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 猪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 猪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布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侵害动物的生殖器官。引起流产、不育、睾丸炎及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虽然布氏杆菌病主要流行于羊场、牛场,但猪场也要做好该病的防控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和猪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

1、病原特征

猪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布氏杆菌属中的一些成员。该属有6个种,即马尔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和犬布氏杆菌‘1]。每种又分为若干生物型,如羊有3个型,牛有9个型,猪有4个型。引起猪布氏杆菌病的主要是猪布氏杆菌,其他种的布氏杆菌,如马尔他布氏杆菌和流产布氏杆菌也可引起猪发病。布氏杆菌属是一群革兰氏阴性的球状杆菌或短杆菌,长0.6~1.5μm,宽0. 5~0.7 μm,多单个存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以改良的柯氏染色法或其他鉴别染色去染色之后,可表现出特殊的染色反应。各个种与生物型菌株之间,在形态及染色特性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猪布氏杆菌在普通大气环境中能很好生长;马尔他布氏杆菌和流产布氏杆菌在初代分离培养时尚需5%~10%COz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宜pH值为6. 6~7.O。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用肝汤、肝琼脂、胰蛋白胨肉汤或特别的布氏杆菌肉汤。此菌生长缓慢,初代培养常需5~10天,甚至20~30天,方有可见生长。在肝汤琼脂或胰蛋白胨琼脂上,菌落圆形,光滑、湿润、稍隆起、均质而中央常有细微颗粒;初无色透明,后逐渐浑浊而带灰白甚至灰黄色。该菌对自然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皮毛上2~4个月,鲜乳中8天,肉食品中约2个月。在直射阳光下可存活4h。但其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60℃加热30 min或70℃5 min即被杀死,煮沸立即死亡。

2、流行病学

母畜的易感性较公畜高;幼年家畜对该病的易感性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增加,性成熟后变得极为易感。病畜或带菌动物(包括野生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最危险的传染源是患病的妊娠母畜,其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氏杆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污染环境和饮水。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乳汁及患病公畜的精液中均有布氏杆菌存在。布氏杆菌是可以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能在宿主的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内生活和繁殖。有毒菌株的菌体外有蛋白外衣,保护其在细胞内生存并产生全身感染。这种能力可使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而长期存在。消化道是主要的传染途径,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黏膜,实际上几乎可通过任何途径而传染。动物感染布氏杆菌病后都有一个菌血症阶段,但很快定位于其驻留组织和脏器(如胎盘、胎儿、胎衣、乳腺、淋巴结、睾丸、附睾、精囊等),并随时通过乳汁、精液排出体外。畜群一旦被感染,首先表现孕畜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左右。多数患畜只流产一次,流产二次者较少。所以,病畜群在流产高潮过后,流产率逐渐降低,甚至为O。但如不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传染源将长期存在,当畜群更新、病健畜混杂的情况下,将再度暴发流行。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除引起母畜的流产和公畜的睾丸炎外,很少引起死亡。

3、临床症状

猪布氏杆菌病的显著特征是流产,母猪多在怀孕后30~50天或80~110天流产。早期流产者,胎儿和胎衣常被母猪吞食,而不易发现。流产前常见有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产出死胎及体弱的仔猪,胎衣滞留情况不多见。有的可发生子宫内膜炎和阴道炎,以致不能怀孕。有的逐渐转入隐性,经交配受孕,第二次常可正常生产,极少见重复流产。种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两侧或单侧睾丸明显肿大、疼痛,并常波及精索及泌尿生殖道,如果睾丸由于炎症长期肿大,常形成睾丸和附睾的萎缩。猪的布氏杆菌病表现为关节炎症状,比牛、羊更为常见。据调查,病猪中出现明显跛行的约占41%。关节炎多发生于后肢,患部表现肿大、疼痛,运动受阻。较少见的症状还有患猪颌下淋巴结肿大、皮下脓肿、关节炎、腱鞘炎等,如椎骨有病变时,还可能发生后躯或后肢麻痹。

4、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乳房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有时有脓肿和灰黄色坏死灶。母猪流产后子宫黏膜常呈化脓性或卡他性炎症,并有小米粒大的灰黄色结节。胎衣充血,绒毛膜水肿或杂有小出血点,有时覆有一层灰黄色渗出物。公猪的睾丸和附睾呈现化脓性——坏死性炎,后期病灶可被机化或钙化,睾丸继发萎缩。除此之外,精囊、前列腺与尿道球腺等都可发生与睾丸相同性质的炎症变化。猪布氏杆菌病还常在肝、肾、肺、脾与皮下组织等处发生脓肿,这一点与其他动物的布氏杆菌病不同。

5、诊断

鉴别诊断。猪布氏杆菌病的病性可根据病状及流行情况进行诊断。如果猪场多数怀孕母猪发生流产,多头种公猪发生睾丸炎、关节炎,则应考虑布氏杆菌病的存在。但是,应注意与乙型脑炎、PRRS等相鉴别。其鉴别的主要方法是病原体的检出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因此,畜牧、兽医科技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必要时可进行疫苗(如Ba-19苗)接种。

实验室诊断。可采用平板快速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这是在实验室诊断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凝集价可达100万IU/mL者为阳性,50万IU/mL为可疑;如果猪群中没有一头达到100万IU/mL以上的,则50万IU/mL应为阴性。

6、发病后的扑灭措施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猪群一旦被感染,传染源将长期存在,当猪群更新时,带菌猪又可传染给健康猪,引起再度暴发流行。布氏杆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致使化学药物不易生效,故各养殖场对病猪和血清学反应阳性猪均不进行治疗,而采取严格隔离育肥,淘汰食用,以除后患的果断措施。门诊病猪可采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新生霉素、壮观霉素、链霉素或土霉素进行治疗,但应注意收效较慢。

7、预防措施

清净地区猪场的预防措施:应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场)引进种猪;引进种猪时,对供方猪场的疫情要进行详细调查,确认无该病存在时方可购人。购入后,尚应在隔离情况下,进行检疫,确认健康无病时才能解除隔离,并群饲养。

受威胁地区猪场的预防措施:应切断与疫区的水源联系,积极有效地消灭吸血昆虫和鼠类,加强环境净化工作,以防止水源、昆虫和鼠类传人该病。对猪群应定期(一般为3个月)进行1次检疫,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发生的病畜。同时还应定期进行免疫接种。适用于猪的菌苗为布氏杆菌猪型2号(S2)弱毒活菌苗,可采取口服(饮水)免疫的方式应用于羊、猪和牛;注射免疫法仅适用于羊和猪。免疫期,绵羊为0.5~1年;山羊和猪均为1年。该苗对怀孕羊、猪、牛作口服免疫,不会引起流产。因为布氏杆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血清抗体只能作用于细胞外的布氏杆菌,所以死菌苗免疫所产生的免疫力非常微弱,临床无应用价值。

疫区的防治措施:以“防止传播、逐步肃清、就地扑灭”为原则,应认真抓好定期检疫,隔离、消毒、杀虫、灭鼠、病畜处理,后备猪培育和免疫接种等项工作。第一,定期检疫和分群隔离。疫区猪场用凝集反应或荧光抗体技术进行定期普遍检疫。所检出的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病猪,均应隔离,育肥后淘汰屠宰,除生殖器官及乳房需销毁或作工业用外,肉须经高温处理后可以食用。第二,消毒、杀虫和灭鼠。猪群每次检出和隔离阳性病猪后,必须将被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并定期做好隔离场所和用具的常规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粪便等应妥善消毒和处理,同时尚应定期毒杀吸血昆虫和鼠类。第三,加强后备猪培育。仔猪断乳后进行隔离饲养,于2月龄及4月龄时各检疫1次,如全部为阴性,即可确认为健康猪,可作为后备猪进行培育。若同窝仔猪发现有阳性反应者,应全部送人病猪群进行育肥淘汰。第四,免疫接种。对检疫(5月龄以上)证明无病的猪,应以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活菌苗进行预防免疫。最好采用以下方法,在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以后每隔1个月免疫1次,共免疫3次。在1年内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