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种植管理司(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种草成功了)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3-11-06|点击次数:

“草色青青柳色黄”,春天里的中国,一片片新绿绽放。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草原便是“地球皮肤”。

中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全国草地面积26453.01万公顷。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强草原休养生息,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草原生态持续恢复。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发布的《202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666.67万公顷,其中,种草改良草原306.67万公顷。外媒评价,中国在森林和草原保护中取得长足进步,草原退化趋势初步遏制,一些地区的草原牧场生态显著改善。

“移”出一片百万亩自然草原

每到夏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扎鲁特旗的阿日昆都楞草原,就迎来了最美的季节。茫茫草原、一望无际,绿草如毯、野花遍地,偶尔还会有野生小动物出现。

将时间拨回10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我们的生态保护观念比较差,大家都想着,养的牛羊越多,挣的钱就越多,没考虑过草场能不能承载得起这么多的牛羊。草原植被减少了,河都断流了。”阿日昆都楞镇居民崔永红的一番话道出了过往的苦涩。

针对长期超载放牧导致草原快速退化、土壤蓄水力降低、多条河流断流、放牧收入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扎鲁特旗着眼于长远,下定决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战略。

从2013年起,阿日昆都楞镇启动“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先后搬迁转移哈拉嘎图、明格日图等11个自然村的789户2116人。对于搬迁区域的草原,实行全年禁牧禁垦,建成了80万亩无人无畜区域和360万亩集中连片的生态功能区。

生态移民,“移”出了一片百万亩自然草原。

经过多年来的封禁保护和自然修复,阿日昆都楞草原已实现“美丽蝶变”:干涸的河流重新流淌,牧草长势一年比一年好,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涵养水源功能得到极大提升,草原生态明显好转,马鹿、狐狸等10多种兽类及蓑羽鹤、草原雕等近20种鸟类重现草原。如今,这里成为扎鲁特旗第二大水源涵养区和最大的优质牧草储备区。

离开原来的院落和牧铺后,牧民乌云敖日格乐一家搬进了城里,他说:“现在,我有了工作,在城里有楼房,家里条件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倍。我们看到花花草草、蓝天白云,心里特别舒服!”

“人在画中走呀!”阿日昆都楞镇党委书记呼格吉乐满是自豪,“原先,这些山包都光溜溜的。现在,看不到裸露的地块,满眼绿色。消失的中草药都长起来了,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都回来了……”

在海拔4000多米的荒滩上种草

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可以成功种草吗?

去年5月,中华环保基金会携手伽蓝集团联合成立的自然堂喜马拉雅环保公益基金,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锡钦乡岗西村开展“种草·喜马拉雅”项目,与中科院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岗西村农牧民一起,播种下1500亩绿麦草。

深秋是高原收获的季节。到了10月,1500亩半人高的绿麦草在风中摇曳,远处,白云萦绕在山间,成群的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种草成功了!

绿麦草是由中国科学院研发的高原耐寒植物,不仅根系发达、生长快,还耐旱耐贫瘠,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每亩产草量可以达到2000斤左右。

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草项目指导人李勇生介绍,绿麦草不仅能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牧草资源,而且草根会在翻犁之后成为肥料,改良土壤。更为关键的是,绿麦草春天播种,10月中旬就能收割,收获时麦株可高达1.2米。在生长期间,绿麦草还可以防沙固沙,达到“种草养地、涵养水土”作用。

岗西村曾经是一片荒滩,遍地是砾石、粗沙。通过人工种草,荒滩变了模样。村民拉巴次仁说:“现在比过去幸福多了,以前这里都是沙子,草地很少,牲畜饲料都不够。种了绿麦草后,不但牛羊吃得饱,环境也好多了。”

通过“云直播”,“种草·喜马拉雅”项目团队向更多关注高原生态保护的人士分享种植绿麦草的经验和成果。事实上,过去5年,这一项目在西藏日喀则亚东县堆纳乡、林芝鲁朗小镇、日喀则南木林县艾玛乡等地,共种植了近5500亩绿麦草和龙胆草。

一片片荒滩变绿地,是西藏草原修复和草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区拥有12亿亩天然草原,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1/3,占西藏总土地面积的66.5%,居全国第一。”西藏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它是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生态源”,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气候系统起到稳定和调节的重要作用。

“十三五”时期,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共建设休牧围栏3906万亩,人工种草51万亩,治理黑土滩32万亩,治理毒草31万亩。随着生态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农牧民投入到草原保护之中,更多青青草原将在青藏高原出现。

昔日黑土滩变成今天优质牧草地

从巴颜喀拉山发源的黄河,在群山中蜿蜒曲折,流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境内后,在开阔平缓的河道中散漫开去,留下一片广袤草原。

一位头戴毡帽,面容黝黑的藏族汉子,一边细数草原上鼠洞数量,一边盘算需要补种草籽的面积,时而弯腰拔出一绺牧草,看看根系发育长度,放在鼻尖轻嗅。他就是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草原站原站长罗日盖。

这位常年奔波在海拔4000多米的黄河之源、与草原打交道40余年的草原专家清楚,早些年,行走在草原上,时常会见到一片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黑色土地,这种地被称为“黑土滩”。

“这种现象一旦出现,就表明这里的草场已身患疾病,正在严重退化。如果不及时治疗,黑土滩将会像传染病一样继续蔓延,危及周边草场。”罗日盖说。

然而,在高寒、高海拔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黑土滩的治理并不轻松。

在草原保护修复过程中,达日县拿出空前力度,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在退化草原人工种草修复中,达日县优选乡土草种进行多品种组合搭配,采取混播种草复绿综合技术措施,提高种植植被的稳定性;在黑土坡治理中,达日县综合应用混播种草、配方施肥、多种农艺措施组合等技术;在退化草地治理中,达日县开展飞播种草治理新技术,减少对原生态系统的人为扰动。此外,达日县积极探索推广草种组合搭配、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等技术,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克服自然环境严酷、资金紧张、人才缺乏、技术薄弱等困难,这些年来,达日县全力推进草原生态全面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治理黑土滩122.5万亩、黑土坡7.5万亩,草原植被盖度从46.7%提高到58%,鲜草亩产从115公斤提高到213公斤。许多严重退化的草原重新披上了绿装,寸草不生的鼠荒地、黑土滩等治理成为优质的牧草地。

近年来,果洛州还在全国率先开展草长制试点。果洛州建立了州、县、乡、村、合作社五级草长制责任体系,落实州级草长6名、县级草长36名、乡级草长220名、村级草长740名、牧业合作社草长1170人,强化6023名草原管护员职责,扎实推进草原资源保护修复。

不仅仅是果洛州,在整个青海省以及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都在稳步增强。“十三五”期间,青海共建成草原封育围栏3293.30万亩,补播改良918.17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797.81万亩,治理沙化型退化草地83.07万亩,建设人工草地135.32万亩。

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实现“双赢”

草原资源既是生态屏障,又是农牧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可以持续地发挥草原的生态和生产双重功能。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由于连续干旱、人口增加、过度利用、气候原因以及草原鼠虫害频发等因素,出现了天然放牧场退化沙化严重的情况,还有零散分布的风蚀坑。

国家林草局在这里启动实施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与项目区牧户签订三年的禁牧、生态补偿、管护协议,治理严重沙化草地1万亩,修复退化打草场6.5万亩,抚育野生优良乡土草种0.1万亩。近年来,这片草原的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而明显增加,风蚀得以控制,周边环境明显好转。

更重要的是,由于实行了全程禁牧和补播施肥措施,草地生产力明显提高。项目建成后,7.6万亩生态修复区年累计可实现增收141万元以上;野生优良草种抚育可采集种子,年累计可实现增收84万元以上。草地的家畜承载力提高了,牧户和国有农牧场的收入也增加20%-30%。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的“双赢”目标成为现实。

阿日昆都楞镇实施生态移民搬迁以后,牧民变为市民,收入与过去养畜经营收入基本持平。当地设置管护站12个,配备管护员130名,配备综合执法车12台。崔永红就是管护员中的一员。

“腾出的草牧场实行全年禁牧,草原生态逐年恢复。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我们的收入也稳定了,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崔永红感慨。

为调动农牧民保护草原的积极性,2011年以来,我国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13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牧民开展草原禁牧、实施草畜平衡措施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这是现有草原领域投资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受益农牧民最多的政策项目。截至去年底,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500亿元,1200多万户农牧民受益。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草原生态保护成果,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指导意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投入资金有增无减,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前两轮政策实施,农牧民保护草原意识明显增强,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在保护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实现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202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印发,对新时代草原保护修复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其出台成为草原定位由生产为主向生态优先转变的重要历史性标志。《意见》提出,到202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左右、到2035年达到60%,这成为中国草原保护修复的重大阶段性目标。

未来,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草原退化趋势将得到根本遏制,草原上将出现更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记者 叶 子)

原标题:让草原休养生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故事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3月31日 第 05 版)

来源: 海外网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