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种植屋面效果图(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14|点击次数:

十年的楼顶无土栽培,对楼顶的种植特点,以及楼顶无土栽培方面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这十年,楼顶无土栽培相继经历了三种方式:开始于水培,演变到立体水培,最后到二培。这些经验教训,不仅对新手有用,对于喜欢创新、折腾的爱好者,也不乏参考价值。

始于水培——2013年—2015年

2013年,楼顶第二次维修后,顺便修建了六个水池。每个池子长3米,宽1米,深15厘米,内部采用喷淋式循环增氧,盖板用PVC扣板和挤塑板两种。开始了楼顶菜园的水培种植: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那时,水培的番茄效果已经很不错: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六个浅水池,全部采用水培,效果还不错吧: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六棵丝瓜全年大约收了200斤: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2014年水培的番茄: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那时候用泡沫箱也能做水培装置,种植效果也很棒呢: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虽然水培效果很好,但是其缺点也明显,最主要的问题是夏季高温障碍。

水培的关键之一在于增氧。这方面,我当初想了很多办法,也算做足了功夫。最终采用这种喷淋增氧效果不错: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大水培池就是采用这样喷淋增氧: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平时效果还行,遇到停电,哪怕几小时,在夏季也会迅速导致缺氧烂根: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水培另一个难题是水温。在夏季五六十度的楼面温度下,水温经常达到35度以上,甚至到40度。这时候很难解决,除了拉遮阳网,夜间还打开盖板透气降温,但这样太麻烦: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也曾用风扇向池面鼓风降温,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终究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和基质培、雾培相比,水培技术难度和制作成本处于中等,在环境温度合适的情况下,水培效果很好。干净卫生,易于上手,成本可控,栽培效果好,这都是优点。只是抗高温性能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楼顶夏季爆热的楼面,水温很难降到合适的范围。北方冬季更不能考虑,因此,露天水培在北方只适合春秋两季。

立体水培阶段——2015年—2017年

为了解决水培增氧和降温,我煞费苦心,最后发展到立体喷淋水培。2014年开始,尝试了多种方式立体喷淋水培,效果还是不错的: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飞碟的原型试验,立体喷淋水培: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这样的立体栽培墙,也是喷淋式的: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为了扛住楼顶高温,2015年曾经这样带喷淋的水培番茄: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2015年春,研发了飞碟这种专门立体水培的装置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那一年,飞碟首次种番茄获得成功: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以后每年都用飞碟水培西红柿,好看,也有产量: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飞碟种叶菜当然不在话下: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装填基质,种草莓也很棒: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后来还尝试种水稻,也获得成功: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规模种叶菜,产量很可观:

楼顶种植十年回顾(上),始于水培,发展到立体水培

和平面水培相比,立体水培不仅节省占地,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增氧难题,同时,对营养液的散热也有一定效果。因此,立体水培几乎没有烂根现象。此外,立体水培节省占地,观感新奇,吸引眼球,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立体水培也存在诸多缺点。就飞碟而言,除了安装维护方面比平面水培要求高外,堵根是头疼事。特别是栽种西红柿、生菜这些根系发达的作物,长起来几乎不可避免要发生堵根现象——根系伸到将向下的循环通道内,将通道堵塞,导致溢水。此外,育苗、定植、扯藤后的清理也有不少工作量,对于追求简单、高效、适合懒人的我来说,还是有些不方便。这也导致后来二培的问世。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