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细粒棘球蚴侵染哈萨克绵羊早期血清IgE、IgM的变化规律研究【库百科养殖网】

来源:村晓农业网|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细粒棘球蚴侵染哈萨克绵羊早期血清IgE、IgM的变化规律研究

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续绦期)寄生在各种中间宿主(人和食草动物如牛、羊)的肝脏、肺脏等器官内发育为包囊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绵羊是细粒棘球绦虫最适宜的中间宿主,在中国西部牧区,绵羊包虫病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养羊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包虫在宿主体内经过了长期适应过程,可从宿主体内摄取营养而生存,并且基本上与外界环境隔绝,具有扰乱或逃避宿主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因此包虫病的免疫学研究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试验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哈萨克绵羊为中间宿主,检测宿主在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后不同时期血清IgE、lgM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细粒棘球蚴侵染哈萨克绵羊早期血清IgE、IgM的变化规律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实验绵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5团羊场提供哈萨克绵羊用于包虫病检测;随后对其随访并筛选出6只无包虫病健康哈萨克绵羊用于人工感染包虫虫卵实验,购买并饲养于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试验站实验羊舍。

细粒棘球绦虫:从患细粒棘球蚴病的试验犬体内分离。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试剂:绵羊包虫ELISA诊断试剂盒购自上海邦奕商贸有限公司;绵羊血清抗体(lgE、lgM) ELISA试剂盒均购自上海蓝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多功能酶标仪(olymps - 2700);恒温生化培养箱;SGF-02. 500干燥箱;台式高速离心机。

1.3试验方法

细粒棘球绦虫分离:试验前,试验犬用吡奎酮和丙硫苯咪唑驱虫(用10 mg,/kg),然后注射地噻米松降低其免疫力,用患细粒棘球蚴病羊的肝脏饲喂试验犬,连续饲喂7天,60天后检测到粪便有细粒棘球绦虫卵排出者为试验犬感染了包虫病。将感染包虫病的试验犬麻醉、宰杀,从犬的小肠前段(主要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前段)绒毛内分离细粒棘球绦虫,挑出带有成熟孕节的虫体(虫体长3~8 mm,一般由3-4个体节组成,最多含有7个体节,头部呈梨形,端部略窄,上具顶突和4个吸盘,顶突有两排约28-50个小钩,末端体节为孕卵节片。)显微镜下分离计数。

人工感染:用注射器将成虫孕节直接注射到绵羊食管中,每只约10000~15000枚,用生理盐水反复注射2次,确保孕节不遗留在注射器内。在喂服Oh、6h、8h、lo h这4个时间点,颈静脉采集所有羊的外周血,采集后室温静置30 min,3000 r /min离心15 min,取上清,-20℃保存。参照绵羊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血清中IgE、IgM的水平。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O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IgE检测:如表1所示,血清IgE抗体在细粒棘球蚴早期感染过程中,血清IgE的浓度在喂服后各时间段依次升高,但与喂服前(O h)相比极显著下降(P<0.01)。

IgM检测:如表2所示,在整个实验感染过程中,血清IgM的浓度在喂服后各时间段与喂服前(O h)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喂服后各时间段之间无明显变化。

u=3699453023,3429439422&fm=26&gp=0.jpg

3、讨论与小结

IgE:重链为£链,在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是种属进化过程中最晚出现的Ig,也是血清中含最低的Ig,半衰期约为2.8天,在血清中含量极微,仅占血清19总量的0.003%。但是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的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含量显著提高。主要由呼吸道和肠道上皮下的浆细胞分泌,有能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的免疫功能,可吸附在肥大细胞上,第二次接触蠕虫抗原时,可由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发生肠痉挛,同时肠壁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抗体渗出,吞噬细胞游出,前往围聚虫体,以加强对蠕虫的抗御作用,从而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研究报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病人血清中IgE抗体在肠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六钩蚴杀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内试验显示,包虫虫卵从口服感染进入机体经胃、十二指肠肠道孵化为六钩蚴约需2 h左右,本研究发现,血清IgE抗体在包虫虫卵感染至6 h这段时间,感染后与感染前相比极显著下降(P<0.01),可能是现有抗体与抗原物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因此IgE抗体下降。但在喂服8h后IgE抗体开始增高,与杜迎春研究[6]相同。推测喂服8h后可能为六钩蚴穿越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此时虫体移行,虫体不断释放可诱导抗原能强有力的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IgE抗体,从而使绵羊血清中IgE抗体分泌增高。

IgM:重链为μ链,IgM分为膜结合型和分泌型:膜结合型IgM为单体IgM,表达位于B细胞表面,构成细胞抗体受体,也是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血清中IgM是五聚体,分子量950KD,约占血清的5%~10%左右,无铰链区,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又称巨球蛋白;lgM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高效能的抗生物抗体,其杀菌、溶菌、促吞噬和凝集作用比IgG高15倍以上,抗体结合价和补体激活能力大于IgG,具有高效的抗感染作用,是种属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也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机体初次免疫应答时产生的抗体IgM在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血清中某中病原体特异性IgM水平升高,提示近期发生感染,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Pater等[7]在小鼠上报道,Balb/C小鼠(包虫病易感小鼠)在口服多房棘球绦虫虫卵1周后机体血清IgM水平显著下降,直到感染后第8周才开始上升。本研究发现,血清IgM抗体在整个感染过程中,喂服包虫虫卵后IgM抗体与喂服前相比极显著升高(P<O.01),这与张文宝和杜迎春等报道的棘球蚴感染早期就可检测到IgM的结果一致,在喂服后的6h、8h、10 h这3个时间段抗体浓度无显著变化。推测哈萨克绵羊在感染细粒棘球蚴后其自身分泌的相对较高的IgM抗体在虫体的早期感染中可能发挥了免疫防御作用。

本实验对哈萨克绵羊人工喂服包虫虫卵后的血清IgE、IgM浓度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哈萨克绵羊喂服包虫后的血清IgE、IgM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哈萨克绵羊在人工口服包虫虫卵10 h内血清IgM抗体升高,血清IgE抗体下降,可为临床上诊断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