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菌菇种植

羊肚菌怎么种植(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1|点击次数:

羊肚菌整个栽培过程主要包括:菌种制备、播种、补料、保育催菇、出菇管理和采收干制等六个主要环节。其中菌种制备、保育催菇是整个生产环节中的重点。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1、选地

以土质疏松、利水、平整的土地为宜,山地、林地、平原耕采用农田、果树林等均可。田地要求靠近水源,方便干旱季节取水。

2、整地

选择优质的田地,根据地形按水势、风向走势进行整地。在使用农田、水稻田等时,每公顷田需施撒750 kg~l 125 kg的生石灰或3000kg~3750 kg草木灰,起到调节pH值和杀灭土壤中杂菌、害虫的作用;林地、山地以喷洒生石灰为宜。田地翻耕深25cm~30 cm;整成畦,畦面宽l m~1.4 m,长度不限,畦间沟宽20 cm~30 cm,深20 cm一30 cm,确保排水和行人。

3、搭建遮阳棚

在处理好的田地上搭建遮阳棚,遮阳棚长宽任意,净高不低于1.8 m,枝干以杉木杆、粗竹竿或水泥杆为主,枝干间距4 m,4针~6针黑色遮阳网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遮阴挡风网。遮阳棚分平棚和拱棚两种:拱棚以地形风向走势,宽5m~8 m,拱高2.2 m~2.5 m,长度据田地而定,不建议超过100 m,以免影响通风。平棚搭建根据田地面积决定,长宽任意,面积2 000 m2—3 340 m2的田地,建议棚高1.8 n,l~2 rn,面积大于6 680 m2,棚高大于2.2 m,以利于通风。在北方地区尤其要注意棚子的抗雪、抗风能力,避免大风、大雪造成塌棚事件。

4、菌种制备

菌种是羊肚菌生产的关键所在,优良菌种是保证丰收的关键。菌种的优劣包括:品种合适、菌龄合适、生命力旺盛、纯净、无污染。菌种制备和常规食用菌一样,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菌种的制备时间节点根据播种季节往前推2.5个一3个月为宜,不能过早,以免影响菌种活力。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5、播种

当秋季环境温度降到20度以下时开始播种。选用优良的菌种,在整好的畦面上进行撒播、沟播或穴播,按照每公顷地3 000 kg~3 375 kg的栽培种进行播种。播种结束后,覆土2 cm~3 cm,土壤含水量保持在50%~60%。最后覆盖厚l cm~2 cm稻草或麦秆,可起到一定保湿和避光作用。

6、“外援营养袋”补料

播种后大约1周,菌丝将长满畦面,形成“菌霜”,即无性孢子层(图3b);播种10d~15 d,将进行整个生产中关键的一步:外援营养的添加,即“补料”处理。将灭好菌的“外援营养袋”按照每公顷27 000袋一30 000袋的使用量,侧边划口后均匀平扣在“菌霜”上,使羊肚菌菌丝可以直接接触外援营养袋”中的培养料,菌丝将慢慢长进“外援营养袋”中并吸收营养,并向土层内的菌丝传送。待菌丝长满“外援营养袋”时, “外援营养袋”的营养逐渐通过菌丝转移至土壤中的菌丝后,移走“外援营养袋”。此时根据气候特点做低温休眠或催菇处理。撤袋与出菇前保持1周以上的低温刺激,有利于菌丝的分化出菇。

7、保育催菇和出菇管理

根据生产当地的气候特点,当冬季结束,春季气温逐渐回升至CC一10℃时,增大空气湿度至85%~95%,土壤水分含量65%~75%,散射光照射,昼夜温差大于10℃,进行催菇管理。条件合适后,菌丝逐渐开始分化,在土壤内部或土层前表面扭结形成原基,最初的原基似豆芽粗细,浅白色。此时的原基最为幼嫩脆弱,须做好保育工作,防止原基夭折。

羊肚菌出菇前l周左右常常伴随着残波盘菌、林地盘菌、泡质盘菌发生,这些盘菌常被菇民朋友统称为“粪碗”,其可以作为羊肚菌出菇的一个标志物,但过多的“粪碗”会和羊肚菌争夺营养,要及时摘除。

播种,培养好的菌种揉碎至大拇指指甲盖大小,按照每668平方米200kg~225 kg的播种量均匀撒播在洼面上,再覆盖碎土2 cm~3 cm,完成播种;补料,按照每668平方米1 800袋一2 000袋的使用量,将灭好菌的“外援营养袋”侧边划口后扣在洼面上,使洼面上的菌丝可以直接接触到“外援营养袋”里面的培养料,成熟的子囊果菌盖上的脊和凹坑明显分离,子囊果不再增大,即可采摘。

如果您觉得有用,别忘了关注我哦!谢谢您的收藏、点赞和转发!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标签: 菌菇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