是一种耳小而直立的猪。历史上由于战争的影响,我国中原地区人民曾两次向南大规模迁移,第一次为907—967年,移民经湖南到达广东的连州鹤曲江一带;第二次为1127—1279年,移民经江西的五岭隘口和大庾岭到达广东省的北部。随着移民带人华中地区的大耳型猪种与广东本地猪杂交,逐渐育成粤北一带的大耳花猪。随后,部分移民沿北江迁居至珠江三角洲,把粤北的大耳花猪再引入该地,并吸收了附近江西、东江等地方猪种的血统,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近代的大花白猪。

大花白猪各品系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选育要求有所差异,因而,各品系间的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亦略有差异。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6年广东东莞市板岭原种场有公猪7头、母猪70头;广东韶关市新丰板岭原种场有公猪4头、母猪100头;广东兴宁县有公猪70头、母猪2万头。大花白猪曾是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当家品种。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79年统计,有大花白猪母猪约44万头[www.novmv.com]。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外品种公猪的引入与商品瘦肉型猪生产的快速发展,大花白猪的饲养量急速下降。1985—1986年,兴宁县有坭坡猪公猪400头、母猪4万头。目前公猪数量锐减,母猪数量减少一半。2005年底,韶关、兴宁、东莞共存栏大花白猪约2万余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

1.外貌特征 大花白猪体型中等,毛色为黑白花,头部和臀部有大块黑斑,腹部和四肢白色,背腰部和体侧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黑块,在黑白色的交界处有一条宽3~6cm的灰色带,大部分被毛稀疏。背腰较宽,背微弓,腹大。耳稍大、下垂,额部多有横行皱纹。乳房发育良好,有效乳头多数为6对。大花白猪体型外貌各品系间稍有差异。

2.体重和体尺 由于大花白猪分布范围广,体重和体尺差异较大。2006年8月对大花白猪成年猪的体重、体尺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73年测定平均体重成年公猪(9头)133.3kg,成年母猪(154头)110.8kg。两者比较,目前的公猪体重略小。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母猪初情期为90~120日龄(体重约35kg),180~210日龄、体重45~50kg开始配种。初产母猪总产仔数10.5头以上,产活仔数9.8头以上,21日龄窝重32kg以上;经产母猪总产仔数13.8头以上,产活仔数13.0头以上,21日龄窝重41kg以上。

1

大花白猪繁殖性能较好,公猪性欲旺盛,母猪发情特征明显,发情持续时间长,失配和空怀率低,母性好。据2006年8月调查,其繁殖性能见表2。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数据比较,平均窝产仔数一胎母猪(161窝)为11.89头,二胎(139窝)为12.93头,三及三胎以上(718窝)为13.81头,窝产仔数略有下降。

2.育肥性能 大花白猪具有早熟易肥的特点。不同年份大花白猪育肥试验结果见表3。

2008年11月又对10头平均(216.4±14.9)日龄的大花白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4。瘦肉率较80年代有所提高。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49年后广东省有关部门曾开展了对大花白猪的选育工作。1963年广东省农业厅分别在顺德、高鹤、中山等地建立育种辅导站,开展种猪的鉴定、选留核心群和生长发育测定工作。1974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和顺德县顺峰山种猪场协作,开展了对大花白猪的群体继代选育工作。1989年由省农业厅提出,经省计委立项在东莞市篁村板岭建设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并增设保种场,承担大花白猪(还有蓝塘猪)的保种任务。1990年在省农业厅的领导下,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从顺德、南海、江门等搜集了三个血统共89头大花白猪生产母猪,从中选30头母猪,保留原有的公猪血统,实施保种繁育,1995年以来承担了农业部“农牧渔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开展了对大花白猪种质的研究。2006年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搬迁,在韶关选址重建(可容纳300头母猪)的新丰板岭原种猪场,仍承担大花白猪(还有蓝塘猪)的保种任务。2009年新丰板岭原种猪场列入国家级保种场。2010年东莞市和新丰板岭原种猪场两地共拥有大花白猪公猪11头、生产母猪170头。大花白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纯种大花白猪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性状比较一致,引进外来瘦肉型猪进行杂交利用能取得明显的杂种优势,有效地提高产肉量。据王敬军等(2003)试验,长白猪与大花白猪杂种一代,日增重5839,比与大白猪和杜洛克猪杂交效果要好,瘦肉率49.5%,用长白猪再回交,含75%长白猪血液的级进一代杂种猪瘦肉率达56.2%。

五、品种评价

大花白猪对疾病与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具有繁殖力高、早熟易肥、配合力较好等特点。但其增重速度较慢、饲料利用率较低。今后应继续加强保种工作,特别是要建设好保种场,扩大种群数量。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