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种植牙后旁边的-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1-27|点击次数:

牙龈的形态特征被认为是牙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主张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可移动的黏膜有助于生物膜渗透到缝隙中,从而触发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激活。这将导致炎症反应的慢性化,导致附着丧失。因此,牙龈中在附着区域中有足够的角质化组织对保持牙周组织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然而,这一结果在牙菌斑控制充分的患者中相关性较低。临床中有多种因素能够导致牙齿缺失,常见的因素主要有牙周炎、外伤等,牙齿缺失修复时间较长,若患者长期使用义齿,则会导致缺损区域的软硬组织受到影响。

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因此在临床上常通过种植牙进行对患者缺损牙齿的修复。种植牙主要是通过骨组织的植入,来稳定牙齿的一种修复方式,对缺牙的修复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当今治疗牙列缺损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在理论基础、外科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但由于植入体表面微沟槽与多孔结构,使其增加微生物积累,在微生物入侵时,更加容易出现炎症或骨丧失等并发症。

随着牙种植手术的数量及其复杂性的增加,保持种植体其处于健康状态并具有适当的功能和美学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除了不良的口腔卫生和缺牙史外,种植体的结构差异(即缺乏牙骨质和牙周韧带,血管供应较少,成纤维细胞较少,牙顶上结缔组织的平行而非垂直方向,以及牙冠的龈下位置)不同于天然牙齿,这使得它们在暴露于微生物积累或微生物入侵时更容易发生炎症和骨质流失。

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出于这些原因,防止种植体周围的生物密封破裂是种植体的维护目标之一。用于保持牙龈健康的咀嚼黏膜的充分角质化区域及角化黏膜通常被定义为2毫米的咀嚼牙龈和1毫米的附着牙龈。

角化黏膜(gingivalkeratinizedmucosaKM)是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的第一道屏障。与未角化的牙槽黏膜(alveolarmucosaAM)相比,角化黏膜(KM)增加了对刷牙和牙菌斑积聚等机械和生物创伤的抵抗力,保持种植体周围的健康。临床上认为2mm宽的角质化牙龈是理想的,可以在自然牙齿周围提供合适的软组织密封。

问题出现了,考虑到牙种植体的软组织界面和天然牙的软组织界面之间的巨大差异,种植体周围角化的黏膜是否是必要的,或者至少有利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健康,以及为天然牙推荐的2mm阈值是否也适用于牙种植体。

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如果角质化黏膜的数量对种植体周围的健康有影响,在维护治疗期间,角化黏膜数量不足的患者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包括特殊的口腔卫生说明和更短的维护间隔。尽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在缺乏“足够”角化黏膜带的植入部位有更多的菌斑积累和炎症迹象,但以往研究较少评估角化黏膜对临床/影像学变量的影响,并且缺乏牙龈角化黏膜对骨水平种植体和黏膜水平种植体影响的研究。

种植义齿因其美观、舒适、稳定、高效的特点已成为当今牙缺失最理想的修复方法。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和稳定性受到多因素影响,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与正常牙齿的软组织具有一定的区别,种植体黏膜内纤维组织平行排列于其表面,附着力较小,形成边缘封闭能力减弱,因此,抗炎症能力较差。

目前我国在口腔种植的治疗中主要包括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种植体两种。在研究中将对两种种植体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角化黏膜宽度及厚度下在6个月、1年、4-5年牙龈边缘位置、改良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骨缺损情况及龈下菌斑情况。

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目前常用的种植体类型有骨水平种植体及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其健康的牙龈和充足的牙槽骨是判断修复成功的关键。

然而影响种植体修复后的因素有很多,如牙周病或外伤、龋损拔牙,且种植后会导致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骨吸收量是影响种植体长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牙龈边缘位置与患者种植体修复后的健康具有很大关系。

有研究表明,牙龈边缘的位置与菌斑的形成具有相关性,能够促进龈下菌斑的形成。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健康是影响种植体稳定性的因素,并与修复后的美观效果具有一定的关系,牙菌斑是附着于种植体或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体,其相互粘附并被基质包裹形成的生物膜,牙菌斑指数是评价口腔健康的常用指标。

龈沟中的微生物是导致种植体出血的关键因素,与种植体周围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从考马斯亮蓝染色方法测定部分牙角化黏膜宽度与龈下牙菌斑关系可以看出,KM宽度与牙菌斑的多少有一定的负相关。

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牙龈的角化不足区域将促进龈下菌斑的形成,这是由于不适当的牙周袋闭合及牙列相关牙龈病变的顶端扩散,因为组织阻力较小导致附着丧失和软组织退缩。临床上认为2mm宽的角质化牙龈是理想的,可以在自然牙齿周围提供合适的软组织密封。

研究结果显示,角化黏膜宽度≥2mm组的软组织种植体患者牙菌斑指数、出血指数较低且通过考马斯亮蓝实验发现,角化黏膜宽度≥2mm组的患者龈下菌斑蛋白浓度较少,说明了,软组织种植体中较宽的角化黏膜能够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情况,影响了菌斑的堆积,角化黏膜宽度≥2mm可有效防止细菌,及其他抗原物质的侵入,因此减少了出血指数。

且很多研究表明了,角化黏膜宽度≥2mm有利于种植体周围的健康。研究中观察到在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角化黏膜宽度≥2mm组在第6个月至1年改良牙菌斑指数小于角化黏膜宽度<2m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水平种植体6个月、1年改良牙菌斑指数均小于骨水平种植体组。

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角化黏膜宽度≥2mm组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LI)明显好于角化黏膜宽度<2mm组,因而对探诊深度,具有较宽的角化黏膜种植体牙龈退缩的更慢,这结果在骨水平种植体组的表现更加明显。对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角化黏膜宽度不如骨水平种植体影响更大。

黏膜水平种植体是种植体穿龈与修复体基台结合,结合处位于牙龈更浅处,骨水平种植体基台与植体在牙龈更下方结合,结合处的菌斑更容易聚集,而且不易清洁。因此骨水平种植体比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LI)中数值更大,更容易产生炎症,需要更好的清洁。

从研究可看出KM的厚薄对牙龈退缩及骨吸收有一定的相关性,角化黏膜宽度≥2mm组在第6个月、1年和第4至5年探诊深度均大于角化黏膜宽度<2m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组6个月、1年和第4至5年探诊深度均大于骨水平种植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厚龈型6个月、1年和第4至5年探诊深度均大于薄龈型。

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角化黏膜宽度≥2mm组在第6个月至1年边缘骨变化情况与角化黏膜宽度<2m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平种植体组第4至5年边缘骨变化情况厚龈型好于薄龈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组第4至5年边缘骨变化情况厚龈型与薄龈型无差异(P>0.05),厚龈型6个月、1年和第4至5年边缘骨变化情况与薄龈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有文献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角化和非角化黏膜或牙槽骨中的不同重塑使KM发生一定的变化。角化黏膜随时间及患者牙周清洁程度会变厚或变薄,宽度会变窄。

研究中负载4-5年角化黏膜宽度≥2mm在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LI)影响相对较小,但在牙龈退缩和边缘骨变化情况仍有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骨组织水平种植体第4至5年边缘骨变化情况厚龈型好于薄龈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第4至5年边缘骨变化情况厚龈型与薄龈型差异不大(P>0.05)。

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种植体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均是种植体周围常出现的并发症,其主要是因为种植体表面菌斑的形成,引起机体内炎症反应,抑制骨细胞重新附着。种植体周围炎症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衡,当这个免疫平衡被破坏后,便会导致种植体出现种植体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等各种并发症。

研究发现,软组织水平种植体角化黏膜宽度≥2mm组的厚龈型患者出现种植体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的人数较少,其可能是因为,软组织种植体为整体穿龈,牙周更好维护,不易细菌的自身,且较宽的角化黏膜能够减少对菌斑等刺激的敏感性,从而降低了炎症发生的情况。

有一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有牙周病而且牙周清洁情况很差。种植体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清洁是正相关的,临床观察对有牙周病的患者保持良好的牙周清洁,更频繁的定期维护,患者的种植体会保持良好的状态。

牙龈角化粘膜对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有什么影响吗?

结论

综上所述,具有角化黏膜宽度更多的种植体的菌斑控制能力更好,角化黏膜不足2mm,降低了种植体清洁度,增加了种植体黏膜炎症的发生率,这种情况在骨水平种植体中更明显,而薄龈型更是促进因素,因此对种植牙角化黏膜宽度不足的患者以及有牙周炎患者可先进行口腔黏膜移植手术,首选软组织水平种植体。

如果种植体术后角化黏膜宽度和厚度不足,应让患者定期维护,至少半年复查一次。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