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民权金蝉种植基地(抢抓战略机遇 让沉睡的巨龙腾飞起来)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4-03-19|点击次数:
抢抓战略机遇 让沉睡的巨龙腾飞起来

黄河故道民权段。 本报记者 魏文慧 摄

商丘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明清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打造“黄河故道生态休闲之旅”,“将其打造成商丘的后花园”,为商丘黄河故道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一系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要求正在落地生根。对于横亘4省、长达730多公里的黄河故道来说,迎来了乘势而上的难得机遇。

一、黄河故道的形成和历史沿革

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这个村就位于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翻开地图可以看到,黄河故道就起源于东坝头,一路向东向南,与黄河背道而去,直至黄海之滨。

黄河是一条河道变迁无常的河流,据文献资料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有近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的改道。河道摆动的范围,遍及整个黄淮平原,到处留下了黄河振荡的痕迹。一般而言,黄河曾经流经的河床及其所遗留下来的故有河道,皆可称为黄河故道。目前学界所称的黄河故道形成于1855年的决口,位于兰考以东以南,直至入海口,称为明清黄河故道,又称为“废黄河”“淤黄河”“故黄河”。因此,黄河故道也是研究黄河河床、河道、水文、文化、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公元1180年开始,就以商丘为治河指挥中心,修筑南北两岸大堤,之后,元代、明代又先后在此治理多年。由于黄河“一斗水半斗沙”,以致河随堤增高,最后形成地上“悬河”,一遇大水,就决口漫溢,泛滥依旧。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北上,留下了这条故道和故堤。

明清黄河故道西起河南省兰考县,东至江苏省滨海县入海口,全长730多公里,流经开封、商丘、菏泽、淮北、徐州、宿迁、淮安、盐城等豫鲁皖苏4省8市27个县(市、区),沿线人口有2600多万,形成了一条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长廊。故道流经商丘4个县(区)136公里,是整个黄河故道良好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厚重的典型河段。

二、沿线地区生态发展之路的各自探索

横跨4省的明清黄河故道是我国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长达8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下,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是华夏农耕文明集中体现的廊道。但是,以前由于自然环境较差,土壤较为贫瘠,沙粘互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加上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故道沿线农业生产能力弱,贫困化程度较高而且彼此连片。加上国家在此开发建设布局滞后,使故道沿线成为一条相对较长的“贫困带”。

沿线各地立足实际,防风固沙,疏通河道,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进行了生态发展之路的各自探索。

——黄河故道东流去,留下一片黄土地。历史上的兰考几乎就是风沙、水患、贫瘠的代名词。1963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挖河、修闸、除涝、积淤,进行水患治理,在兰考全县范围内大规模地查风口、探流沙、追洪水,寻找治理“三害”的科学方法。50多年来,兰考人民沿袭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绘就黄河故道的全新画卷。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昔日的黄河故道,如今已换了容颜。

——菏泽市为积极对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组织专家团队编制《菏泽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菏泽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题规划》,以“国家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为总目标,以菏泽黄河大堤风景廊道和菏泽黄河故道绿色长廊为纽带,串联6个沿黄河和沿黄河故道县区,充分挖掘沿黄、沿黄河故道的康养、民俗、农耕、红色、生态等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业研学、农耕农事休闲、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主的黄河风情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黄河故道精品文化旅游带”两条“金丝带”。

——徐州市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于2012年启动,连续多年将其列为事关徐州市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该市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下发了《关于实施徐州境内黄河故道沿线二次综合开发的意见》《关于加快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努力把黄河故道沿线打造成为特色农业走廊、绿色生态走廊、历史文化走廊和旅游观光走廊。截至2020年年底,围绕有关开发工作,该市已实施项目650个,完成投资450亿元,疏浚中泓228公里,新增高标准农田165万亩,新增粮食产量5亿斤,故道沿线风光大变。实现了故道沿线“河畅、路通、岸绿、业兴、民富”的阶段性目标,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新路子。

——宿迁市坚持边谋划构想,边加快建设,市委、市政府将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作为“十四五”重大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为目标,于去年启动首批81个项目,当年完成投资49.8亿元,竣工项目34个,为整个廊道建设打下基础、开了好头。古黄河生态公园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旅游生态示范区、省级湿地公园。今年2月,宿迁市专题召开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推进会,全面启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

——盐城市充分挖掘黄河故道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将黄河故道建设成集文化溯源、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绿色能源为一体的经济增长极,以生态旅游业为定位,重点打造黄河故道桃花源生态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云梯关度假区3个生态核心区。出台了《黄河故道地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2020-2025年)》。盐城市委提出,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坚定不移推进黄河故道片区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推进黄河故道片区综合开发,把黄河故道片区打造成“两山”理论转化的现实样板,打造成为幸福高地。加快黄河故道博物馆建设,努力把故道文化打造成展示中华文明的一张新名片。

三、黄河故道高质量发展的商丘实践

商丘境内黄河故道西起民权县,东至虞城县,全长136公里,总面积约1520平方公里。黄河故堤高13米,底宽100余米,曲折连绵,逶迤苍莽,像一条岿然横卧在豫东大地上的巨龙,是商丘最大最宏伟的历史景观,也是商丘人民战天斗地、战胜大自然的标志,有“绿色长廊”“水上长城”之称。

多年来,商丘黄河故道沿线的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黄河文化”及“黄河故道文化”的挖掘、升华和利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各项规划和政策密集出台。

2016年,商丘市“十三五”规划推出“一心一廊两轴五组团”空间发展战略布局,其中“一廊”即指黄河故道生态走廊。规划指出,实施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提升发展工程,加强沿线4省8市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一条生态因子完善、经济发展科学、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价值可观的生态廊道、经济廊道、文化廊道、旅游廊道,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020年,商丘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深入挖掘黄河故道文化,积极融入黄河文化“大合唱”。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高水平编制商丘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明清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建设。商丘围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布局和“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总体思路,全面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资源普查,科学编制专项规划。

2021年7月30日,《商丘市黄河故道湿地保护条例》由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批准,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1年,商丘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明清黄河故道生态走廊。高水平编制商丘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明清黄河故道沿线湿地公园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苗木花卉生产、村庄整治和土地资源开发,建设横贯全市的旅游休闲产业廊道,将其打造成商丘“后花园”。

——深入发掘黄河故道文化。

明清黄河故道是“大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黄河是历史黄河的延续。黄河故道文化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样记载着黄河故道两岸独特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以商丘为核心周边100公里内,形成了老子、庄子、孔子、墨子、惠子融儒道墨名为一体的“圣人文化圈”。可以说,商丘黄河故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商丘的黄河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演进过程中有着重要贡献。

故道大堤内外,名胜古迹众多,双塔遗址、古虞国、庄周故里、蒙墙寺、三陵台、仓颉墓祠、葵丘会盟台、商均墓等遗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商丘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与故道所在文物部门签订文保协议,确保黄河故道与相关文物的安全。

加强黄河文化商丘段的研究,梳理黄河商丘段的历史文化脉络,启动编纂《黄河志·商丘篇》。启动“寻觅黄河记忆,挖掘村落文化”主题采访活动,展现故道风情和故道人文、生态变化,结集出版书籍《故道春秋》。邀请国内专家,举办“商丘与黄河文化论坛”,奏响黄河文化大合唱的商丘强音。

——打造沿途生态景观廊道。

商丘明清黄河故道绚丽多彩的人文和生态景观,因黄河文化和殷商之源文化的融入更加厚重绵长,黄河故道被称为商丘的“后花园”。

商丘黄河故道现拥有8座梯级水库(湖)和数十万亩的虞城林海果园、商丘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天沐湖景区、梁园区孙福集万亩荷塘湿地、宁陵县万亩白蜡杆基地、民权县国家级湿地公园及“绿色长城”申甘林带等,是国家级旅游线路“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和河南省“三点一线”东扩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商丘黄河故道获得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块金字招牌。2017年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授予“中华青头潜鸭保护地”称号,2020年2月被定为河南首个“国际重要湿地”,现晋升为“世界湿地公园”。

——开展故道生态游,推进乡村振兴。

随着商丘黄河故道沿线景区、公园化开发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功能逐步得到开发,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契机。

自2010年开始,商丘日报报业集团策划主办的中国·商丘“黄河故道湿地花海徒步穿越”、中国·民权“黄河故道林海湿地徒步穿越”、“徒步走三省 共享苹果红”首届故道乡村游系列活动已经先后成功举办14次,每一次活动都吸引周边数省市的千余名户外爱好者和国内百家媒体记者参加,在户外圈内有着较好的口碑,已成为中原地区、淮海地区较高知名度的活动品牌。中央电视台两次专题录播,称之为“中国乡村游的典范”。

同时,当地还适时举办“湿地花海旅游节”“黄河故道金蝉节”“酥梨采摘节”“苹果采摘节”“林海槐花节”等多种节会。大量节会的举办,使景区每年游客暴增。当地农民靠节会增收,实现了由单一卖水果到既卖水果又“卖风景”双收入的转变,让“好风景”真正变为农民的“好光景”。

“赏故道美景、采故道遗风;吃故道农家饭、住故道农家屋;干故道农家活、享故道农家乐。”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对于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助力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极具现实意义。

四、探索一条沿线协同高效、共同发展之路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明清黄河故道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现已成为世界少有的自然遗产。故道沿线是历史上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留存众多历史文化遗存、特殊的堤防及灌溉文化;故道沿线还是现代革命老区,曾为当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具有广泛的红色革命基因;这里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人们出行旅游成本较低。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将黄河故道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但由于故道横跨4省8市,涉及部门较多,“各自为战、独自施策”现象严重,缺少全局性、战略性规划。故道沿线上游、下游统一大规划、大布局、大保护、大传承、大开发、大利用的宏观意识不强,多种客观原因造成彼此沟通不畅、沟通不足、沟通不彻底,使得对黄河故道的全程现状认知不够到位,整体的规划难以出台。

目前,国家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方针陆续出台,为黄河故道沿线地区带来发展契机。但有两件事也是沿线各地最为亟盼解决的: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实现一体化发展;二是把黄河故道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规划上去。

近年来,各级人大、政协代表也奔走呼吁,建议将黄河故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列入即将规划和编制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纲要》,建议成立“黄河故道产业发展基金”,助力黄河故道乡村振兴。

2020年11月20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召开“将黄河故道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就黄河故道沿线保护与开发与国家五部委进行面对面沟通协商,并从将黄河故道纳入相关规划、加强生态保护、贯通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特色文旅农旅产业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在会上说,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重要、发展潜力很大,和建设幸福黄河紧密相关。推动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助于丰富黄河流域生态资源,完善对黄河历史文化地位的认识,带动故道周边地区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直接沟通长三角经济区,助推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需要,具有重大意义。

明清黄河故道像一条巨龙,几百年来,静静地卧在豫东平原和苏北大地,无声无息。国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为这一巨龙的腾飞带来了想象的空间。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也许,机遇正向我们招手!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