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浙江莲雾种植基地(台湾同胞平阳寻根侧记:故乡永不能忘)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22|点击次数:

2019-05-20 16:4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黄剑萍 记者 邵晨婵

台湾同胞平阳寻根侧记:故乡永不能忘

图说:鸣山村的晚宴上,台湾同乡会代表上台演出

初夏五月,油桐花开,满山都是粉白的落花。台湾人非常喜爱油桐花,称之为“五月雪”。因为遭遇暖冬,今年台湾的油桐花开得又稀又小。爱花的林昀廷有点遗憾。当她带着淡淡的遗憾来到故乡平阳,走在乡间小路的不经意抬头,山峦上、云雾间,美丽的油桐花向她漫漫飞落。“从阿公阿嫲外公外婆的口中,我听说了无数次的故乡。这是第一次来,熟悉的风俗和口音,一样的气候和风光,就像小时候去乡下外婆家,处处有安慰,事事都亲切。原来这就是故乡。”

5月17日至5月19日期间,在温州、平阳两级台办的邀请下,(台湾)中华浙江省平阳同乡会148人前来平阳,参加2019“浙江·台湾邻里节”。林昀廷是个90后姑娘,是这次“浙江·台湾邻里节”中最小的一位成员,也是当年撤离南麂岛迁移到台湾的“义胞”第三代后人。

岁月艰难 乡思不断

历史翻到硝烟弥漫的岁月。

1955年,“一江山战役”后,国民党政权溃败至大陈、南麂等海岛上。同年2月25日,南麂岛上2000多名住户,与岛上驻军一同仓促迁往台湾。他们与大陈岛民同行,一并称为“大成义胞”。

出生于1951年的李上齐,回忆起初到台湾的年月:“那是一个完全空白、陌生的地方,没有房子,没有收入,连路都不认识。”成千上万的“义胞”骤然涌入台湾,和军队一起安置在学校里。睡的政府发的被褥,乡亲们一个挨着一个在地上打通铺;吃的是美国人给的面粉和玉米粉,一家一户轮流做饭;衣服穿得旧了破了和管理人员要,后来发了一些从美国回收的旧衣服;没有工作也没有地方可去,只能眼巴巴地等。这样过了近半年,政府终于发话:“义胞”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力能所及的工作,喜欢当农民的,就去台南屏东开垦荒地;愿意重操旧业当渔民,几户人家给一条渔船,去基隆安家;也可以到高雄当工人……“没文化、没人际,我们只能接受政府的安排。”李上齐说,“早期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要非常勤奋才能度日。”故乡难回,家业不再,在屏东定居的乡亲把村庄取名为南麂联合新村,算是自我安慰。

杨一真出生于1957年,算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她的父母选择了渔民,但政府给的渔船不过几年就损坏了,花不起修补的钱,只好另谋出路。幼年的她被寄养到屏东乡下的外婆家,父亲做点小生意到处跑,母亲去台北市做帮佣。“虽然在台湾生活,但爸爸妈妈始终强调,我们是平阳人。我有时确实觉得自己是平阳人。”她微笑着说,在台湾当地住民的口中,这些“义胞”被称为“外省人”;早期台湾户籍政策是按祖籍制定,直到十多年前,他们身份证上还写着“浙江平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的母亲非常严肃地提醒:“结婚对象必须是同乡人,将来我们要回大陆的!”她的先生陈上仁和她一样也是二代“义胞”,也在此次回乡之列。事实上,同行的人中百分之九十的婚姻都是在乡亲之间结缔,他们一直期盼有一天能重返故里。

无限的乡心,在“外省人”之间弥漫。刘伦林童年听到最多的故事,就是祖父在南麂驾船捕鱼的往事。当他考上大学,祖父的往事在脑海中一闪,毫不犹豫就选择台湾文化大学航海专业。毕业后,他曾任职于中国造船公司,同事中有好几个南麂乡亲。他记得上大学期间,暑期到农业部下设的水乡实验中心当工读生。人事处主任姓林,那天特别请他去办公室,劈头就是一段方言,看他一脸发懵才改国语问:“你不是平阳人吗?怎么听不懂平阳话?”交流之后才知道,平阳方言众多,北部平原区域以温州话为主,西南山区才以闽南语作为方言。对方讲的是温州话,和刘伦林的母语闽南话是不同语系,完全没法交流。后来,刘伦林调任到台湾师范大学,人事部门有位王先生来自大陈岛,看到他的简历写着“大陈义胞”,以为遇到同乡……“台语和我们的母语都是闽南话,腔调上略有区别,但还算能沟通。操持其他方言的人,不知道有多久没听到乡音!”这让刘伦林觉得幸运。

台湾同胞平阳寻根侧记:故乡永不能忘

图说:雾气氤氲的黄茶基地朝阳山,来自台湾的乡亲与畲族姑娘一起跳竹竿舞

故乡发展 与有荣焉

分散到台湾各地的原南麂人,在生计与时光中,青葱少年慢慢白了头,年年不改的,唯有节庆期间的屏东杨府庙聚会。杨府庙供奉的杨五爷,被浙闽一带的渔民奉为海上保护神。当年离开南麂岛登船出海,前途未卜,为求杨府爷的护佑,就带上神像随性。在台湾的生活进入轨道后,乡亲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建一座杨府庙,让杨府爷也在台湾安家。此后,杨府庙成了乡亲聚会的场所,祭祀活动也成了亲友会面的时机。

2009年前后,在平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南麂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华海峡两岸经贸文化协会联系,由此系统了解了在台南麂人的状况。2012年6月,在多方因素推动下,平阳县首次组团赴台湾屏东高树乡看望南麂乡亲,还签订了高树乡南麂联合新村结对协议。

面对大陆乡亲的殷殷盛情,台湾乡亲也成立了(台湾)中华浙江省苍南平阳同乡会。苍南县原从平阳县析出,不少乡亲原籍所在是如今的苍南县。在各级台办和同乡会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2月,现南麂住民组团赴台湾屏东县高树乡的南麂联合新村看望“老南麂人”;同年5月至7月期间,在“同是南麂人”寻根之旅活动中,一百多名台湾乡亲先后回到南麂岛。从此,两岸乡亲往来不断。

潘林香的祖上,在大陆时期算是比较富裕的家庭,一家老小都有喝茶的习惯。大约20年前,她随着祖父母第一次来到故乡平阳,看望当年留在大陆的大伯一家。“久别重逢,大家又激动又伤感。大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们,茶叶是自家炒作的,都是嫩芽,但只苦不香。”她心里暗暗可惜:这么好的茶叶,炒成这么不好喝的茶!

台湾同胞平阳寻根侧记:故乡永不能忘

图说:潘林香与鸣山村舞蹈队合影

随着这次“浙江·台湾邻里节”活动的脚步,潘林香来到平阳县水头镇的平阳黄汤基地——朝阳山。云雾缭绕的茶山中,氤氲的茶香先迎客来,她忍不住喊了声“这里有好茶!”在导游的带领下,她参观了茶园,进行了采茶、炒茶的体验。坐在茶园的小楼,四面风来,啜着清香爽口的黄汤,看着山林芳洁繁茂的竹木,她连连称赞:“大陆的茶一年比一年好,明显已经不输给台湾了。”

被行人脚步擦得细腻油亮的青石板长街,建于清朝中期的池家大院,古色古香的廊桥睦源桥……走在畲乡青街,72岁的洪亦钦老人觉得满目是美景。这些年,只要有机会,他就往故乡跑,每次回来都感觉在变化。“高楼大厦多了不说,最明显的变化,是干净了!”他说以前来大陆,人们垃圾随便丢,脏的地方都让人觉得无法落脚。如今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地面上连烟蒂都看不到,吸烟的人少了,大声喧哗的人少了,什么都往好里变!“我们听说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真是好政策!”

祖国发展了,故乡变美了,“这里是我们的根,这里每样的好,我们都与有荣焉!”陈上仁、杨一真夫妇连连强调“与有荣焉”。

人心所向 往来频繁

游览了朝阳山茶园,感受了青街畲乡风情,在怀溪水口村景区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台湾同乡会来到昆阳镇鸣山民俗文化村,参加了各项民俗互动活动。

鸣山村街头的水果摊吸引了刘有山。他的家人当年选择当农民,他读书毕业后回到屏东高树乡种植水果。台湾政府非常注重农业发展,在农业集聚的地方,设置了大批的改良场,帮助农民改良水果和蔬菜的品质。以十户农民为单位,成立种值班。刘有山是位种植班长,经验和水平相对较好。这几年,他来大陆种植水平大幅提升,但也有走弯路的方面。台湾地域毕竟不大,可种植的水果品种有限,低纬度水果在台湾生长得特别好,像莲雾、芭乐、百香果、木瓜,那是大陆无法比拟的;桂圆、杨梅和温州地区人独爱的瓯柑一类,就要靠天公作美才能有好收成;至于梨等等水果,种活都非常麻烦,结成的梨子,难吃得像番薯。大陆的水果很少出口台湾,有时想吃一口家乡的梨,都是千难万难的事。“大陆有有各式各样的地理和气候,可以满足更多水果品种生长需求。而我们有更好的技术。”他表示,如果有机会来大陆种水果,种一些好吃的水果分故乡人吃,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捣年糕、搓汤圆、裹粽子,林昀廷玩得开心极了。“这些习俗和我们完全一样,大陆和台湾其实并不远。现在很多台湾人的工作都和大陆相关,我就经常需要出差到大陆。”她的外祖父在台湾生下舅舅,台海两岸恢复往来之际,正值舅舅婚嫁的年岁。外祖父就托故乡人说亲,最后舅舅喜欢上一位灵溪姑娘,如今随着妻子来到灵溪定居;另有亲戚住在鳌江。林昀廷上次出差到重庆,回台湾时就绕道舅舅家住了一宿。“下次可以来平阳的亲戚家住。”她的妹妹作为交换生,现在厦门大学读书,听说姐姐参加同乡会活动,正在计划下次也一起。

杨一真也计划让女儿下次也参加同乡会活动。她的女儿是台湾慈济电视台的记者,汶川地震时来到大陆采访,事后曾说大陆幅员非常辽阔,有空想到处走一走。她的这个愿望还没有付诸行动,杨一真觉得,可以从故乡开始。

5月19日晚,平阳县委在鸣山村文化礼堂中举办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县委宣传部长林华代表平阳县委致辞,欢迎台胞回乡,也期待能在更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台湾同乡会派代表上台表演了《回乡的我》《阿母的手》《爱拼才会赢》等节目。

“走遍天涯海角,也是故乡的月卡圆;吃遍了山珍海味,也是阿母煮的卡有滋味……”作为(台湾)中华浙江省苍南平阳同乡会的秘书长,刘伦林说:“歌声响起,往事记起,故乡永不能忘记!”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